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脾胃的“保健师”——公孙穴和太白穴

文章目录:

A、道医十二经络:脾经:太白:太白原穴详解

↑↑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经络在脏腑上各有所属,并有各自特定的循行路线。"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下面的内容即是和大家详细介绍了十二原穴结构功能解析:

阳明大肠合谷强;

胃经疼痛取冲阳;

太阳小肠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阳池胆丘墟;

肺觅太渊脾太白;

心包疾发大陵治;

肝原太冲按摩良;

少阳心经神门在;

肾寻太溪是良方;

督脉无原求百会;

任脉膻中乳中央


脾经: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千金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研究进展:胎位不正 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小儿腹泻 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B、脾胃的“保健师”——公孙穴和太白穴

↑↑

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承担着我们日常能量转化之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脾胃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美食的诱惑、作息不规律、体育活动的减少等,都给脾胃的运转增加了压力。古语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脾胃的调护在防病和养生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公孙穴和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广泛应用于各类消化系统疾患,具有防病保健的功效:

公孙穴:

脾胃的“保健师”——公孙穴和太白穴

1.位置:在足内侧缘,恰好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2.特性: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3.主治:①急性胃痛、腹痛、胃胀、气逆、纳差、腹泻、便血等消化系统疾病;②心痛、胸闷、心烦、失眠等心系疾病;③ 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妇科疾病。

4.释义:①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可以联络沟通脾胃二经。脾经与胃经互为表里关系,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临床上,公孙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不仅可以改善人体的运化与代谢功能,也可加强脾胃两者的联系。②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行至胸中而散,且脾经循行上注于心,故公孙穴亦可治疗心胸疾病,正如《针灸大成》所言:“公孙冲脉胃心胸”。③公孙穴交通冲脉,而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并且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气机的升降关系密切。因此,给公孙穴相应的刺激,可以发挥调畅气机,行血通络的功效。

太白穴:

脾胃的“保健师”——公孙穴和太白穴

1.位置:在足内侧缘,恰好在足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特性:输穴,原穴。

3.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②肢体倦怠、身体困重、周身乏力等肢体经络病。

4.释义:①太者,大也,从穴名角度可以看出,太白穴如云雨一般,聚集了大量的经气,并可将经气向周身散布。太白穴为脾经的输穴,输穴即是每条经络的经气输注之处,脾经之气在此汇聚,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营养、气血输送至全身。②太白穴亦是脾经的原穴,“原”是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刺激太白穴能够使脾经的原气通达,改善脏腑机能,从而发挥调和脾胃、强身保健的功效。

综上,公孙穴和太白穴就好比是我们人体的保健师,可以调动脾胃的机能,改善机体的运化和吸收能力,具有健脾益胃、理中化湿、行血通络之功效,时常加以揉按等刺激,可健运我们后天之本,从而能更好的防病保健。

作 者:中医科 张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