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录「籙」048

道教的符、箓、斋、醮知识

道教箓文的创始,历来依托于太上老君,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

《汉天师世家》卷二说:张陵居阳平山修炼时,立二十四治区,造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鬼神功吏。“箓”的含义比较广泛,天师道认为“箓”主要分下列几种:

一、记箓

通常指记箓有关天宫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如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如《太上正一盟威箓》卷三所载:“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上面写着种种神将、使者、功曹的名号。

《隋书.经籍志》说:“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

实即记箓天神的名册。另外“箓”又指戒箓,如《登真箓》(即奉道者的名册)、秘箓,如《天师秘箓》等。

录「籙」048

寶籙(宝箓),◆1.道家的符籙。○《丹經》:“說[玉皇]寶籙,三洞秘文。”◆2.指傳說中鳳凰先後授予[黃帝]和[帝堯]的圖籙。用以象徵天命。○[唐][杜審言]《和李夫人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禎符龍馬出,寶籙鳳皇傳。”○《宋史‧樂志十五》:“寶籙降,飆遊至,瑞命慶惟。”引申指皇統、皇業。○[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寶籙中興,實資群策。”參見“寶圖”。

昌籙(昌箓),◆預示帝業永昌的圖籙。○[唐][沈佺期]《移禁司刑》詩:“天子開昌籙,群生偶大爐。散材仍葺廈,弱羽遽搏扶。”參見“昌圖”。

翠籙(翠箓),◆傳說[黃帝]於[翠媯川]得上天所授圖籙,古代認為是君主“受命於天”的一種瑞徵。○[唐][王勃]《九成宮頌》:“景閟丹繩,祥抽翠籙,格天垂範,模神騖躅。”

丹籙(丹箓),◆道教的名冊、簿籍。○《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言念高烈,有愴子懷,宜贈徽章,用光丹籙。”○[清][龔自珍]《紫雲迴三疊》詩:“上清丹籙姓名訛,好夢留仙夜夜多。”

道籙(道箓),◆道教的符籙。凡入道者必受籙。○《隋書‧經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弟子得籙,緘而佩之。”○[唐][趙璘]《因話錄‧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吳筠]先生,精苦壽考。”○[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賀知章]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陳留]采訪使[李彥允]為請於[北海][高天師]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

登鬼籙,◆姓名登记在鬼的名册簿上。指死亡。鬼籙,迷信者所谓阴间记录死人鬼魂的名册。○清李玉《一捧雪·出塞》:“戚爺若不救拔,家主必登鬼籙矣!”

地籙(地箓),◆道教謂地府的秘文秘錄。○[前蜀][杜光庭]《白可球明真齋贊老君祠》:“出長夜之庭,昇洞陽之館,毀絕地籙,超翥天衢。”○[明][梅鼎祚]《玉合記‧閨晤》:“說咒水,談劍術,兼領他地籙天符。”

帝籙(帝箓),◆天帝的符命。指令為天子。○《北齊書‧文宣帝紀贊》:“[天保]定位,受終攸屬。奄宅區夏,爰膺帝籙。”

度籙(度箓),◆道教語。接受秘籙。○《宣和遺事》前集:“冬十月,御[寶籙宮],度《玉清神霄》祕籙……於是宦官、道士有所不如意者,必須度籙,莫不如願。”

法籙(法箓),◆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唐][谷神子]《博异志‧張竭忠》:“[河南][緱氏縣]東[太子陵][仙鶴觀],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籙齋戒皆全。”○[宋][蘇軾]《上清儲祥宮碑》:“[元豐]二年二月,[神宗皇帝]始命道士[王太初]居宮之故址,以法籙符水為民禳禬,民趨歸之。”

符籙(符箓),◆亦作“符錄”。◆1.道教所傳秘密文書符和籙的統稱。○《北史‧魏紀二‧顯祖獻文帝》:“﹝[天安]元年春正月﹞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籙。”○《隋書‧經籍志四》:“符錄十七部,一百三卷……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宋][高承]《事物紀原‧道釋科教‧符籙》:“《龍魚河圖》曰:‘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黃帝出軍決》曰:‘[蚩尤]無道,帝討之。夢[西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魚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蓋自是始傳符籙也。”一本作“符錄”。2.道士巫師所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相傳可以役鬼神,辟病邪。○《舊唐書‧方伎傳‧葉法善》:“[法善]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清][昭槤]《嘯亭雜錄‧西山活佛》:“[乾隆]乙巳、丙午間,有[順義]民婦[張氏]善醫術,兼工符籙祈禱之事。”

誥籙(诰箓),◆天帝的詔誥和符籙。○[明][蘇志乾]《岱山賦》:“搜河圖赤符之緯讖,討玉牒石檢之玄蹤,覓金泥銀繩之誥籙,演嶧亭雲甫之登封。”○[清][曹寅]《游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六:“九天誥籙無甄別,的是真仙不讀書。”

龜籙(龟箓),◆亦作“龜錄”。◆即龜書。古代常用以作稱頌瑞應之詞。○[南朝][梁][陶弘景]《許長史舊館壇碑》:“式題龜錄,人天鑒知。”○《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北齊元會大饗歌五》:“馬圖呈寶,龜籙告靈。”○[唐]徐彥伯《幸白鹿觀應制》詩:“鳳輿乘八景,龜籙向三仙。”參見“龜書”。

鬼籙(鬼箓),◆見“鬼錄”。

虎籙(虎箓),◆有虎形紋飾的符籙,道士所佩。○《雲笈七籤》卷二五:“吐納朱氣,和平百關。身服錦帔,鳳光鸞裙。腰帶虎籙,龍章玉文。”

黃籙(黄箓),◆1.指道士所做道場。道士設壇祈禱,所用符籙,皆為黃色,故稱。○[唐][康駢]《劇談錄‧崔道樞食井魚》:“[韋]乃[道樞]之姑子也,數日後寄夢於母云:‘以殺魚獲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當受重譴,可急修黃籙道齋。’”[宋][周密]《齊東野語‧老蘇族譜記》:“[公濟]雖得弗問,而憤憤不能堪,訴之於天,許黃籙十壇。”○[明]徐復祚《投梭記‧奠江》:“一壁廂去請[清真觀]道官建黃籙大醮追薦他。”◆2.道家潔齋之法。○《隋書‧經籍志四》:“受者必先潔齋……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後即指隱居修道。○[唐][馬戴]《失意書懷贈知己》詩:“直道何由啟聖君,非才誰敢議論文。心存黃籙兼丹訣,家憶青山與白雲。”

黃籙醮(黄箓醮),◆見“黃籙齋”。

黃籙齋(黄箓斋),◆道家潔齋法之一。○《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與[鄭杞]、[董瑾]謀因中元夜,邀[高駢]至其第建黃籙齋,乘其入靜,縊殺之,聲言上升。”○[胡三省]注:“黃籙大齋者,普召天神、地祇、人鬼而設醮焉,追懺罪根,冀升仙界,以為功德不可思議,皆誕說也。”亦稱“黃籙醮”。○《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九年》:“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

黃玉籙(黄玉箓),◆符籙。符籙多用黃紙書寫,故稱。○[唐][陸龜蒙]《奉和襲美懷華陽潤卿博士》之三:“仙道最高黃玉籙,署天偏稱白綸巾。”參見“玉籙”。

慧籙(慧箓),◆指佛門。○[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我[佛印]看得[琴操]舊隸玄門,[子瞻]夙登慧籙。”

金籙(金箓),◆1.道教謂天帝的詔書。○《初學記》卷二十三引[北周][宇文逌]《道教實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唐][王維]《奉和聖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玉京移大像,金籙會群仙。”○[唐][陸龜蒙]《王先輩艸堂》詩:“金籙漸加新品秩,[玉皇]偏賜羽衣裳。”◆2.道場的名稱。○《隋書‧經籍志四》:“其(指道教)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唐][皇甫冉]《宿洞靈觀》詩:“明日開金籙,焚香更沐蘭。”○《舊唐書‧武宗紀》:“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籙。”◆3.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宋][樂史]《廣卓异記‧御製詩送賀賓客為道士還鄉並宰相已下應制詩》:“﹝[李適之]《應制》詩﹞仙記題金籙,朝章披羽衣。”

金籙雲籤(金箓云签),◆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鏡花緣》第一回:“又命催花使者,往來保護,以期含苞吐萼之時,如式呈妍。果無舛錯,註明金籙雲籤。”○[張友鶴]校注:“神話中形容神仙所用的簿冊。”

訣籙(诀箓),◆指道教的修煉秘訣和符籙之書。○[唐][柳宗元]《東明張先生墓志》:“﹝[張因]﹞居[東明觀]三十餘年,受畢法道行竣異,得眾真秘書訣籙。”

籙籍(箓籍),◆指道教的秘文與仙人的名籍。○[前蜀][杜光庭]《皇太子本命醮詞》:“爰命真官,以司籙籍。五行休王,皆稟於神功;三命興衰,悉宗於靈府。”

籙練(箓练),◆謂修練道法。○[清][鈕琇]《觚賸續編‧丙辰會狀》:“[吳門][彭修撰][定求],為[雲客先生]之子,幼奉乩仙甚謹,[雲客]嚴禁之,終莫能奪,籙練既久,遂能通神。”

籙圖(箓图),◆即圖籙,圖讖。預言吉凶得失的文字。○[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引[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水飾圖經》:“太鱸魚銜籙圖,出[翠媯]之水并授[黃帝]。”

祕籙(秘箓),◆道教神秘的文書。○[唐][陳子昂]《洛城觀酺應制》詩:“蒼極神功被,青雲祕籙開。”○[唐][殷堯恭]《府試中元觀道流步虛》詩:“玄都開祕籙,白石禮先生。”○[明][陳子龍]《古樂府‧五游篇》:“雲笈傳吾道,祕籙署我名。”○《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王曾]﹞復上疏曰:‘國家受殊祥,膺祕籙,就嚴城之北隅,啟列真之祕宇。’”

命籙(命箓),◆指注定的命運。○[前蜀][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詞》:“至於命籙興衰,祿祚豐薄,立身罪福,行運吉凶,上自天司,旁資本命,主張考校,巨細無遺。”

前籙(前箓),◆指前人之作。○[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籠[張][趙]於往圖,架[卓][魯]於前籙。”

青籙(青箓),◆道教有《太平青籙書》百餘卷,赤界,白素,青首,朱目。相傳[三國][吳][于吉]在[曲陽]流水上得之。見《雲笈七籤》卷一一一引《洞仙傳‧于吉》。後因以“青籙”泛指道家經籍。○[唐][司馬札]《贈王道士》詩:“青籙祕不聞,黃鶴去不止。”

雀籙(雀箓),◆亦作“雀錄”。◆1.傳說中赤雀所銜丹書。○《史記‧周本紀》[唐][司馬貞]述贊:“[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開雀錄,火降烏流。”◆2.泛指重要史籍文獻。○《北齊書‧文苑傳‧樊遜》:“昔[百里]相[秦],名存雀籙;[蕭][張]輔[沛],姓在[河]書。”○[林紓]《贈伍昭扆太守序》:“顧觀[伍君]方敝裘於於,縱情詼謔,窮搜雞碑雀錄之細廩為談資,殆絕口不言西學焉。”

三籙(三箓),◆道教謂金籙乃三清所降,故稱。籙,金籙,天帝詔書。○[唐][戎昱]《送吉州閻使君入道》詩之一:“受傳三籙備,起坐五雲隨。”○[前蜀][杜光庭]《中元眾修金籙齋詞》:“九宮符命,即為遷神;三籙洪恩,俱令濟苦。”參見“三清”。

上清籙(上清箓),◆道教符籙中較為高深的一種。○《隋書‧經籍志四》:“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唐][顧況]《崦里桃花》詩:“老人方授《上清籙》,夜聽《步虛》山月寒。”○[唐][崔仲容]《戲贈》詩:“如今身佩《上清籙》,莫遣落花霑羽衣。”

受籙(受箓),◆1.古代皇帝自稱受命於天,接受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叫受籙。○《詩‧大雅‧文王序》“[文王]受命作[周]也”[唐][孔穎達]疏:“伐[崇],作[靈臺],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籙應《河圖》。”◆2.指道家接受符籙。○[劉師培]《<文說>序》:“由是[五祖]傳燈,[靈素]受籙,師承所在,罔敢或遺,可謂文章之桎梏矣。”◆3.謂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儀式接受符籙。○《隋書‧經籍志四》:“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

天籙(天箓),◆道教謂天帝所授官爵。○《西游記》第六回:“真君道:‘賢弟,汝等未受天籙,不得面見玉帝。’”

圖籙(图箓),◆圖讖符命之書。○《後漢書‧方術傳序》:“故[王梁]、[孫咸],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李賢]注:“[光武]以赤伏符文,拜[梁]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孫咸]為大司馬。”○《舊唐書‧儒學傳下‧柳沖》:“[唐公]名應圖籙,動以信義,豪傑響應,天所贊也。”

仙籙(仙箓),◆見“仙人籙”。

仙人籙(仙人箓),◆指神仙秘籍或道教經典。○[唐][陳子昂]《南山家園獨坐思遠率成十韻》:“鳳薀仙人籙,鸞歌素女琴。”○[唐][王維]《和尹諫議史館山池》詩:“洞有仙人籙,山藏太史書。”○[趙殿成]注:“《隋書‧經籍志》:道經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亦省稱“仙籙”。○[唐][錢起]《幽居春暮書懷》詩:“仙籙滿床閒不厭,《陰符》在篋老羞看。”○《西游記》第四回:“眾天丁知他受了仙籙,乃是個弼馬溫,不敢阻擋,讓他打出天門去了。”○[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龜年]疏懶,難隨妙工;辭家竟把仙籙誦。”◆补证条目■指神仙秘籍或道教经典。亦省称“仙籙”。○《太平经·九君太上亲诀》:“大神小神,自有所行,皆相畏敬,不敢有私。恣意見所從求,動摇有心之心,知其所爲可成,以不惑迷其意,使其人各隨至意。言汝皆受於仙籙,壽得無極。”

寫籙(写箓),◆書寫符籙。○[唐][項斯]《題太白山隱者》詩:“高居在幽嶺,人得見時稀。寫籙扃虛白,尋僧到翠微。”

軒籙(轩箓),◆道教秘籍。軒,指[軒轅黃帝],[軒轅黃帝]歷來被奉為道教始祖。○[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稟啟附‧送守道入賀聖壽》:“中書二十四考,壯猷永奠乎[唐]基;[廣成]千二百年,至道常陳於軒籙。”

玄籙(玄箓),◆1.道教的秘文秘錄。○[前蜀][杜光庭]《三會醮籙詞》:“臣獲奉正真,參受玄籙。內期修鍊,以保身心,外冀威靈,以禳災沴。”◆2.道教謂神仙的名冊。○《水滸傳》第五三回:“名登玄籙,定知蒼腎青肝。”

炎籙(炎箓),◆象徵火德的符命。指[趙宋]國祚。○[岳珂]《桯史‧淳熙內禪頌》引[宋][王才臣]《淳熙內禪頌》:“惟我[高宗],克宏濟於茲……灑掃函夏,復壽炎籙。”

膺籙(膺箓),◆謂帝王承受符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太祖]以聖武膺籙,[世祖]以睿文纂業。”○《舊唐書‧竇建德傳》:“有[宗城]人獻玄珪一枚,[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夏禹]膺籙,天錫玄珪。今瑞與[禹]同,宜稱[夏國]。’[建德]從之。”

膺籙受圖(膺箓受图),◆1.謂帝王得受圖籙,應運而興。圖,河圖;籙,符命。○[漢][張衡]《東京賦》:“[高祖]膺籙受圖,順天行誅,杖朱旗而建大號。”亦作“膺圖受籙”。○[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商武][姬文]所以膺圖受籙。”○《明史‧史可法傳》:“膺圖受籙,則念先帝之集木馭朽。”◆2.道教謂經過修煉,受天地道籙而名列仙籍。○《參同契》卷上:“功滿上昇,膺籙受圖。”

膺圖受籙(膺图受箓),◆見“膺籙受圖”。

應籙(应箓),◆順應符命。古時以此為帝王之兆。籙,帝王所謂的天賜符命之書。○《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大晉承運期》,言聖皇應籙受圖,化象神明也。”○《北史‧劉昉傳》:“[士彥]稱有相者,云其應籙,年過六十,必據九五。”○[唐][張說]《舞馬詞》:“聖君出震應籙,神馬浮[河]獻圖。”

玉籙(玉箓),◆道書,符籙。○《中黃真經‧釋題》“不學不知謂之蒙”注:“學道修行,大忌輕言泄事,縱得玉籙金章,終不成道。”○[唐][黃滔]《祭先外舅》:“東尋玉籙,則[龍虎]嵯峨,南訪金沙,則[羅浮]突屼。”

主籙(主箓),◆1.道教職稱之一,主掌符籙圖籍。○[唐][谷神子]《博异記‧陰隱客》:“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崑閬]、[姑射]。然方得仙官職位,主籙、主符、主印、主衣、飛行自在。”◆2.指掌管符籙圖籍的人。○《雲笈七籤》卷十六:“[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籙勒籍,司命定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