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主要经典及简介

文章目录:

A、《碧苑坛经》龙门心法修行中的关窍!

↑↑

碧苑坛经

大清高士全真演教龙门承律第七代崑阳子王常月演

第八代戒弟子施守平纂 第十一代宗裔閔一得订

碧苑坛经卷首

一、心法真言

  康熙二年,岁在癸卯,十月之吉,崑阳子说戒于金陵碧苑。谓凝真子邵守善,扶摇子詹守椿曰:“余自髫年慕道,识透浮生不实,幻境无常,要免轮迴,蚤修至道。但崆峒虽近,广成子未许相逢;蓬岛非遥,凡夫身安能得到?务必远离汚染,埽尽尘埃,涤荡心胸,洁涓志虑,消磨结习而俗念如灰,淘汰慾身而妄根截断。诸缘顿息,俱从戒定中一步步行来;万虑归空,悉自智慧里一层层看到。拔得开则拏得定,看得透则忍得来。是以竖起眉毛,手掣割情刀子;放开脚步,直登渡世船儿。翻身则解脱轮迴,转念则超离罗网。悲心不泯,古云自度度他;慈愿常存,我欲自度度彼。记得昔年寻真访道,曾参王屋,得遇明师。上蒙三宝之洪恩,亲闻法宝;下仗一身之膂力,苦行修身。皈依无上法王,行持大乘妙道。当逢盛世,安乐清平,万劫难闻,千生罕见。敢不阐扬三宝,答报四恩!少尽涓埃之愿,聊输方寸之明。是以不忘僭妄之愆,开坛说戒;莫避笑讥之谤,演教谈经。非关好事沽名,祗為闢邪解惑。天律不容綺语,至道惟在直言。谨将龙门第七代家风,告诸大眾;敬录碧苑一腔直话,普利人天。不敢虚文,何妨实说。今将授汝,正以接引愚迷,阐明正法。若夫上乘法器,明眼高人,则贫道下风有幸,正欲请慈领教,以印证其所闻,贫道之愿也。”二子闻是训已,作礼而退,东西序立。于是广陵戒弟子施守平稽首颂曰:“法原无法因心有,心本无心為法空。心现法王心现相,法皈心主法皈空。要明定法非圆相,须悟凡心即圣心。心法法心心法法,法心解脱是知音。”

二、皈依三宝

  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沉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眾生,常侍天尊,永脱轮迴。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眾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眾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此三皈依,乃昔之圣贤,度人入道,第一步上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妙祕密,难可见闻。最上一乘解脱妙法,若无师真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也耶?所以未能明道之士,先皈依经;未能明经,先皈依师。若能皈依师宝,则经宝可闻於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於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自然解悟真文,得明正法,超脱生死,不落轮迴。但我所说皈依三宝法门,须要皈依真三宝。何以故?大眾!如今三皈依视為泛常,早晚在圣像之前,口诵礼拜而已,并不曾嚼破皈依端的,為何而来,故尔毕竟沉迷邪法,不免轮迴,如何得明大道、得脱生死哉!所说真三宝者,皈依意,使念无生灭,则道宝可得而明;皈依心,使机无障碍,则经宝可得而悟;皈依身,使眼无见,闻无闻,鼻无嗅,舌无尝,手无妄动,足无妄行,不染邪淫汚浊,躬行苦行,劳其筋骨,饿其肌肤,惰其肢体,舍其形骸,则师宝可得而感矣。有能感动师慈,传经授道者,必自己皈依自己之身心意為真三宝也。我身之耳目,未能忘其见闻,非迷于色,即著于声。声色尚存,则身非真矣。非真何以感师?苟能持身端正,心养灵根,意合真常,则念念虚空,諶然泰定,名為皈依三宝。身不邪淫,则师宝可感;心不昧灵,则经宝可悟;意不二用,则道宝可明。身固则精全而体健,心灵则气清而慧通,意诚则神凝而性现。精气既足,神智变化,元妙不测,皆从皈依身心意自己三宝来,然道经师即从而出也。且说如何皈依身心意。大眾!汝等各各志心諦听,我今说明皈依身心意三宝之法,使汝等破暗除疑。大眾!此身乃父精母血交媾成形,情性容顏肢体,俱从胞胎长就。一团汚秽,四大皮囊,眼视耳听,足动手摇,口说舌尝,最非长久善良之物。善用者,则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不善用者,则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类。向上一转,则天堂可登;向下一转,则地狱可到。受福报者,以此為外物,受恶报者,以此作根基。何况大眾既已出家,欲超生死,必须皈依此身,方為妥当,不然则六根外用,三毒内生,万祸千灾,九魔十难,皆由身起,如何能够修行入道?若要皈依,惟有一法,能制此身。须是行持戒律,收伏狂骸。以四大威仪為主,行住坐卧,约束端庄。使耳不听声,目不视色,庄严妙相,端正慈悲,人见欢喜,又生恭敬者。戒律拘制狂身,变為法体,而师宝可皈矣。大眾!此第一段法,既已指明,须是皈依心。大眾!此心又比此身不同。险恶异变,不可测度,如风吹海,海水洪深,风势涌烈,波涛潮浪,涌撼汹翻,起落不测,转辗难凭。厯劫以来,所谓出头无日,苦海无边也。今欲皈依此心,当明此心是一团血肉结成,更非长久善良之物。食声娱色,不畏犯法遭刑;甘食好财,那顾丧身失命?沉於饿鬼畜生不怕,送之刀山炭火不惊;流於瘟惶疫癘不辞,弄出星殞山崩不避。种种祸因,皆是此心招遥起首。六贼先锋,七情魁帅。若欲修行而不自皈依此心者,岂能降魔伏怪,开障除邪,悟透元机,得明正法,精参宗旨,直入上乘?然欲制此心,又须持行戒律中冥心入定,勒马兜韁,回风熄焰。若此心无明火发,便以忍水尅之。化烈焰為慧风,变无明為大智。移恶因為善果,解讐怨為欢娱。拨声色為浮埃,转怠慢為恭敬。无起昏垢,不辨是非,不使去畱交战,往復低昂,得失推移,旋转动荡。自然气定心平,心平气定,而经宝可皈矣。大眾,既将定力摄服血肉狂心,便浪静风恬,波平月起,珠透光明,慧通经蕴,智达经詮。又须皈依此意。此意又比此心难制,心则求正,意在於诚。诚者,慎密之谓也。定则密中了了分明,毫芒不掩,不二不息,动静一如,光明普照。是故未皈依于意,犹虞定静之心。窃发操权,机械变诈;诡幻纷岐,或来或去。造作多途,倏灭倏生;波翻巧样,如龙如虎。不可擒拏,為影為风;难能捉摸,无形可见。寸机弩发千钧,无声可闻;点滴舟通万斛,千谋万算。不测神通,换日偷天,无边诡计。自意皈依以后,即如氷消瓦解,万象回春。可以入圣成真,可以登仙了道。在俗化导,国治民安,时和岁稔,忠孝节义,廉洁贞清。三纲五伦,意诚而出;九流三教,意诚而生。诚不诚之间,祸福灾祥,吉凶否泰,皆视此意,為性命因缘、轮迴果报也。大眾!若不皈依此意,此心必难安定。若欲安定,皈依此意。慧光自然郎照,觉悟便可一一了明。此念未动之前,湛然澄澈;此念一萌之际,為邪為正。不昧灵光,机由枢转,星随斗移。此意诚,生死之权可执;此意不诚,轮迴之柄谁操?大眾!自己心中意宝,一念真纯,上可通天,下能格冥。鬼神失色由此意;日月失明由此意;造化失权由此意;阴阳失当由此意;妖魔遁迹由此意;人物消长由此意。三界内外,惟意為尊。放之则有,收之则无。纵横自在,莫非此意。上朝元始為祖气,中归灵宝為梵气,下依太上為真气,直伸普广為浩气,凝聚温和為元气,慈悲仁惠為阳气,惨戚怒罚為阴气,贪嗔躁暴為血气,淫杀盗妄為邪气,执著蔽塞為魔气,兇残暗昧為妖气,劫刻冤抑為怨气。皆由大眾身不皈依师宝,偏纵凶强;心不皈依经宝,多昏迷暗;意不皈依道宝,杂乱纷更。偏斜不诚,不诚则失中,失中则慧光不生,定力不固,戒行不严,神不能凝,气不能聚,精不能化。是故身不能修,心不能定,意不能诚也。大眾!我今明将大道,直指人心。若不急早降伏身心意,化為三宝真身,度出轮迴,然后一一皈依世上先觉先知道经师三宝,不枉了出家一段好因缘也。若有能依戒定慧三大法门,行持信切,不生游移退悔者,当知此人,决定成道。如有半点差移,不能依著,自己懈怠者,当知此人,罪深福薄,不能明道,天神不容,岂能得闻无上至真清静解脱之道哉!如遇斯辈,慎勿嗔呵,当生慈悯,委曲方便,善引入道,是名皈依三宝。于是戒弟子等稽首皈依而作颂曰:“大道清虚不可名,因经微妙著為文。若非师阐元元理,混浊愚迷怎得明。明明相续号全真,全得真元脱死生。先知先觉慈悲切,无尽贤良引入门。”

三、懺悔罪业(附懺悔发愿文)

  大眾!既已皈依三宝,必须遵修妙行。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罪业者,过失之谓也。如今修行之士,自昧良知,自欺本性,只见他人之过,不知自己之非。即此不知自己之过,罪已深,业已重矣。瞒心昧己,岂能入道?是以须当懺悔。懺悔者,恭对圣真,不敢隐其往咎,痛立誓愿,不致再犯前非,如此,方能上进。我今不辞嗔责,将世间瞒心昧己,讲箇分明。大眾,各各听之,便自明了。且说如何是瞒心昧己之事。口中高谈阔论,心中好货贪财;外面装身做分,内里机械图谋;受戒不遵戒律,劝人不怕人非;阳為道士,阴暱顽徒;出言同堂不信,公干常自饰非;闻道不行,知法故犯;以智术骗愚痴,佔便宜為地步;惯起无明,动多倔强;以无為有,以有為无;以假当真,以真当假;指鹿為马,卖狗悬羊;暗室亏心,青天捣鬼;腹中暗算,笑里藏刀。种种邪行,头头背道,未有自己不知者。不知者,痴人愚人,迷人妄人;知而故犯者,此之谓奸人恶人,邪人小人。岂非瞒心昧己?其罪业比痴愚迷妄之人,更加深重。何以故?痴愚之人,无有智慧,无知误作,止能害己,不能害人,若使害人,亦终為人所害。惟有奸恶之人,阴险狡猾,既损他以利己,復昧己以欺心,要使天地不知其奸,鬼神不知其恶。巧幻机关,而行常掩饰;图深搆密,而曲肆弥缝。设网待人,而人不觉其网从何设;推人下井,而人莫测其井是谁开。如此之人,世间甚有,惟修行却使不得。如於未曾皈依三宝之先,有此心者,今既受戒,换而改头,速求懺悔。近日元风不振,戒律多弛,道化颓靡,黄冠失教,屡屡受教羽流,多有违条犯戒。吾今不惜苦口,告诫叮嚀,奉劝大眾。不但厯劫漂沉罪业当懺悔,多生父母罪业当懺悔,现在父母九元七祖罪业当懺悔,即自己从前罪业,速速暗中心念打埽乾净。一切不正的妄心,一切纤毫的妄念,俱要懺其前非,悔其往过,方成道品,不然,掩耳盗铃,安能解脱?大道远矣。我今作一懺悔文,大眾早晚诵之。

  懺悔发愿文

  弟子眾等,自从受戒,以至如今,徒躭受戒虚名,未克持实事。衣冠滥冒,规鉢空传。既不能精进於初真,又復堕愆尤於中极。心无智慧,不能切问於明师;性发无明,每难忍辱於同类。襟怀窄狭,不能容情;心识偏邪,致多犯过。不明正觉,以幻為真;不察因由,认贼為子。以贤良為匪恶,颠倒难明;认君子為小人,是非莫辨。或募缘错人因果,钱粮尽入私囊;或诵经字句差讹,意念全然不察。或眼观美色而心动淫根;或耳听圣言而腹中疑夸。种种败行,永堕凡流。从今若不自新,将来日暮途穷,势必石沉海底。此后犹然任意,待鐘鸣漏尽,方知剑树刀山。故尔兹者,假心香心灯心水之供,竭皈身皈神皈命之诚。时刻喁喁,望丹霄而请命;晨昏汲汲,仰金闕以输诚。用申斋沐之虔,不惮辛勤之苦。翻身续叩师慈,设供哀求天宥!从此尽除诸恶,永為良善之人;自今奋发奉真,痛守初真之戒。倘或再犯前律,生遭天谴,死堕酆都;如违向日之科,阳受极刑,阴埋无间。但愿懺悔之后,罪灭福生,灾消厄释,冰融觉地,朣月开光。漆室復明,慧日照於黑夜;善芽增长,甘露洒於枯条。元纲流再造之仁,法雨沛重苏之泽。俾得谴削黑书,名标青简。精修大定,保固真身。八识胥捐,百障千魔云净;三生洞晓,九元七祖昇霞。神风遐著,万炁扬津。绵绵丕振於宗风,脉脉绪流於祖座。行藏迪吉,息世外之风波;隐显昇平,晏壶中之日月。再愿师资同学,眷属宗亲,大地群黎,普天檀信,人人心地开明,箇箇性天照朗。时和岁稔,国泰民安。兵戈偃息,水火均平。皇图巩固,帝业遐昌。圣皇万寿,宰辅贤良。万姓同诚,千邦乐道。等与群生,同归清静。伏惟圣慈,曲垂济度。○以上懺悔发愿文,朝夕虔诵。须要自己法身,对越帝天,念念投诚,心心惭愧,句句分明朗诵,字字悔悟踌躇,勇猛精进,死活存亡,困苦饥冷,一齐放下,惟抱戒定,自有前程。

碧苑坛经卷上

四、断除障碍

修行之人,障未断,则闭塞昏迷;碍不除,则愚顽暗昧。心体本同天日,妄情恰似浮云。雾塞青天,白日安能朗照;情迷灵窍,真机哪得圆通。岂非修行人一大病哉!我今指出病根,这障碍道家有两种,一唤作理障,一唤作事障。不明其事,真假难分;不明其理,正邪难辨。若执理而论事,抱泥迂腐,為理障心;若行事而害理,悖戾乖张,為事贼性。或理或事,凡有所执,皆為障碍。今将障碍两字,细细说来。大眾,千经万典,皆是先觉先知,欲令后人,行善学好,悟道修真。眾生不行善而反行恶,不学好而反学歹,不修真而反弄假,不悟道而反败教,这唤作事障本心。又有出家人,行善执善,学好执好,修真认真,悟道而著相殉迹,皆因好处不曾解脱,这唤為理障本心。然这等有事理二障,还是一等向上之人。更有一等修行之人,心地未明,天机未转,到处都生障碍,见我等向上之人,讲经说戒,他便明為称颂,暗动无明,生障碍心,动无明念。大眾,这障碍心不除,安能出得苦海?有船有筏,有篷有櫓,明明可过海,却不能过,不敢过,这却又為何来?哪知这点障碍之心,就如一时天起黑云,漫漫而来,欲风欲雨,必有巨浪凶涛之险,所以就不敢过,不能过了。大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修行人的障碍,如黑云四起,腾腾瞒天之象,迨至断除了,便如浪静风恬,安稳自在,方能渡出苦海。你们岂不闻《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上说麼:只因眾生障重,不能得覩上帝慈顏。又云:如是诸障,汝等各各当断除之。《皇经》开首所以就宣说断障。断障之法,当生大慧,无起疑惑,无起贪嗔,无起淫慾,无起嫉妒,无起杀害,无起凡情,无起凡思,无起昏垢,无起声色,无起是非,无起憎爱,无起分别,无起高慢,无起执著。凝神澄虑,万神调伏,心若太虚,内外贞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无令外邪乱其至道,牵失真宗,败其灵根,盗其至宝,致尔万劫,永堕凡流,堕入俗网,万魔来攻,百千万劫,不闻妙法,鬼神执诛,从生入死。是故汝等,应当志心,善护真宗,无令丧失,如前所说,各各当断除之,则此训皆障碍之条款也。若不断除,便六根遍染,三业縈缠,就清静不成了。既不清静,如何得覩上帝慈顏?十七大光明,三十种功德,从何而至?是以上帝光明功德,為诸佛圣师,万天帝主。三卷五品之妙典,皆从断除障碍而成。大眾,世间障碍甚多,《皇经》不过指其行目事件,令你们知其大略,明天理的法门。汝等要明白,世间细微障碍,万缕千条,举心动念,难可枚指。即如看经诵典,其中妙义幽深,自己聪明有限,不能解悟,便知自己心窍未灵,智慧光小了。又不肯低心下气,参问高明,便是昏垢。及至问明,又生疑惑,惟恐其人之说不真,再问一人,彼此不同,心生烦恼,千歧万径,岂非障碍?又若伴侣同於一处读经,彼伴先熟,我尚未熟,心生烦躁,岂非障碍?又若我熟伴生,便生欢喜,岂非障碍?又如自己有才,他人愚钝,便生欺誑,岂非障碍?又如见人好善,或佈施或功行,他富我贫,便生嫉妒,我富彼乏,但生骄衿,岂非障碍?又如读经典,忽有解悟,微明其理,执以為是,向人讲说,彼又高明,我心不服,岂非障碍?又如修行打坐,偶有妙处,便自夸扬,岂非障碍?又如所闻妙理,执著在心,只知其一,不知变通,岂非障碍?又如同道伴侣一处,从师闻道,师言彼明我暗,不自责己,反忌彼先,岂非障碍?至于积下财货,临死不捨一文,一切爱缘,贪习耽著,不断不除,如好琴好书,好棋好画,种种著想,均為障碍。又或有一等,以符术為神通妙用;又或有一等,以符术為有為劣法;彼喜而我忌,我好而彼恶,皆係障碍。大眾,汝等既求出世,欲免轮迴,原要做出世的功夫,怀出世的道业,这些障碍,俱是塞灵关之牵蔽,迷悟性之妖氛,如何便就能出世?若是你们肯把纷纷的障碍,一一断除,斩尽葛根,消遣杂虑,胸襟如大虚浩荡,则心灵活泼,万转圆明,智慧自生,性天昭朗。其中千般妙用,盖生死去来之机,天人合一之致,自然而然,非识可识矣!呵呵!障碍障碍,只在大眾之能断除不能断除间尔。于是律师遂说法曰:“降衷伊始,明命非虚。照胆灵臺,毫芒难掩。胸襟一朝廓落,眼光立地澄清。”

五、捨绝爱缘

  大眾,障碍為害,既得知矣,爱缘之害,比障碍又更狠。如何见得?障碍之心,不过遇境而有,境过即空,其害暂来暂去;至于爱缘两字,是无始劫前以至今生种下的孽根。所以圣贤仙佛,只劝眾生不可著相,不可粘缚,不可贪恋,三教书中,俱劝天下后世,莫為爱缘缠住。这箇爱缘,是诸魔之祖,万害之根。屡劫沉迷,多生堕落,总因爱缘;不得解脱之道,不明真空之理,皆因爱缘;生犯官刑,死沉地狱,皆因爱缘;水灾火死,劫杀刀兵,皆因爱缘;覆宗绝嗣,破戒违条,皆因爱缘;九祖受殃,香火颓废,皆因爱缘;生老病苦,性心乖戾,身体不健,道法难进,皆因爱缘;六根不净,六贼猖狂,六识分别,六道轮迴,皆因爱缘;天地之内,五行之中,万物生枯,万种起灭,皆因爱缘。若欲出世,超脱生死,不求断除,绝缘捨爱,而能了了明明,清清净净,解脱自由者,未之有也!我且把世间在家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的爱缘,先圣已说过五有五止五僻,以及发皆中节,亲亲尊贤之等杀皆,就这点虚灵内所固有者,為之品节裁成,各正性命,就把一箇宇宙保合太和,浑沦元气,更无爱缘再须捨绝,纯乎自然清静解脱之道,慢慢再说。今单说出家的,就是苑上今日诸檀信听者,也好汰去分外爱缘。将分内一切可爱不必爱,似缘有尽缘的,一一勘明,制节过去。大眾,爱缘迷惑,你们全然不知。如何道?人念头耑喜使的,唤作爱缘。一切大小精粗之物;一切一切远近眷属之人;一切内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圣贤三教儒释道之法;一切经书文献典籍之理;一切天地阴阳造化之妙;一切神奇元幻之术;一切清微灵宝全真道路;以至名山洞府、天宫圣境;以至七宝八珍、河图龟瑞;及自己身心五臟六腑,齿舌精气,山河大地,草木禽兽昆虫;若念之所贪,意之所在,心之所想,神之所注,情之所恋,性之所喜,口之所欲,身之所乐,梦之所游,悉係爱缘。有一存念,便遭牵惹,不能得清静解脱之道,终為沉迷忧苦之徒。大眾,迷著则爱缘生,醒悟则爱缘灭,须要时时觉悟,刻刻承当,心上著一毫所爱之事物,俱要即刻捨绝,不许復因缘起。爱喜睡者即当坐,爱喜坐者即当行;爱喜捨者,心神自然活泼;爱喜无者,灵性自然空虚。寸丝不掛,万缘不生。悟者则心生光明,不為境转,不為物动,不為事乱,久之则无端妙处,元窍开通矣。若今日不除,明日不断,既捨而又不绝,仍旧牵缠。则衣鉢蒲团,都成罗网;芒鞋竹仗,皆是索绳;名山圣境,俱為牢狱;师兄道侣,尽化冤家;以至口诀真言,总要变砒霜毒药;道心本性,竟改作福报修罗矣。可不慎哉,可不痛哉,可不忍捨而绝之哉!昔有一道人,坐久神现。见顶上放光,五彩鲜明,如霞如锦。其光之中,山河大地,万物总见。道人心喜,以為得上帝之大无碍光也。日夜端坐,思想前光,其光不復再有。道人不悟幻境非真,用意观想,万念皆忘,惟思光明。存思日久,如愚如痴,形骸土木,诸人以為得入至道。道人坐存六载,神凝形变,而不知觉。一日气粗息急,同伴相守,惟望其人开静以便求道,其间惟有一修行人,知其著魔。至夜半,其入定之人,忽然手张如飞之状。眾以灯烛香花,供养礼拜。其人即气绝,口中飞出一蛾,扑灯烛火光而死。修行人取之,而告道门大眾曰:“此存想光明之道人身也,爱缘光明,即与蛾同,缘至形化,转入异类。爱缘不除,皆同此类。可不哀哉,可不断哉!”大眾,心有所爱,即是缘也,缘从爱起,爱逐缘生,缘爱相缠,永无了澈。转父為子,转祖為孙,转男為女,换面改形,移名换姓,颠倒凡夫,认為真实,可怕可怜!大眾知之。

六、戒行精严

修行之士,既已割爱拋缘,诚求出世,以了生死。假如爱缘不灭,爱欲重生,则此心依旧牵缠,復入网罗陷井,是终无解脱。须要于未兆之前,预作隄防之计,不然,则从前之功夫徒费,未来之魔障难逃。是以当法上古圣贤,摄心于戒。这箇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昇天之梯,能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眾生离苦海;是慈杠津梁,能济眾生出爱河。诚修行人之保障,為进道者之提纲。仙圣无门,皆从戒入;圣贤有路,皆自戒行。实係仙真之要路通衢,贤哲之中门正道。大眾,既已前生所种因缘,致今生得闻戒法也,是莫大之幸,若不依戒律行持,精严勤苦,则将莫大之幸,变為莫大之罪矣。这箇戒律,乃元都禁约,就是元始灵宝太上所定的规条,女青天曹所受纠察,神兵卫护,天将稽巡。遵守者,丹策加功;犯悖者,黑书加过。丝毫不漏,针髮不差。如今受戒之徒,总是无知之辈。如何唤作无知?只是未明其理,若是知得此理,便当精严不犯。若是违条,岂不是无知了?所以说,大眾中,若是已戒者,须要把这戒字,著实去参详。如何唤作戒?戒者,禁住也,禁约的是什麼?你又為何当初就受了?故你若是為戒法来的,便当日日行持,若不日日行持,何必受戒?这箇念头,便不是為戒而来,还是為沽道士受戒的虚名私意而来,图道士受衣鉢而已,不然,為何不守清规?切念我道门中,自七真阐教之后,教相衰微,戒律威仪,四百年不显於世。缘因教门之中,未有人出来担当其任,所以把这照道的天灯,不曾剔明,使修行之人,昏闇难行,扶身的拄杖拋开,失其把柄。怪不得旁门邪教,反通行於天下,清静解脱正大光明之道,反寂寂不闻。今幸道运当行,遭逢盛世,上有皇上福庇,天下太平;朝多官宰善信,教中护法。又有檀越佈施,衣巾冠鉢,制就现成,这便是千生难遇,厯世希逢,这都是你们前因撞著。既是受了戒法,就该把箇戒字,仔细追求。如何唤作戒?可怜这受戒之徒,贤愚不等。愚者当初来受戒的念头还好,及至受了戒后,又把初心瞒昧起来,不能坚持戒律,岂不可惜了这箇受戒的初心,把一件戒衣,一顶戒巾,付之东洋大海。或当或卖,或改常服,或补作袖头。褻瀆天神,败毁道场。又把箇净鉢,改作香炉,贮钱贮米。开斋破戒,饮酒喫荤,无所不至,把智慧清灭,仙根断绝了也。这有现在公案,厯厯可证。先有一箇戒子,把戒行毁破,汚了戒经,卖了戒衣,弃了戒鉢,便忽死去。见许多鬼卒,将锁索套去。到了阴司,见一所衙门,甚是威严,两边排列许多鬼卒,锁著许多人,皆是平日同志归阴的破戒道友。这戒子吃了一惊,问:“你们如何到这里?”那些戒子说:“不知道為何,先先后后的都在此相会。”只见门上有箇匾额,写著考对司三箇大字,遂问鬼卒道:“如何唤作考对司?”鬼卒道:“这是天条新立的法司,有两座,专管僧道戒律之事。凡有人在阳世间发心受戒者,土地灶神就把某人名字上了册簿。某日受戒,某日行持有功,某日行持有过,某日某人有犯戒,某人背道悖师,某人毁律败教,某人卖衣,某人秽鉢,某人诽谤律师,某人打算施主,某人奸贪,某人淫慾,细细记註,每月申报各司考对,要先从本司考对过,方到各衙门去。你们受戒者,除德行高明、道心严密者不到阴司,如你们这班不受戒的人,毕竟先到本司考察除名,纔定限内勾取身死。若不从本司考过,各衙门不签押拏人。”眾戒子,你们听听,这箇死去的,已经一夜半日还阳,讲出了这段公案。大眾,你们责人之过,偏生细微明白,到了自已有过,便全不知察,日积月盛,一一自已宽恕,做成了无边罪业,自己还要遮瞒,这叫做欺心。受了戒的人,全要把自己心上所行,口里所说,日夜存思,善即行,恶即改,不许自己曲全,不许自己饶恕。你有误处未经查点省悟,立刻回向圣真,哀哀懺悔,依戒经之律,细细参求,勤访明师,精深学问。敬师长如父母,敬道友如长兄,乐法如妻,爱经如玉。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一放即失,心中之戒,一放即破。世间王法律例,犯则招刑;天上道法,女青之律,犯则受报。莫道阴司冥而不见,生生死死,只在你心;莫说戒神幽而不显,出出入入,只在尔念。戒行精严四字,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杂唤作精,一毫不犯唤作严,始终不变唤作持戒,穷困不移唤作守戒。你们这受过戒的,其中连戒的十条,还不记得甚麼十条事呢,这是有名无实,何必乃尔!但有一句法言,须教大眾放心行持。这箇天上主宰,原以好生為心,慈悲广大,救度眾生。若是有犯了戒子,从此改悔,真心发现,復守科条,致严致精,再不敢犯二次,如此哀恳懺悔,天心亦自怜悯,赦宥还元。我今又有一段犯了戒后又守戒的因果,说与大眾知道。一戒子自云受戒后忽遭魔难,开斋破戒,无所不為。一日夜间,梦到阴司看审官司。只见阴司中,许多鬼判,都点掛纱灯,安排香案。少刻,见阎王出大门,威仪如世间天子一般。听得判官报道,天使已到了,快些摆香案接詔,与阳世官府接詔不异。只见天使是一位仙官,头戴一顶金莲冠,身披五云鹤氅,手捧黄筒,递进去了,眾鬼不得进去。这梦到的道人,便亦要进去。鬼卒嚷道:“你是甚麼处游魂,敢到森罗大殿?”一箇鬼卒道:“好像箇道人打扮”。那鬼道:“前日詔书吩咐,凡修行持戒之人,命终之日,许具衣冠进去,有光明者从正门进,光小者东角门进,无光者革除戒名,锁械西角门外,按牌赴审。你这道人,又没有光明,一团黑气,与我一般儿,混充道人,快走快走!”一手执铁棍打来。戒子惊醒,明明记得。随即翻身,下了单床,急亟净面,手取净火焚香,大生恐惧,悲哀懺悔,痛改前非,精严戒律。一日又梦游地府,仍係向日所游之处。见执铁棍铁锁的鬼卒跪道:“请问仙长,要到何所?”戒子回言:“我因云游到此,不敢惊动大王,就此回去也。”鬼卒言:“大王有例,凡有戒行光明仙长过去,需要到茶厅,先请坐下,问下名号登簿,以便稽查。”戒子回说:“并无公事,不坐罢了。”随即回身,忽然出境,觉来向大眾告知。前游被鬼打骂,后游跪接问名,本係一心之进退,即有两样之看承,若非一悔前非,依然旧时本相。见神之為道,幽明一理,可不惧哉!大眾!时光容易过,心性要光明。莫待无常到,阴司黑闇行。牛头无好处,马面不容情。有过须急改,全凭戒行精。万法千门内,修心最上乘。无岸无边海,循戒慧光明。

七、忍辱降心

修行人第一大病,难去难整的,是箇嗔字。不是著了我相,便是著了人相,这嗔字内,包著六欲七情,万过千愆,都从嗔起。嗔心一动,唤作无明业火。三毒之中,嗔毒居一。嗔心不解,内则烧已,嗔口出语,外则烧人。把一点灵关,森森烧化;一座法身,活活烧坏。六腑不能清泰,五臟不能安和。耳听人骂我,嗔火自肝生,烈焰遇狂风,把一箇能闻的耳根,忽如闭牕塞窍。目见人侮我,嗔火自肾生,烈焰遇狂风,把一箇能视的眼根,忽如遮门蔽路,口不觉嗔言,心中冲出恼恨之火,胆中涌起毒害之谋。上不怕天地神明,中不怕死生身命,幽不怕油锅剑树,官不畏斩绞军流,把一箇能言舌根,造出千般罪业。这耳这目这口这舌,為何有这苦楚?只因这肉团心,不能降伏,恃些儿气血,作福作威,到过后平心之时,便冰冷可澹。大眾,世间眾生,此箇身儿,均是血气结成。此点嗔根,自从无始劫前,这无明业火,早已种下。所以遇事顺心,心便欢喜;不顺,便欢喜变作冤家。触境逆心,便生嗔怒,便是轮迥劫根。你们既已出家,原為欲了生死,嗔根不断,则毒龙攻入天根。既求身出世网,原因性命深重,这嗔根不灭,则致气填月窟。性本善也,嗔则变作毒龙,慎生嗔火,火发烧身。命本常存,嗔则变為猛虎,常生毒气,气急丧真。生死不明,皆因不能珍重性命。性命不立,皆因火强。以致六根不能收摄,四肢发战虚张,五官不能应用,毛窍火性飞扬,為害百端,伤天促命。大眾,欲绝嗔根,先降恶念。何為恶念?不能忍辱,便為恶念。大圣孔子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心中不能忍,念在一日,还是一日恶人,恶人安能入道?大眾,不能忍辱的人,其心不能降伏,就如毒龙猛虎一般,只知辱他人,不容辱自己。好强好胜,人前夺趣,使气作威,严声厉色;卖英雄,做豪杰;夺利争名,夸功伐势;侍力凌衰,傲长欺弱。虽有时热肠為眾,不知能救得人,亦必能杀得人。眾生迷而不悟,何曾远虑深思?天道好还,冤仇不解,总是嗔根不断来。嗔则必欲辱人,不甘我受人辱。不知受人辱与我辱人,其间大相悬隔。大眾,这箇辱字,包罗甚广。假如淫人妻妾,便不顾她丈夫被辱,儿孙被辱,祖宗被辱,门族被辱。待至他人淫你妻妾,便生嗔怒,大恶起来,想起这人淫我妻妾,使我体面何存?若人闻知,岂但我被耻辱,连父母祖宗之功德,儿孙后代之门风,尽遭汚坏破败,岂可放他过去?便要拿刀弄棍,动火发怒,顿起杀心,再不想他辱我,我便如此,我设辱他,他又如何?今生妻女被人淫,必定前生有夙因;前世淫人妻女孽,今生妻女被人淫。这是人中必有之因,必有之果。你们各人听了这话,万不可起淫慾之心。我直对大眾说,这些眾人的性命,皆因淫慾而有,淫慾之心不除,生死之根不断。因淫慾而有色身,欲脱色身,洗除慾念,慾念除,则得於有坏色身之内,生出法身,纔能了脱生死。这是我的实话,休当作闲话放过。近有戒子,平日极有道念的人,忽一日出募斋粮,託鉢过一米铺。这铺内主人好道,心生欢喜,请戒子进中堂坐下,磕头献斋,又将碎银一钱,安放鉢内。临出厅时,忽遇其妻,从廊下过,两下一见,其妻回避不及,戒子谢斋而出。既见其妻,夜间打坐,驰想其妻,摹其面,遂起,即跪香懺悔而卧。又忽然梦知自己身死,抱入胞胎,长成娶妻,顏色縹緻,夫妻和合。出外路旁,见一道人,化斋觅食,心中便喜。同回至家,献斋作福,唤妻出见,自己磕头拜下。回身见道人,以手招妻,心内不觉大怒。即起直入厨房中,持切菜刀来斩道人。失脚一扮跌醒,心尚嗔恨,乃是一梦,通身汗下。回想道人,其面目,即米铺施斋主人;其妻,即米铺廊下遇著之妇也。大眾,这箇戒子,初学功夫,戒行虽坚,定力未固,所以日见夜思,忽生妄见,妄念深切,入梦成境。又一修行人,持戒坚固,从来口无妄言,念不妄动,受人耻辱,心不怀嗔,打不回拳,骂不回答,只思自不是,不认他人非。一日在路挑担而走,遇著一驴,驰骤而来,将身让驴,驴忽用头撞人身上,其人退避不及,仆倒在地,驴便口嚙衣服,碎破而去。修行人至夜间,打坐入定,朦朧之中,忽有一白衣人,谢之曰:“我即路上冲你之驴,于往劫中曾结冤报,今已释怨,两相解脱,将从此脱得苦趣,復生人中,特来告知。至出月某日,寻至某处相会,以求超度。”言毕而去。修行人明明见得听得知得,似梦非梦,起来照常打坐。至次月所约之日,寻至其处,其家一门甚欢,似有好事。访问旁人,皆言此家夜来生一孩儿。修行人闻知,大加惊恐,暗记姓名,誓愿自度,然后度人。大眾,你们有此人,往结冤根,至今生了结。戒子,总要自己发心,忍辱释怨,受苦任难,忘耻喫亏,解冤顺孽,降伏此心,一切承受。执定戒刀,时时自杀无明火,刻刻身披忍字衣。听人打骂,甘人欺侮,任人谤訕,随人羞辱,皆不能破我一点戒心。以至无端连累,王法官刑,霹靂青天,火烧雷打,一切水淹贼劫、狼啣虎咬、病毒蛇伤、魔压鬼迷、妖缠精害。世俗横言曲语,败坏声名。仇人恶口诅咒,毁虐亲属。甚而不容逃避,割截肢体,无能躲闪,破败此躯。总係往因定劫,难辞运限当头。只可安心承受,顺合天心,偿还夙债,报对前因。切莫动不服之意,害我戒规。惟宜回想,我受他欺者,毕竟我曾欺人。受他困者,我曾困他。以及遭魔遭难,遇害遇灾,悉係前生造下,自作自受。从今受戒之后,一切恶业,随心消散。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身心轻健,情性安和,苦恼痊平,冤仇和释。大眾,自从无始以前之积怨,至今日当顿发天良。凡有冤愆债负,愿甘承受,一一偿还,损己利他,方為解脱。从此永归清净,依然太虚之贞,混沦之本,存神守默,酿成圆满报身。不然,前劫之债负而不还他,今生之耻辱又不肯让他,自然来世之报復不肯放你了也。此身如何得超脱?此心如何得空?此道如何得修?你们如今些儿言语,尚且不能忍,又安能这生死到头,脱然清净?大眾,忍则无明火熄,自然五臟清凉。忍则华池水生,自然六腑调泰。忍则他心满欲,自然释怨和平。忍则我量包涵,自然胸襟阔大。大凡辱我者,我不為辱,其辱反归于彼。我辱人者,人受我辱,必以辱报于我。能忍则心气和平,使肝火不炎,化作青华救苦。能忍则心神慈善,使心火不炽,化作南斗消灾。能忍则肺腋生津,便普润胃脘,化為瑶池甘露。能忍则肾精不耗,便上下元解厄,化為元武灵泉。能忍则脾土不燥,便得身轻体泰,化為白雪黄芽。能忍则法身无漏,便得道气通神,化作庄严妙相现前。能忍于国者,必有益于朝廷。能忍于家者,必有益于骨肉。能忍于身者,必有益于精神。能忍于心者,必有益于性命。能忍于教者,必有益于法眷。其能忍之益如此。若不能忍,则心便不虚,神便不灵,气便不壮,量便不宏,胸便不开,愿便不大,功便不圆,行便不满,见便不透,思便不深,智慧便小,福德便浅,根基便薄;闻道不明,行道有碍,被人憎嫌,招人嫉妒,受人厌恶,惹人烦恼,為人贱慢,幽多鬼责,梦寐惊惶,明有神呵,疥癩疯疹,多劫之冤根不泯,来生之报復越深;苦海不住生波,欲河凭空起浪。大眾,你们岂不闻德者本也,有容德乃大,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尔辈中,贤愚不等,也有重财丧德者,也有重色丧德者,也有重气丧德者,其间因财受辱,因色受辱,因气受辱,外遇不同,受辱则一。圣人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又曰:忿思难。曾子曰: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这忍辱之戒,岂不重歟!这嗔忿之害,岂不毒歟!所以诸真列祖,以戒嗔為入门,忘嗔為了道,以忍辱為杀心,以忘辱為满愿。《救苦经》太乙天尊曰:火翳成清署,剑树芳騫林。超度三界难,竟上元始天。大眾,急须猛省,听我偈言:“早除人我相,急悟生死因。忍辱降嗔火,空中现法身。七情随念灭,百忍古人称。罪业甘承受,方為劫外人。万端业障是前缘,负欠还偿总一般。愚暗喫亏嗔火发,一团冤债黑漫漫。修行切戒佔便宜,我佔便宜他不依。厯劫漂沉冤不解,清净堂中多是非。是非无著地天宽,仙子修罗有两般。清凉福地缘多忍,偿还辱债道功全。这点凡躯道上来,缘何不肯喫人亏?冲天怒气肤毛火,无位真人饿鬼灾。”

八、清净身心

  大眾,既奉戒皈依,便当专一以求出世,超离生死。但超离生死出世的高人,自有无死无生最上一乘之道,其道即世法转身,本无有法。世法与出世法,只在一心,所用逆顺不同,其实只是一法,法亦非仅顺中逆用耳。夫顺中用逆,万法皈依无法,鬼神莫测其机。逆中随顺,一法散為万法,阴阳不出其算。不是以有心為作用,而用意推详;乃是神明智慧,理性本来如是,原不是另有甚麼出世的法也。虽然,超出世间的是谁?又毕竟要送这人出世间到世外去,方是出世,这却又不是。今说劝这人把身子要出世,夫天地之大,世界之广,那里算是世外?大眾,你们仔细听著,世外者,世法之外也。识破世法非真,幻情是假,一切有為功能,俱是梦境,物物无事,事事非实,唯有将此心清净,能出世外。大眾,如何见得此心能出世外?今夫天有阴晴运转,不能出世;今夫地有崩裂倾塌,不能出世;日月盈昃,不能出世;星宿遥殞,不能出世;风云雷雨,霜雪雾露,各有程限,不能出世;山摧石凿,水涸泉乾,草枯木朽,金冶玉碎,不能出世;人有生死,不能出世;物有壮老,不能出世;情有厚薄,不能出世;气有呼吸,不能出世;心有动静,不能出世;精有洩漏,不能出世;神有昏散,不能出世;势有消长,不能出世;利有乘除,不能出世;一切有為,尽係成住空坏,生老病死,那得能勾出世?大眾,你们要世法中,悟得出世法来方好。这出世之法,不在多言,只在乎此心还返而已。既知道天地万物,人情世事,总非出世之法,便知这天地万物,人情世事,悉在圈套之中,世界之内了也。若能心中悟得这一点,能有破得天地万物皆无常,世法人情都是幻的,是甚麼真灵?这真灵无形无相,无臭无声,言在内又不止在内,言在外又非外来,人人具,物物该,便是能出世的法王了。大眾,这点真灵的法王,宇宙古今,无物不有,无时不然,非同小可。在释谓之妙明真心,在儒谓之明德至善,在道谓之圆明道姥,又谓之祖炁。那许多别名,说不可尽。这能知天地万物,人情世法的,何处寻求?就在《大学》上'明其明德,止于至善’了。这明德至善,寓于成住空坏,生老病死,身心之内,具著无成无住,无坏无空,无生无老,无病无死之真灵。亙古至今,常存不昧。通天澈地,出幽入冥。不生不改,不多不少。无欠无餘,无来无去。能运阴阳,而不為阴阳所窒。能制鬼神,而不為鬼神所厄。而能用万物,而不為万物所岐。能化人情,而不為人情所动。能应世法,而不為世法所溺。能出世外,能住世间。纵横三界,去来自在以无拘;统辖万灵,变化玄通而莫测。上天下地,唯此称尊,莫与為等。无如这点真灵,人人都有,箇箇难明,万法千门,三乘一藏,皆自此出。些些窍妙,点点机玄,悟之即在目前,迷之即落海底。大眾,要知出世修行,不越身心二字。身假心真,心假性真,须悟借假修真。外假内真,外色内空,不借外有為之色身,难修内无為之法身。不因外生老病死身,难明内之湛然圆满心。不借虚灵活泼之心,难超证广大无边之性。然此性,自天命而来,有生之初,一无汚染,与太虚同体,与太虚同量。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囫囫圇圇,无一不有。大眾,如今要求出世,先要人人去清净身心。如何是清净身心的功夫?缘身乃血气所化,血气非不败之物,实為生死之根,祸患之本,连累我之心者也,戕贼我之性者也。好色贪淫,只為此身图快乐。争名夺利,只為此身图受用。犯法招刑,生灾惹病,皆从此身而起。太上曰:人之有患,為吾有身,及我无身,又復何患?古人云: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仙。可见此身為祸不小。今须看透皮囊是假物,是地水火风酿成,若不讲到澈底修行,但劝人行孝,你要说身体肤髮,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父精母血,二五数成,稟天地之秀气,得阴阳之神功。头圆法天,足方法地,位乎天地,共列三才,万物之中,人為第一。上可配天地,幽可赞鬼神,学可希圣贤,修可成仙佛。岂可视至贵至富之身,作臭秽粪土之想?不过要诸戒子,不甘堕落,与世波迷。勿為色身图安乐,只期真性返真常。志气欲统御阴阳,形神欲庄严法界。设使法身有漏,便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大眾,今对你们说明清净之功。若要此身清净,先将俗物丢开,尘情远绝,一切不同世法,甘淡薄而乐清闲,绝肥甘而离喧閙。皈依三宝,刻守一真。性情涵养和平,手足端庄整肃,眼耳不可偏邪,意念不可散乱,心不可存思著想,口不可高唤扬声。收两目之神光,内炤不昧灵臺;返两耳之精窍,内听常闻天籟。稀言啟默,归乎自然不动。期无悔吝,思不浮游,神无烦躁,天机清畅,玄理圆通。口断荤腥,暗消多生之杀劫;身遵戒律,密行四大之威仪。足不乱步者心不慌,手不妄举者心不躁。坐则中正,不许偏歪;卧则灵惺,戒多昏睡;食则茹淡减味,而五臟清平;语则谨慎从容,而声音和畅。这唤作粗行身清静。至于细微功夫,是要你们把清净二字参求,患你们不能入心钻进去行,不患你们究心实行而不成道。大眾,心无二念谓之清,念无驳杂谓之静。心不著相谓之清,念不停滞谓之静。念念圆明谓之清,光明无碍谓之静。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皆空谓之静。万物不能遁其形谓之清,鬼神不能测其机谓之静。心如流水谓之清,性如皓月谓之静。无始以来罪消灭谓之清,多劫之前因尽澈谓之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谓之清,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谓之静。三者既悟谓之清,惟见于空谓之静。观空亦空谓之清,空无所空谓之静。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谓之清,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谓之静。真常应物谓之清,常应常静谓之静。洞然不昧谓之清,入眾妙门谓之静。超出三界谓之清,解脱五行谓之静。虚空粉碎谓之清,粉碎虚空谓之静。光摄诸天谓之清,普渡眾生谓之静。大眾,我因开示,略言大约。这三教圣人,大藏经典,万法千门,诸天妙用,三万六千种道,八万四千法门,恒河沙数菩萨,无鞅数眾金仙,皆不能出清静定慧无為妙法。大眾,最上无上大乘上品至真妙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从清静而来。太上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又曰:清静则天下正。可见清静身心,速求觉悟。大眾,自今日起,须将平日所迷的铅汞龙虎阴阳烧炼种种譬喻,悉皆丢下。惟从清静法门,灭妄心,息邪念,平平稳稳,从中道大路而行,决不悞你,唤作耽迟不耽错,有路莫登船。若是我誑语相欺,即堕地狱。维时,律师復说偈曰:“念杂心非静,尘多身不清。不清难见性,不静岂无情?内炤身為幻,回光心亦空。空中神自见,定慧是真宗。日月须观察,平常要体行。逆行持斗柄,清静合天心。”

九、求师问道

  自古圣贤仙佛,证果成真,无师不度。所以师师相授,口口相传,心心相印。就中道理,一贯而通。如乳水化,似胶漆投,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水天一色,灯色交辉,方能尽其师弟之道。大眾,我见世人,求师问道颇多,但多差了些儿。有师弟传授之名,无师弟传道之实。所以今日不惜齿牙,不辞诽谤,把求师问道之理,说与你们,须要记在心头,到日后,先為他人之弟子,能以此礼,则后為人师,那子弟,也就倣古效法而行,尊师所以重道也。大眾,世上愚盲之徒,不识自心,随物而转。虽有道念,不知邪正之门;虽有道心,不知修行之法。他听人说'性由自悟,命假师传’这两句话,便依著行了。或遇那方上走的道人,身穿破衲,足踏芒鞋,手摇棕扇,肩负蒲团,行从城市经过。或坐下街头,捧瓢化斋;或慢行道上,自在逍遥。遇宫观即安单,逢庙堂便借宿。口谈丹诀,舌鼓笙簧。怎麼是玄关一窍,尾閭海底,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守中提气,立鼎安炉。延年却病,按摩导引。六字诀,八段锦,悟真篇,参同契。以及丹经上譬喻,铅汞龙虎、银砂夫妇、日月卦爻、龟蛇温养,沐浴结胎、入室坐圆、出阴神、出阳神。说不尽的三千六百旁门,八万四千魔法,哪里数得尽!大眾,这愚盲之徒,其心无慧,哪里辨得真假,识得邪正?便就听得这箇道人。更有可恨一流,那谈鼎器的邪人,炼茅银的骗子,动人以色,迷人以财,莫说无是一路道法,即使这种道法有真,岂是凡夫可以点金,淫人可以延寿?是以谈鼎器者,见色起心,对境动念,魂飞神荡,真汞下流,先天倾覆,至宝空亡,多成癆瘵,不曾接续得命,连命根都斩断了,岂不可恨可伤?至于烧茅银的骗子,讲砂说鑛,一转两转,温养开点,言不尽的骗局誆脱之术,愚贪每至破家,比前面这些道人,罪业更加数倍。我也不忍细说,招人诽谤,但是受了戒的,就要听我说求师问道的大略了。大眾,这箇皇天至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广至大,至高至尊;至玄至隐,至幽至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经天纬地,可以出幽入冥;若存若亡,入水不濡,入火不焚;前无古,后无今;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生圣生贤,生仙生佛。蠢动含灵,昆虫草木,无人不有,无处不存。日用寻常,悉皆妙道。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士心迷而不悟,所以一真随失,万劫难明。父母未生前,真灵不知其始;精神已去后,此身不知其终。颠倒轮迴,生死苦恼。我所以指出源根,教人急求真师,早闻至道。但真师难见,高弟难逢。须知弟子无出世的真心,障闭慧性,虽遇真师,鬼神不使他见,掩他慧性,就见不能识其為真了;师父无度世普心,虽遇高徒,鬼神亦不使之见,掩其法眼,见亦无缘,所发当面错过颇多。大眾,师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财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箇有道师父,肯妄传匪人?你见哪箇高人访道,肯乱拜师父?大眾,师父既不肯乱传人,则此师怀抱至道,以访高弟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畱心著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弟、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不欣然答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詮,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諦,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麼?大眾,真师不少,弟子颇多。我今说与你们,如何唤作真师不少呢?大眾,你这六根所受,都有真师,假如耳闻善言,你若依此善说,实实心服,这耳根便為引进师了,这善说便為传道师了,其餘五根亦復如是。大眾,学无常师,惟道為师。但凡耳闻好言善语,便要存神默听,就如甘露洒心,醒醐灌顶一般,存心默感此人,开我愚迷,慈悲方便,愿此宣扬善言之人,早证玄功,得无上道,这岂非师弟了麼?假如眼见一切经典,三教文字,真言秘诀,心得开悟,便当礼拜讚叹,这种文字便是传道师,眼根就是引进师了。大眾,这求师问道,执不得一法,靠不得一途。只要你认得真,信得极,自然师徒相遇。然而师家之慈航法桥,非一术也。孟子曰:教亦多术矣,有如时雨之化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即如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是故有倾盖而相欢,一见而即投者;有白首如新,彼此不相知者;有稽首屈膝而相传者;有齎金盟誓而后传者。恭敬者,礼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非恭敬也。要在观弟子之诚信篤行,尊师重道而已。故有屡试而后传,如云房之十试洞宾也。有屈身而后见,如刘玄德之三顾茅庐也。或有随师多年,而心不退转者。有明知真诚,而故试多艰者。这箇传道受业,岂是小可,岂是轻易得的麼?故有三口不言,六耳不传道者。盖上乘的道法,对中下的人传不得,中下的道法,对上智的人传不得,唯是因人而教。如孔门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彼此参听不得的。故公西华两得闻之,便生疑惑了。至于夫子及门之问仁者多矣,夫子答之则不同,是也。人或一人信心,一人偶听,则信心者可言,偶听者不可言。故曰: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大眾,或有传道于千百人中,而其间智者得之易悟,昧者得之难行。高声朗念,把玄机明泄,有心受记,其有心而无缘者,风吹耳过,闻如等閒。大眾,释迦牟尼佛拈花示眾云:我有妙明真性,涅槃妙心,正法眼藏,诸人可见得麼?唯有迦叶拈花微笑。大眾,迦叶释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大从之前,密传祕道,心心相印,口口相传,座下这些大眾,竟不知传的是甚麼,受的是甚麼。又如孔子大圣,在列圣贤诸子之前,对著曾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其时门人甚多,岂非圣人传道于诸子之前,曾子度道于及门诸子之内?眾人不识自心,则遇而不遇,竟不知传的是甚麼,度的是甚麼。曾子深明自性,自然暗合圣心了。昔轩辕黄帝往崆峒山中,求道于广成子。再三勤求,广成子不应。黄帝退而修斋,閒居三月,復往邀之下风,膝行而进,谦恭退逊,问以至道之要,广成子乃答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俾尔思虑营营,乃可长生。慎汝外,闭汝内,多智多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正正经经就这几句话头,乃当面说与黄帝,他便不开口了。你依著他行也由你,不依著他行也由你,这叫做各尽其道。大眾,我道门中,道德南华,许多妙义,冲虚文始,若干真言,以及三洞四辅,三十六奇,多少经文?谁能打埽耳根,恭听圣经之妙諦?放开眼界,超悟大道于言詮?不悟则心不光明,虽遇圣师,亦不识矣。大眾,未去求师,先须求己,未经问道,先须问心。若不依律而行持,万难得师而印道。其间关窍,究竟要你们谦虚卑抑,先将贡高我慢之心,尽皆刳剔,柔和逊顺,把诽谤嫉妒之念,遂一割除。逢人莫自夸能,只怕有人能似你。倘或遇见明眼高人,心空志士,一言半语,拦腰截住,你却如何挣脱?自然雪化见尸,难逃识者。我今奉劝大眾,求师问道,非是草草向师前磕下几箇头,口里叫几声师父便了。如今戒子,轻师慢道,比比皆然。大眾,你们须急急反躬内省,向从上厯祖师前,懺悔侮傲,变化旧习,尊敬法宝。若果真心苦切,畱眼访师,则天不负人,仙真不求自至,不必限定远近迟早也。听我偈言,偈曰:“求师须克已,问道要心诚。诚心方悟道,念切遇良因。万劫难遭遇,千生到得今。若能明我说,顿悟未生根。” 

B、道家主要经典及简介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道藏更是浩如烟海,普通人想要入门了解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这里简单罗列道家部分重要经典,共喜欢道家文化的朋友参详。

道家主要经典及简介

目录

01.道德真经(老子)

02.南华真经(庄子)

03.冲虚真经(列子)

04.文始真经(关尹子)

05.通玄真经(文子)

06.度人妙经

07.阴符经

08.清静经

09.西升经

10.心印妙经

11.黄庭外景经

12.黄庭内景经

13.玉皇经

14.玉枢经

15.三官经

16.北斗经

17.周易参同契

18.悟真篇

19.太上老君内观经

20.洞玄灵宝定观经

21.太上感应篇

22.文昌帝君阴骘文

23.坐忘论

24.化书

25.重阳立教十五论

26.龙门心法

道家主要经典及简介

【01.道德真经(老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02.南华真经(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03.冲虚真经(列子)】

  《冲虚真经》即《列子》 ,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年)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称其书《冲虚真经》。至宋真宗景德(1004年─1007年)中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篇。现存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以此阐发其思想。就其全书的思想看,属黄老道家,许多地方近似于《庄子》,为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现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赵佶撰《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及林希逸《冲虚至德真经斋口义》、金高守元纂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等,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05.通玄真经(文子)】

  《通玄真经》即《文子》。文子学派思想尚阳。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家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称,计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时人,属道家系统,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经》,为道教四部圣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伪,千年来遂质疑不断。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就包括《文子》一书。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传》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06.度人妙经】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 其哲学思想较为深远。被后世明代《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号称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一切一法界之源头。是道教正一三山符箓灵宝派的核心经典。

【07.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因而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解。这一说,最不合理。宋黄庭坚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好事者说黄帝撰经,并且假托太公、张良等作注,这些都是显明的依托古人说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为《阴符经》作注,以后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后尘,迨至晚清,《阴符经》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种,今仅存于明《正统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种。注解虽多,但众说纷纭,见解纷杂。

【08.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种。本经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赞语。

【09.西升经】

  西升经是道教经典书籍,全称《老子西升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此经最早称记,后纪而成书。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与《老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该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影响。

【10.心印妙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11.黄庭外景经】

  《黄庭经》由《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书》《东华玉篇》)组成。《中景经》系晚出道书,成书于两晋。《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心术》、《内业》、《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等思想,发扬了古代汉族黄老道家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黄庭内外二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生理、医理知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韵例可早到秦汉,晚不过三国;《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

【12.黄庭内景经】

  《黄庭经》由《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书》《东华玉篇》)组成。《中景经》系晚出道书,成书于两晋。《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心术》、《内业》、《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等思想,发扬了古代汉族黄老道家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黄庭内外二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生理、医理知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韵例可早到秦汉,晚不过三国;《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

【13.玉皇经】

  《玉皇经》是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共3卷,是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道藏辑要》和《中华道藏》。

【14.玉枢经】

  又名《雷霆玉枢宝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此神为上天神霄府九辰之一,是总司五雷,普化群生,赏善罚恶之神。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至道」。第二节论「气数」。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智愚清浊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则不得真道。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谓凡遇三灾九厄,可依法持诵经文,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卽有诸神消灾解厄;若归命此经,可以长生。

【15.三官经】

  《三官经》是道士们念得最普遍的经,据称能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也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大致称赞的是「三官大帝」的福德及神通妙用。经中的核心就是讲人类的过恶以及解决之道。

【16.北斗经】

  《北斗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经中称,北斗七星君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供养,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也是道教斋醮科仪「顺星拜太岁」的必诵经书。

【17.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黄老道家养生经典。全书以「黄老」参同「大易」来指导炼外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

【18.悟真篇】

  《悟真篇》,北宋张伯端撰。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为内丹之学,传自远古黄老列庄哲学思想,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扬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黄庭经》并为中国古代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

【19.太上老君内观经】

  简称《内观经》又称《内视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魏晋朝。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

【20.洞玄灵宝定观经】

  定观,即是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念,心中念头产生时就立即抱弃,保持无思无虑,寂静明亮的本心。

【21.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李昌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道教经典,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22.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道教重要典籍。作者不详。《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

  在《阴骘文》中,「阴骘 」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已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阴悄悄地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此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集,另外《昭代丛书别集》、《三益集》均有收录。

【23.坐忘论】

  《坐忘论》是一部道家坐忘的理论专著,其宗旨,就是讲述修道的「阶次」,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按修习次第,《坐忘论》分《信敬》、 《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7章。

  《坐忘论》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著一物,入於虚无,心於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其主旨说对後来宋代理学家影响极大。「坐忘」说初见於《庄子·大宗师》,後经魏晋玄学加以发挥,赵坚继承稷下道家、老庄思想,力倡「坐忘」,在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後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坐忘论》的作者,一说为道士赵坚。

【24.化书】

  《化书》是道家经典,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谭峭继承老子 「有生于无」 最后「有」 又归于 「无」 的思想, 认为 「道」 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全书基本上发挥黄老列庄学说,禀承了传统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盗天等思想影响颇大。该书还继承张湛《列子注》所论述的最高哲学「太虚」,亦即虚,谓「太虚一虚也」,「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的《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5.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的经典论著,王重阳撰,一卷。主要内容为: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云游访师,参寻性命;学书宜采意心解;精研药物,活人性命;以丛林为立身之本;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调和五行精气於一身,以正配五气;修炼性命;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养身之法在於得道多养;超离凡世等十五条。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26.龙门心法】

  《龙门心法》(或《碧苑坛经》),清王常月述,经弟子整理成书。王常月为全真派一代宗师,龙门派「律宗」创始人。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从戒律行特的角度,强调悟道以修正心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书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经、师三宝。

  王常月开创「律宗」,公开讲授戒律心法,使当时的全真道风为之一新,道教再次出现复兴局面。在他的影响之下,相继出现了一批龙门高道,证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对于后来的道教产生了重大影响。《龙门心法》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道家主要经典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