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拥有这几个特征,说明你的修行智慧很高

1.他们的判断力超乎常人,对事情观察得很透彻,只根据现在所发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够正确地预测将来事情会如何演变。

2.他们能够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也能接受所处的环境。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他们能安之若命,处之泰然。虽然他们不见得喜欢现状,但他们会先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不会抱怨为何只有半杯水),然后负起责任改善现状。

3.他们单纯、自然而无伪。他们对名利没有强烈的需求,因而不会戴上面具,企图讨好别人。有一句话说:“伟大的人永远是单纯的。”我相信,伟人的脑子里满有智慧,但常保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4.他们对人生怀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来解决与众人有关的问题。他们也较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单顾自己的事。
5.他们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6.他们不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们像是个满溢的福杯,喜乐有余,常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却不太需要向别人收取什么。
7.他们懂得欣赏简单的事物,能从一粒细砂想见天堂,他们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断地从最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找到新的乐趣,从平凡之中领略人生的美。
8.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历过“天人合一”的宗教经验。

9.虽然看到人类有很多丑陋的劣根性,他们却仍满怀悲天悯人之心、民胞物与之爱,能从丑陋之中看到别人善良可爱的一面。

10.他们的朋友或许不是很多,然而所建立的关系,却比常人深入。他们可能有许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素未谋面,却彼此心仪,灵犀相通。
11.他们比较民主,懂得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以平等和爱心相待。
12.他们有智慧明辨是非,不会像一般人用绝对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坏”或“黑人都是懒惰鬼”)分类判断。
13.他们说话含有哲理,也常有诙而不谑的幽默。
14.他们心思单纯,像天真的小孩,极具创造性。他们真情流露,欢乐时高歌,悲伤时落泪。他们与那些情感麻木,喜好“权术”、“控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截然不同。
15.他们的衣着、生活习惯、方式、处世为人的态度,看起来比较传统,保守。然而,他们的心态开明,在必要时能超越文化与传统的束缚。

16.他们也会犯一些天真的错误。当他们对真善美执著起来时,会对其他琐事心不在焉。例如爱迪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据马斯洛的估计,世上大概只有1%的人,最后能成长到上述这种“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圆融逍遥、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大道。

事实上,水除了接近道之外,还接近于德。

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惠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不管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遇水而居,遇水而作,遇水而兴。致使古代关于水的成语、诗句随处可见,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水,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

古人很早就将水与人类智慧联系在了一起,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是生命之源。我们的人生就必须像水一样,有舒展,也有曲折。有顺流,也有逆流。有欢乐,也有痛苦。

水既有涓涓细流般的温柔,又有波涛汹涌的豪放;既有滴水石穿的细腻,又有浩瀚无边的博大;它有时静若处子,有时却怒似金刚;它看似柔弱无骨,却能够无坚不摧;它亦动亦静,亦缓亦急,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变幻莫测。

在佛家经典中,释迦牟尼佛也说海水中有七宝,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这七宝是海水中七宝。同时佛道中一样有七宝,这七宝是: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

如果想要得到佛道中的七宝,应该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精进行持,心中意念清净、外在行为端方、就好像大海之水不受污浊的溪流污染一样。才能够最后得到佛道中的七宝。

释迦牟尼佛又说,天下间所有经书皆因佛经所出,佛经之义理深奥如同大海之水无有干涸。天下间经文义理深浅不一,但是都如同江河之于大海,皆归入海。而且佛法难闻,应当选取诵读,精勤不断,积功累德,培养智慧。不要等到几千万年后再去惋惜,佛法经文有再出之时,但是正法得闻却不一定有合适的善因善缘。

可见,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而这个善行就像水的性格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功利。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寻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意志,洗涤污淖是一种贡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上善若水,学水之善。

一位年轻的商人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尽。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智者,便将自己的境遇逐一倾诉。

智者微笑着将他带回家中,令其从地窖里搬出一块偌大的坚冰。商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照做了。

冰块搬出来后,智者吩咐:“用力砍开它!”

商人找来斧头便砍,不料猛烈的重击,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的印记。

商人又抡起斧头,全力劈凿。一会儿,对着掉落的冰屑,他气喘吁吁地摇头:“这冰实在太硬了!”

智者不语,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

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

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

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商人问:“哪七种境界?”

“智者说,第一种境界是广济通达。”智者解释说,水最有爱心,亲和力,故有“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之说。水最有渗透力,包容性,故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说。水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这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要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原因。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对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解释,大意是说,仁者像高山一样坚定、稳沉、包容、公正,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因此所以仁者就喜欢高山。智者像流水一样机敏﹑聪慧﹑灵活﹑与时俱进,与流水有共鸣的地方,因此就喜欢流水。这其实是孔老夫子在自道, 说的就是他心目中的统治者的理想模范,既要像高山一样坚定、稳沉、包容、公正,有毅力,不偏不倚,又要像流水一样机敏、聪慧、灵活。

水是世界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居功,彰显自己。正可谓是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情。

水的这种广济通达品格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学习水不争的品格就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对事业的默默奉献中。

水的“不争”表现在它的“低下”。只有向下才能注入大海,不穷不盈。水能遍生万物而不居功,有似上德的不自以为德。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伟大的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我们为人处世,尤其是管理者,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世上总有人喜欢出风头,博领导欢心,以便自己可以借此获得利益。殊不知,出头的椽子先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价值都是由最下层的广大劳动者创造的。我们要有水的“低下”姿态,摒弃虚浮的攀爬之心。唯有这样,厚重的人生价值才能创造出来。

“第二种境界是刚柔相济。”智者解释说,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没有走不通的路。长江黄河,奔流向前,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层层叠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的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没有片刻的停留,浪击礁石,纵然粉身碎骨也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力前行。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意思说的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水看起来很柔弱,那是我们没有见识过洪水滔天的凶猛,那是无可抵挡的。屋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看似没有任何力量,可结果是,日复一日,滴水穿石。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水的轻柔,只要是碰过水的人都会了解。

正因为水的轻柔,所以石头不能阻挡它的前进。正因为水轻柔,所以刀剑才不能砍断它的身躯。这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写照,说的就是:即使我们用极端的方法想要将它支离破碎,但在一刹那间,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貌。

所以,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但它却可以摧毁世界上最坚强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水以弱胜强的“柔弱”的精神。

懂道的人总是甘愿居于自甘柔弱,因为越是“柔弱”,越含蓄内敛,越富有韧性。“刚强”的东西,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锋芒毕露不一定总是好的。内在的坚韧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表面的刚强。

“第三种境界是公平正义。”智者解释说,水拥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公正。水心态平和,清心寡欲。水的本质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人的本质也应该像水一样是清净的。水犹如我们的清净心,烦恼污垢的沙石本来就未曾污染过水的本身。

水是最公平的,从不嫌贫爱富,不管泥缸瓦罐,还是金盆玉碗,不分高低胖瘦,不分华丽丑陋,均一视同仁,些许倾斜都会破坏水平面,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第四种境界是恰到好处。”智者解释说,水有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物赋形,遇冷为冰,蒸发为汽,可凝可散,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水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同时变出三态,说明它能够随机应变。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水知道变通,无孔不入,渗透性、可塑性很强。水的三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水在一百度以上转化成蒸汽,在零度以下凝结为冰,常温常压下保持常态。如果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超过一定的度,水的状态随之改变。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随遇而安,能屈能伸。

由此,我们为人处世都要把握好度,处理好有与无、多与少、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等等关系。工作中度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人心亦如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做到这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五种境界是光明磊落。”智者解释说,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惟其透明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即使蛰伏在地下,依然清澈纯真。若以水为镜,能辨出忠奸善恶,照出真善美,假恶丑。我们如果能够修养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里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城府深不可测者很难觅到挚友良朋。我们应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

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

我们应当如水一般清澈。晶莹的露珠方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干净的水才能养育生物。我们做人心灵应当如清水一般透明见底,光明磊落。如水般清澈,不受世俗的纷扰丑恶所污染。

“第六种境界是聚集力强。”智者解释说,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一旦融为一体,就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水聚集在一起就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故有“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之道理。这印证了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向前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荣辱与共、包容豁达的境界与情怀。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虽然自然的水是干净纯洁的,但它具有净化功能,可以洗涤污秽。水为了净化它物却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滋养万物,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水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最受轻视的地方,功成不居。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包容、接纳、宽恕、玷污自我、成就他人的精神。

“第七种境界是承载无限。”智者解释说,水中承载着无限的生命,因为有了水,生命才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水的承载力还在于既能托起一叶扁舟,也能负荷万吨巨轮。如果把人民比喻为水,江山社稷就是舟船,故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

商人听了智者的话后,他终于大悟,他总结说:“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山,从万壑峥嵘、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中透出崇高幽远、空灵清秀。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从商人和智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水的认知,其实也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在概述了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总体品质之后,他同时也给我们列举了水的七种智慧,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用现代汉语来讲述,就是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沉静,施与(或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成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辙曾经专门注解过老子,著有一本《老子解》,在此书中,苏辙对老子所讲的水所具备的这“七善”进行了很好的阐释:

居善地——“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避高趋下”,就是说水避开高的地方,而只往低下的地方流。“未尝有所逆”,也就是说水从不违背这个原则。

“善地”,即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在这里就是说,水之避高趋下是一种善于择地的表现。这一点与前面“处众人之所恶”的涵义是大略相同的,是告诫人们,应当善于谦卑,而不汲汲于高处。

心善渊——“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这是说,水的表面看起来是很平静的,但它的内部是“空虚寂寞,深不可测”的,有着极为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能够包容万物,就如同深渊一般。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一个“心善渊”的人,一定是达到了很高修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涵养而不浮浅的人。

浮浅其实是为人的一项大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浮浅很容易让人放肆,而人一旦放肆起来也就难免要做错事。

人们通常说的“恃才傲物”,实际上也是一种浮浅的表现,而真正有涵养的人决不会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也包括自己所拥有的其他方面。

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简单来说,这也就是告诫人们,应当避免锋芒毕露。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浮浅的人,在自我放纵的同时极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而这对自己是相当不利的。

与善仁——“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这是说,水泽润万物,但是它施与了那么多,却从来不索取报酬,这就是善于仁爱。

善往善至,爱去爱返。爱爱相报、善善循环,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运行大道。离开了善和爱,这个世界也许就会瞬间毁灭。

那么,我们人类要如何践行这条法则呢?

首先,心中一定要善念长存。这是最根本的。一些人,表面看着很善良,也会做出一些善良的行为,但是内心却怨念丛生、心理阴暗。这样的人,善行被心中的恶念抵消,也不会得到宇宙智慧和能量的加持,也是这些人诸事不顺的根本原因。善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宇宙智慧无处不在,明察秋毫,是谁也欺瞒不了的。

再有,就是常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且,行善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即所谓心诚则灵。大善无敌。只要真诚行善了,人生就会通达顺利。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善不是指不分是非的愚善。这样的愚善不但不是真正的善,还可能是造恶。比如对一些恶人的过度宽容和忍让,那就是纵恶。所以说,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不但要修心,更要明智,要有很高的明辨是非的智慧。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是大善大德大智之人,也就是所谓替天行道。凡大奸大恶之人,即使有大智,即使成功一时,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大家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从受恩者的方面来讲的,而在施恩的一方呢,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应当“施而不求报”。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善恐人知乃真善”。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其道理何在呢?有的人做了善事,唯恐别人不知道,心里想着,有人将自己的善举用大喇叭宣传一下才好呢。在这种情况下,行善的动机也就不纯洁了,他是做了善事,可他的意图是怎样的呢?他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至少部分是为了显耀自己,向人们表明自己有多么高尚,而这样的善行,尽管也不能否定它,因为行善毕竟还是行善,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是做了好事的,但是,其意义和价值肯定是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的。

言善信——“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其意思是,水进入圆形的地方就会旋转,进入方形的地方就会转折,堵塞住它,它就会停下来,而决开它,它又会流下去,这些都是可以信验的。说话要讲求诚信,而何谓诚信呢?诚信的话是可以进行验证的。

大家都很熟悉“狼来了”的故事,在故事中,那个放羊的孩子出于搞恶作剧的心理,在分明没有狼来的情况下大声呼叫“狼来了”,在附近劳动的人们听到了他的呼救声急忙操着农具以及一些临时性的武器赶来救他,可是着急忙慌地赶来之后,却发现一切都平安无事,连一只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原来是那个调皮的孩子在寻开心。

这说明了什么呢?那个孩子的话是不可验证的,他说狼来了,可是狼没有来,大家过来一看,他说的话是假的,是不可靠的。

后来呢,孩子又将这个把戏反复地导演了几次,但是周围的人并非傻瓜,次数一多,他的话每一次经过验证都是假的,还有谁会相信他呢?于是,当人们再一次听到“狼来了”的呼声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都没有去救他,而这一次却是狼真地来了,狼群不仅吃掉了很多羊,那个孩子自己也成了狼的腹中之物。

正善治——“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这是说,水可以清洗一切脏的东西,而且它又是很公平的,水在一个容器之中,它的表面一定是平的,即使容器偏了,水面也依然是平的,不会有高下之分,而消除脏乱和公平行事正是为政的基本之所在。

事善能——“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遇物赋形”是说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会显现出自身的形状来。

“不留于一”就是说水并不要求某种特别的形象,而是什么都接受。善于做事的人就是这样,他不只是解决一些容易的问题,而是对解决复杂的问题也丝毫都不辞让,真正地是来者不拒,这才是真正的“能”。

《道德经》:修行的最高境地就是善行,如何善行,就是水的智慧

动善时——“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在适当的时候凝固和结冰,在适当的时候干枯和涨溢,总是能够配合天时与节气,它不会在冬天涨溢,也不会在夏天结冰,这就是善于选择时机。

总而言之,在老子看来,水具有着近乎完美的品性,是最接近于道的,因此老子才说:“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