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文章目录:

A、紫清指玄集之《修仙辨惑论》

↑↑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夜静姻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

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

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

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

玉瞻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

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

玉蟾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

陈泥九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昧,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干汞,吹气可以炙内,对境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遍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现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阃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尔。

玉蟾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不悲哉,今将师传口诀,锓木以传于世。惟此泄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

泥丸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谴之有?

玉蟾曰:师祖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

泥九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以与钟、吕并驾矣,此乃已试之效验,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辨惑论》云。

管窥编

小艮曰:余闻之师曰:“读书贵体味,尤贵具只眼。”今味其摘述《修仙辩惑论》曰:“天仙之道,至简至易。”而曰“上士可以学之”何也?盖本《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之意也夫。夫所谓上士者,其禀也纯,其志也一;物欲不能蔽其性,利害不能动其中;能常置其心于无何有之乡,而屡摄其身于虽死犹生之境。故自百折不回,守行其混然无二之功,此其所以可学也欤。不然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其法简易,何等直捷?不有卦爻,又无斤两,虽有智巧,无所用之,则凡至愚至蠢亦可举而学之矣。要如斯道也,成惟仗夫慧力,故曰上士可以学之。

其以身也比之铅,其以心也比之汞,精哉斯喻也夫,夫铅得汞合则铅柔,汞得铅合则汞死。以之喻夫身心,身心合并则有治验焉。盖身得心守则身暖,心得身依则心安,身暖心安则修有把握,不觉其劳。此真是下手第一着妙诀,而又是彻始彻终不舍之恒法。久而久之,始得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

若夫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只是两种作用,而水火在其中矣。其定也,万籁皆空,湛然常寂者是;其慧也,念起即除,无微不烛者是。

至夫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其旨玄矣。若以此身为色身欤,则坛炉鼎灶如何安置?循而行之,不流于地仙,则邻于水仙矣。若以此身为非色身欤,则坛炉鼎灶又将外设,循而行之,不流于外道,则邻于炉火矣,况明示之曰身,则非外设也。盖所谓坛炉鼎灶者,喻词也,其身则法身。所谓法身者,是色身而非色身,非色身而即色身,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故谓可以见见者非,可以闻闻者非,其必冥其闻闻而闻,冥其见见而见,斯真法身矣。然则此说之心,可举而为神室者,其非汞喻之心也明矣。然则斯心也,何心也?其即儒之仁心,释之佛心,吾道谓之天心是也。亦当冥其见见闻闻,而始得见得闻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混焉穆焉,造次不可离、颠沛不可失也。故曰炼丹之要云。

进而味其言采取也,曰端坐、曰习定;言行火也,曰操持、曰照顾;言进退也,曰作、曰止;言堤防也,曰断续、曰不专;言抽添也,曰运用,其言运用也,曰清静自然。于火候也,则曰行止坐卧;于药材也,则曰精神魂魄意。他若言以真气蒸蒸为沐浴,息念为养火,制伏身心为野战,凝神聚炁为守城,忘机绝虑为生杀,念头动处为玄牝,打成一片为交结,归根复命为丹成,移神换鼎、身外有身为脱胎,返本还源为真空,打破虚空为了当。若是而示,真所谓和盘托出者矣。遇而不行,行而不勤,终成下鬼,惜哉!

小艮曰:闻之师,上所录固已和盘托出矣,而究宜摘味其旨,斯不负圣师宣示之慈衷焉。

其曰端坐习定者,盖先具恭敬之心,如迎大宾,然则不落昏迷之境。其间调心闭息之功,谅必周致,一旦人法双忘,此之谓定。继或念起,复加坡下,如是起,如是复,一而再,再而三,此之谓习定。

其曰操持照顾者,其义有四,而其用也惟二。四者何?操贴行,持贴止,照贴坐,顾贴卧。凡人于行动之际心易外驰,于无事之时心易怠忽,于静坐之际心易昏迷,于倦卧之时心易遗忘,故圣师标示惟周。二者何?操持之功,乃须用力,惟于神安下极之际,有求援于中上处,斯须用此二字。至夫照顾之功,乃不用力者,宜用于神栖上极之际,斯为得法云。

其于进退也,曰作曰止。然此作止二字,莫作用功、停功二义解,乃指进阳火、退阴符而说。所谓作者,行进阳火之义;止者,止退阴符之义也。所谓进阳火者,非进呼吸之气,乃于息调之后,降存之时久,有如闭息作用然。所谓退阴符者,微以意向后一退,而我即从事于万缘放下之功耳。

其于堤防也,则云断续不专。此即所谓断者续之,不则专之,是乃堤防之义云耳,盖指因为事阻而断,则云续也;若因带行他功而疏其功焉,则舍他功而仍专于一,乃为“不则专之”之义云。

若夫曰以运用为抽添,则即认其前说所云“清静自然为运用”句,两相证注即朗然矣。至如沐浴养火等等口诀,即依文直行,可无他虑者,故不必赘注云。惟夫末后“念中无念”句,大须体贴,盖指夫凝神静定等功,全仗真念。所谓真念者,即夫操持照顾之真念焉云。

B、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问道

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摘要:关于白玉蟾生卒年尤其是白玉蟾的生年究竟是绍兴甲寅 ( 1134 年) 还是绍熙甲寅 ( 1194 年) ,学术界有针锋相对的看法,聚讼纷纭。其住世年龄问题上也有 “夭寿”与 “长寿”之争。本人认为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白玉蟾生卒年的争议,各执一词,没有注意到白玉蟾与其师陈楠相遇的时间问题。本文依据掌握的新材料,考订白玉蟾并非早年遇师得道,其遇陈楠当是在其四十岁以后。白玉蟾遇师时间是解决白玉蟾生卒年谜团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开宗立派祖师白玉蟾的身世,文献记载扑朔迷离,后世对其生平和道履有多样化的解读。纵观目前学界在白玉蟾生卒年的争论中,有主张生于南宋高宗朝绍兴甲寅 ( 绍兴四年,公元 1134 年) 的 “绍兴说”,有主张生于南宋孝宗朝绍熙甲寅 ( 绍熙四年,公元 1194 年) 的 “绍熙说”,还有享年 “36 岁说”与 “96 岁说”、元代是否尚在世等等争论,此外还有生卒年 “存疑说”“莫知所终说”“北宋说”“元代说” ,甚至还有 “唐人说” 等等。尤其是白玉蟾的生年究竟是绍兴甲寅 ( 1134) 还是绍熙甲寅 ( 1194 年) ,学术界有针锋相对的看法,聚讼纷纭。

其中明确肯定白玉蟾生于南宋绍兴四年 ( 1134 )的主要有陈梿、今井宇三郎 、何敦铧、郭武 、朱逸辉 、王万福 、谢金良 、李远国 、兰宗荣 等,本文作者也主张 “绍兴说”;而明确主张白玉蟾生于南宋绍熙四年 ( 1194) ,主要有陈撄宁 、宫川尚志、方宝璋 、王尊旺 、曾召南、周伟民、夏涛 等。与此相联系,学术界关于白玉蟾住世年龄问题上也有 “夭寿”与 “长寿”之争。有学者 2007 年 9 月在山东栖霞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 《白玉蟾享年 36 岁考》一文,回顾了学术界有关白玉蟾生卒年月的考证史,指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白玉蟾生卒年的认定变得多元化了。但是该文仍然坚持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在世 36 年的结论。其提出的新证据是 “找出 1216 年白玉蟾称懒翁为忘年交的资料,通过其它历史人物的事迹说明白玉蟾 24 岁也能主持国家级斋醮,认为白玉蟾自称‘翁’也许带有自我调侃之意,认为一些学者指出的诗词文未必是白玉蟾在描述和比喻自己的老相,认为刘克庄的记载证明白玉蟾没有活到元初,认为彭耜 《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说白玉蟾绍定己丑 ( 1229) 去世其实说得很肯定”。该文的结论是经过学术界一番争议,“现在我们又回到了36 岁说”。笔者以为白玉蟾生卒年份“绍兴说”与“绍熙说”的分歧并未因此而消解,学术界关于白玉蟾生年和早期修道经历问题的种种见解还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笔者以为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白玉蟾生卒年的争议,都有相应的史料支撑而各执一词,没有注意到白玉蟾与其师陈楠相遇的时间问题,白玉蟾遇师时间是解决白玉蟾生卒年谜团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在主张 “绍熙说”的学者中,批评 “绍兴说”的一个有力武器就是白玉蟾如果早生于1134年,那么为什么有相当长的时间即从绍兴甲寅到绍熙甲寅六十年间没有一点儿白玉蟾活动的记载? 而白玉蟾的著述文献有明确纪年署名的主要是在嘉定朝,曾召南先生首先举出这一证据,“嘉定戊寅(1218) ,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道,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为名公巨儒李亚夫建造的涌翠亭作了一篇散文《涌翠亭记》。

“嘉定庚辰 ( 1220) 维时季暑,予来閤皂山,适冲妙师朱季湘辖宫,遂以前此六年新昊天之殿为告,俾予记之。” 作 《閤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

方宝璋、王尊旺也继其后,均以此作为主要证据批评 “绍兴说”,以此作为支撑其 “绍熙说”观点的基本证据之一,而有学者 《白玉蟾享年 36 岁考》也赞同此论证。

笔者认为,以白玉蟾著述主要标明嘉定朝,或者集中在嘉定壬申 ( 1212 )至宝庆丁亥(1227)间,来否定“绍兴说”表面上看很有说服力,但是,上述这几位学者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白玉蟾遇师授道和成道的时间问题。

因为白玉蟾本人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是早年遇师得道,其遇师陈楠是在 40 岁以后。在遇陈楠之前的40多年里一直是在四处云游访道,其得道时间很晚,著述时间当然就不会很早。因此以白玉蟾现存著述署名年代来支撑 “绍熙说”本身是站不脚的,论据难以成立。这里就涉及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白玉蟾遇其师陈楠的时间和年龄问题,简称“遇师问题”。

关于白玉蟾遇陈楠的时间和年龄,文献记载颇为迷离。白玉蟾 《日用记》云:

予年十有二,即知有方外之学。已而学之,偶得其说,非曰生而知之,盖亦有所遇焉。后数年,洞究其妙,由是知三生之因缘,达四大之变灭,渐不甚留意于其学矣。自二十三岁以后,似觉六贼之兵浸盛,三尸之火愈炽,不复前日之身心太平也。

从这一白玉蟾自述来分析,白玉蟾12岁就已知方外之学。但他没有明确说其方外之学为何人所授,只是笼统地说:“已而学之,偶得其说,非曰生而知之,盖亦有所遇焉。”这就为后世留下一个疑团。

《修仙辨惑论》开篇云:“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而白玉蟾述、由其弟子留元长编辑的《海琼问道集》,其中所收之《玄关显秘论》也云:“海南白玉蟾,幼从先师陈泥丸学丹法。” 这两种文献的说法是同一系统的,都认为白玉蟾自幼从先师陈楠。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然而,明初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则有不同说法,云: “尝闻紫清白真人云游九年,辛苦万状,方遇真师,又二十年方得寄食洪都金丞相府,潜修十年,功成仙去。”又说“紫清真人闻金液大还之道,又云游行法,济世度人,方依金丞相府修炼成功,是先修福后证道。” 依照赵宜真的说法,白玉蟾曾经寄居洪都 ( 南昌) 金丞相府,潜心修炼十年。这就可以合理地说明白玉蟾有很长时间是在隐居中度过的,其踪迹在现存文献中有好长一段时间内无载。那种以白玉蟾仅在南宋嘉定朝有明确记载,因此来证明白玉蟾仅在世 36 年的观点,难以成立。

上述两组文献记载白玉蟾遇其师的时间和年龄针锋相对,究竟真相如何? 需要我们认真辨析史料文献,揭开谜团。

据白玉蟾诗词《必竟恁地歌》透露,早在宁宗开禧元年 ( 1205) 中秋夜,师徒二人就 “焚香跪地口相传”:

翠虚真人与我言,他所见识大不然。

恐人缘浅赋分薄,自无寿命归黄泉。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炁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炁即非呼吸炁,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我闻其言我亦怖,且怖且疑且擎拳。

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

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

岂知此精此神炁,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常相远离,结为一块太无边。

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

吾将矍然以自思,老者必不虚其言。

是我将有可受业,渠必以此示言诠。

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

朅尔行持三两日,天地日月软如绵。

忽然嚼得虚空破,始知钟吕皆参元。

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

且念八百与三千,云鹤相将来翩翩。

此则诗文过去学术界未曾注意其史料价值,其中透露的信息颇有价值,值得重视。其一,是说翠虚真人与我言,传授精气神旨要,即所谓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炁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其二,是我将有可受业,渠必以此示言诠; 开禧元年中秋夜,焚香跪地口相传。明确指明了陈楠与白玉蟾师徒相授的年代时间。因此笔者推测,白玉蟾遇其师的时间不会晚于开禧元( 1205) 。其三,诗文末尾交代白玉蟾依其师所授进行修持颇有效验,白玉蟾发出感叹“吾之少年早留心,必不至此犹尘缘”。说明陈楠口传丹法时白玉蟾已经不是少年了。

而陈楠的《罗浮翠虚吟》则明确记载了时隔七年之后,南宋嘉定年间陈楠在罗浮山传法与白玉蟾这一事实,云: “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眼前万事去如水,天地何处一沙鸥。吾将蜕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之深识造化骨”。《罗浮翠虚吟》收入陈楠传世的文集《翠虚篇》中,为陈楠所亲著无疑。这几句诗文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陈楠所吟诗的开篇就明确交待了时间、地点,嘉定壬申即宋宁宗五年( 1212) 。

其二,陈楠宣告其本人将 “蜕形归玉阙”,即羽化升天,故将金丹火候诀传授给白玉蟾。

其三,紧接着,陈楠在后面的吟诗中,“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指示铅汞两个字,所谓真的玄中玄”。说明其金丹法诀的传承来自其师薛道光。上述三点符合道教传法的惯例,因此笔者断定陈楠传法给白玉蟾时间当为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至嘉定年壬申(1212)间。从上揭的两则当事人自述的材料来分析,我们可以断定,从从宁宗开禧元年(1205)陈楠口授到嘉定壬申即宋宁宗五年(1212)最终传法给白玉蟾,当时白玉蟾已经不是少年,而是在外云游历经艰辛之后才得遇真师陈楠。那么,白玉蟾遇其师陈楠的年龄究竟是多大? 这是我们必须辨析的一个问题。有关这一问题,文献记载颇为迷离。

笔者在白玉蟾后学元代陈致虚的著述中又发现一条有力的说法,证明元代陈致虚就已经反复论证白玉蟾遇师较晚。

元代陈致虚的 《上阳子金丹大要》卷八在论述修炼金丹 “须知”事宜时,云:

是云道不可以立谈,可立谈者非大道也。葛仙翁六十始遇师,白玉蟾六十四始遇师,皆成道也。是谓道有心授者也。

陈致虚认为世间求道获道途径有立谈和心授两种,所谓“道有立谈,道有心授。”“立谈”即不费多少功夫而立刻取得道旨,然而此“非大道”。要真正获得大道,则是要像葛仙翁、白玉蟾那样历经千辛万苦,寻师访道,历尽艰辛,才能得其“心授”。

在同书卷十二,陈致虚与其弟子明素蟾有关 “累行”的对话中,因崇拜白玉蟾而改名的明素蟾,也说白玉蟾 “闻道之晚”,寻师很久才始遇陈泥丸:

常谓玉蟾翁始得泥丸老仙之传也,歌云:阴阳颠倒入玄谷。又云:六十四年都是错。又云:前年仙师寄书归,道我有名在金阙。何其闻道之晚,而成之之易也如此。今承教者,孰知至妙至玄,最为难思难议者哉。

陈致虚作为元代道教南宗的重要传人,明确指出白玉蟾六十四岁始遇师。这也为我们消解学术界在白玉蟾生年问题上的困惑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清代道光乙未 ( 1835) 华胥子 《西泠仙咏自叙》也云: “昔吕祖六十四岁遇正阳子钟离先生,白玉蟾六十四岁遇陈泥丸……” 此亦可作为道门内部关于白玉蟾生卒年岁的又一例证。

清代的彭翥竹林也认为白玉蟾乃四十岁才始遇陈楠,彭翥竹林在乾隆辛亥 ( 1791) 为重刻《紫清白真人诗文全集》所写的跋中云:

余读仙史紫清真人事实,而窃叹仙学之不可易而希也。以紫清之天才,紫清之笃信,固老子所谓早服而厚、积德者。使十六之年,即遇泥丸先生,授之以诀,何难一日而几乎道哉。而紫清方且混迹穷途,辛苦焦悴,几四十年,始遇泥丸先生,偕归罗浮,又激之远出,盖前之颠顿半生,天固使之涉历于世路之艰,以炼己净尽,后之奔驰远道,天固使之黾勉于道法之备,以立功完醇,然后假手泥丸授之以法,而更无回惑也。

彭氏认为,如果白玉蟾是幼年即遇见陈泥丸,那么白玉蟾早就应该成就大道了。而白玉蟾恰恰是“颠顿半生”,一直是处在四处游历访道的颠沛流离生活中。“混迹穷途,辛苦焦悴,几四十年”,“始遇泥丸先生,偕归罗浮”。因为 “天固使之涉历于世路之艰”,锻炼其心性, “以炼己净尽”,在长期的求道磨难中使其 “黾勉于道法之备,以立功完醇”,然后 “假手泥丸授之以法,而更无回惑也”。据此,彭氏提出并坚信白玉蟾四十岁遇见陈泥丸之说,否定了十六岁之说。实际上,前面已经揭示,清代的彭翥竹林认为白玉蟾乃四十岁才始遇陈楠的说法来源甚早,元代陈致虚就已经指出白玉蟾四十岁始遇师。下面我们再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讨论之。

学术|白玉蟾遇师时间辨考

在道书文献中,记述白玉蟾很晚才遇师授道还有不少,又如清同治五年 ( 1866) 吴兴牟山离尘子李昌仁著 《玄妙镜》卷下称: “昔黄帝访道八十一年,方遇广成子先生,授道修真。白玉蟾祖师十四岁出门访道,至五十九岁遇刘海蟾祖师,授道修成。” 这里称白玉蟾五十九岁才遇刘海蟾显然不正确,但说明了在道门内部对白玉蟾遇师时间的基本倾向。

十六岁遇见说与五六十岁遇见说究竟那个正确? 笔者以为是后者,笔者同意陈致虚的说法,白玉蟾遇见陈楠很可能是在壮年以后,经过一二十年的考验,才得到陈楠 “金丹火候诀”。

要弄清楚白玉蟾遇陈楠时的年龄这一问题,还要从记述白玉蟾幼年遇陈楠的的文献《修仙辨惑论》的作者和版本流传来入手。

根据《修仙辨惑论》的行文风格和内容,笔者已经揭示了 《修仙辨惑论》当为南宗后学所编辑的,而非白玉蟾亲著,《修仙辨惑论》当为白玉蟾弟子事后所辑录的白玉蟾与其师陈泥丸师徒论道的学仙指要 。换句话说,现收藏于《白玉蟾全集》的《修仙辨惑论》并非是白玉蟾亲自所著,因此《修仙辨惑论》开篇所谓“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并不是白玉蟾自己所说。《海琼问道集》也并非是白玉蟾亲作,而是白玉蟾述,由弟子留元长记录整理的。因此《海琼问道集》之 《玄关显秘论》所云,“海南白玉蟾,幼从先师陈泥丸学丹法”,很可能是弟子留元长在记录其师语录时所添加的。

笔者从明代成化年间御制的《群仙集》卷上摘录的《玄关显秘论》发现一则证据支持了笔者的判断。《群仙集》卷上中间这句话为 “玉蟾曰: 我初从仙师泥丸学道丹法,每遇日中之冬至,则开乾破巽,留坤塞艮”,并非是 “海南白玉蟾,幼从仙师陈泥丸学丹法……”,“初从”“幼从”仅一字之差,但也说明白玉蟾自幼师从陈泥丸值得怀疑,很可能是后人所改写。

在此,笔者还可以提供另一条证据来印证上述我们的推断。元代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为白玉蟾立传,明确指出白玉蟾“幼举童子,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先生之道”,也明确指出白玉蟾幼年参加童子考试,长大后云游方外,才得遇陈楠。赵道一为历代神仙高道立传时,态度较为严谨,其撰写的仙传 “详审校定,严行笔削,不敢妄书”。因此,不能认定白玉蟾在幼年时就已遇见其师陈楠。笔者以为,后人极可能将“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演绎成白玉蟾九岁就开始师事陈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白玉蟾遇见陈楠时间当以陈致虚和彭氏所说的四十岁以后,这就为最终解开白玉蟾生卒年与享年等诸多之谜铺平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