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文章目录:

A、太上老君究竟是谁?道教究竟是什么样的宗教?

↑↑

道教,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和基本信仰,认为道“无形无象,生育天地万物,是宇宙本原”,用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太平、宇宙和谐,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无量度人。

一、道教历史和主要教派

中国自古就是好道之乡。道文化的发端至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成为道教文化重要的节点。我们道教使用的道历便是从黄帝纪元开始的,比如今年用道历讲的话,是4714年。所以,我们也常将黄帝奉为始祖,而黄帝问道的广成子也被认为道祖太上老君的化身。

不仅如此,老子也被认为道祖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文化的主要著作,因此老子也被认为是道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太上老君究竟是谁呢?接下来我与大家介绍一下太上老君。

一炁含三混沌初,万象既形化三清。

生天生地并生人,太清立教自虚无。

谁将周礼东传孔,谁入函关化胡夷。

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万亿镇玄都。

我认为,道教信仰的太上老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灵,而是道的直接神化,象征着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道教的产生和传教度人,无不是太上老君的分身下降而启示,讲说经法,救度生民,扶持道法,太平护国。

据道经记载,老子在殷商时期就降生于世了,距今已经有3259年了。在殷商时期,为周柱下史。因为“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孔子见到老子,知道他是圣人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后来,周朝的德行衰微,就乘青牛而西去。

过函谷关时,被善于观星望气的尹喜迎为真人。尹喜以关牒为名强使老子著书,老子半推半就随他去终南山著作《道德经》。此后,老子便不知所踪,相传去了蜀地,现在成都的青羊宫相传是老子与尹喜相约之地。也有传说是去了西域,化胡为教主。

关于之前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紫气东来的来源。在老子《道德经》出世之前,之前中国古代修行人都属于散修,被称作方士。老子《道德经》出世后,虽然修道者没有成为教团,但已经有了明显的组织性。在这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道教派别,道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备。

比如我们现在还有隐仙派、尹喜派、犹龙派、文始派、楼观派等相传都是老子传道于尹喜。尹喜所传的道教宗派,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都可以统称为楼观道。但是当时楼观道教团组织并不严谨,所以按照西方学界的观点,楼观道并没有被全部当代学者作为道教的起源。

道教正式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团体系是在东汉末年,最有代表性的派别是正一盟威道。东汉中叶,太上老君下降蜀都,授张道陵天师《正一盟威籙》、《北斗经》等,在成都大邑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道。入道时道民需要交五斗米,以作为“义米”,放在路边或者固定的茅舍,救助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但是一些不信仰正一盟威道的士大夫因为贬低道民,蔑称正一道教徒为“米贼”,蔑称正一盟威道为“五斗米道”。当代个别学者在考察中未深入研究,多以“五斗米道”称呼正一盟威道,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称呼,作为信道的人,不应该以此“五斗米道”自称。第四代张盛天师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龙虎山,自此历代天师皆住在龙虎山,龙虎山也正式成为正一道祖庭。

春秋时期,老君复授道于东华帝君。汉代,东华帝君授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至唐代,正阳真人授道于纯阳真人吕洞宾。北宋末年,钟吕二仙降于甘河桥上,授王重阳祖师以至道。王重阳祖师汇四海宗风于一坛,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炼,传道于山东,创立全真道。全真七子再续宗风,传于后世,教法大兴。全真派的道派主要有龙门派、华山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清静派、五祖派、少阳派、正阳派、纯阳派、刘祖派、重阳派、武当派、金山派、龙华派等。

除此之外,道教还有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净明派、神霄派、天心派、真大道教、铁师派、玄武派、三丰派、长春派等。宋代朝廷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当时是三山鼎立,领导了整个江南地区的道教。元朝以后,天下符箓归龙虎山天师掌管,设“万法宗坛”,编撰《天坛玉格》,创立三山滴血法派,道教神权授受统归龙虎山正一真人总理。

明代以来,将道教通常分为两大派,即全真派和正一派。将不是全真派的教派统称正一派。比如全真龙门派的开派祖师就是邱处机大真人。

B、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道家的出现大约可以溯源到东汉末年,当时在汉中一带流行五斗米教,据说便是现在天师道的前身。不过在那个时候,影响最大的还是黄巾,即所谓的“太平道”。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天师道与太平道其实都脱胎自黄老道。但是请注意,黄老道与黄老学说其实并不完全是同一回事。

虽然黄老学说在汉代很流行,但很长时间都是以一种学术存在。直到东汉后期,才开始出现黄老道的说法。黄老与黄老道这一字之差,便是学术向宗教过渡的一个标志。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后汉书》记载: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在桓帝之前,汉朝的皇室是没有祭祀过老子的,是的,你没看错,虽然好黄老之学,但汉室的皇帝并不祭祀老子。

桓帝的迷信是道教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桓帝不但祀老子,同时也还祀浮图——也就是佛,用现在的话说,信仰有点混乱。但在当时,佛也好,老子也好,都属于神的行列,相互间并不排斥。

从这个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桓帝时,原始的道教已经将老子作为祖师来供奉了。但正如文章标题所说的那样,这其实只是个表象,只是为了投皇帝所好。

我们不要看到有个道字,但想当然地觉得道教与道家有着天然的关联,其实还真不是这样。佛教当传入时,人们称之为浮屠道,也是用道来命名,但佛教显然与道教是两码事。所谓的道,在当时那个语境中,应该理解为信仰,浮屠道就是信佛的意思,黄老道就是信黄老,那么太平道,自然就是信太平经及其创造者了。

根据史书记载,汉成帝时,有个叫甘忠可的道人向皇帝献上了《天官历》和《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并扬言“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到了东汉顺帝时,道人宫崇献上《太平清领书》,则托言是后圣李君所授了。后圣李君,指的就是老子。从赤精子到后圣李君,显然是传道者有意为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碰黄老之学的瓷。

然而,只要稍稍深究一下,便不难看出,其实道教的很多宗旨与老子和《道德经》是不同的。比如道教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说法,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获得长生。而老子则讲清静无为,看淡生死,《道德经》中有“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的说法,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太唯物主义了。老子显然是不可能认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既然道家并非道教真正的思想源头,那么道教究竟源于何处呢?

我们如果客观分析一下先秦的各种学术流派,不难发现,道教其实更接受于阴阳家,其真正的发源应当是盛行于民间的神仙学说才对。

说到这就,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邹衍。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邹衍对现代人来说几乎已经是个陌生的名字,或许只有看过《寻秦记》的人会对他有印象。但在战国时期,邹衍的影响力非常之巨大。

作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导师,阴阳学说集大成者,邹衍系统性地提出了“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不论官方或民间都极大地受其影响。

在官方层面,“五德始终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王朝更替思想,直到宋代才渐渐式微。汉代董仲舒又将阴阳五行理论与儒学相结合,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开了儒学神学化的先河。

而在民间,尊崇和效仿邹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按《汉书封禅书》记载: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邹衍是齐人,官至上大夫,又曾仕于燕国,燕昭王甚至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因此燕齐之士最受其影响,后世尤其是秦汉之际的方士多出自燕、齐之地,与邹衍有着直接的关系。

前面提到向皇帝献《太平经》的甘忠可和宫崇,一个是齐人,一个是琅邪人,宫崇的师父于吉也是琅邪人,三国时著名的方士管辂则是平原人,均未出当年齐国的范围。

宫崇自称《太平清领书》是其师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说明燕齐怪迂学说在往周边扩散,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是巨鹿人,亦是燕、齐神仙学说辐射的结果。

创立天师道的张道陵则是丰邑人,丰邑亦曾是齐国领土,后归楚国,但在地理和风俗上显然非常接近。

正是这些古代方士们为了达到将其学说发扬光大以及参与政治的目的,将眼光瞄准了汉室所尊崇的黄老,这才导致原本只是学术人物的老子,摇身变成了道教仙人。

秦始皇热衷于长生之术,使得方士大兴其道,这种风气自然也流传到了汉代。汉桓帝热衷于信神,则直接导致了太平道的兴起,为黄巾之乱埋下了种子。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

黄巾之乱的剿灭以及张鲁被曹操征服,都极大地打击了道人们干预政治的企图,在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下,道人们终于低调了许多,加上儒学正统被不断强化,从此道教便走向了归隐山林之路。

道教其实并非源于道家,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误会还是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