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药师信仰对当前人们健康的作用(二)

文章目录:

A、什么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是对现世的超越!

↑↑

一、长生成仙的愿景

英国人李约瑟曾经说:“长生不老的概念,或青春或永生的概念,只源于中国。”对于人世生命的留恋,是世间不同种族人们的共同美好愿望。虽然文化体系不尽相同,但人们对于长生的渴望和探索,却是殊途同归的。不同于其他文明中对不死之神的崇拜,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在最具有代表性的道文化体系中,长生成仙的愿望是通过诸多具体的方法可实现的,如服食、如炼养、如修真等等。正是借助于这些方法,才可以帮助尘世的人们超脱形体的困束而实现逍遥之游,最终达到道家修炼的终极目的——得道成仙。

被称作万古丹经王的《参同契》中记载道:“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积累长久,变形而仙。”这种“变形成仙”的追求,是道教修行的最核心。这一希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华真经》的记载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六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在《逍遥游》的篇章中描述了这样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形象,后来《列子·黄帝篇》中又对这一位神人的形象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其曰:“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自此开始,姑射山的神人成为修道之人渴求的仙人典范。

庄子写下姑射山之神人的用意,并不是让人们去考证这样一位神人的真假,而是希望能借此喻指得道后的精神和肉体的超越状态。道教的核心信仰,是希望能够超越了精神与肉体的限制而飞升成仙。《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仙”字:“仙,长生仙去”,表达的是对寿命无尽头的渴望。汉代刘熙作《释名》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此处暗暗传达出了一个观念,即人是可以修成仙的,这便为道教对证道成仙的终极理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道教的神仙信仰,不是对彼岸世界的盲目希冀,而一定是建立在对现世超越基础上的拥有具体可实践的学修一体。

二、神仙信仰是对现实的超越

道祖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在后世人们的解读中通常被看做是哲理性著作,却很少有人提及其中存有的神仙观念。《道德经》中提到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等概念,是已经具备了早期求仙思想的。而具有“玄之又玄”特征的“道”,在进行具体阐释的时候又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格特征,不论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还是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解释,“道化万物”的思想都是神仙思想的滥觞。更何况,在道教的信仰中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具有道性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神仙自然也是包含在其中的。一炁化三清的过程就是道化的过程。道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哲理性的存在的,甚至可以说,道便是长生不死的存在,它炁化成为可见的仙真,以此来为尘世的修行者指明方向。

任何宗教都是具有度人思想的,道教更是以慈悲度世为最高的修真法则。不同其他宗教对彼岸世界的直接追求,道教是一个非常重视现世的宗教。即便是修仙,也是更加强调现世的积功累德,而不是仅凭借持诵圣号就能度人到极乐之境。所以《南华经》的内容在修道人看来处处皆是对人生所处困境的抒发,是在追寻造成困境的缘由,是在探讨如何摆脱尘世困境的出路,所以庄子的笔下才会出现“至人”“神人”“圣人”等超脱于俗的形象。可惜的是,人们大多只能看到的庄子的浪漫笔调,却参悟不透他纸笔背后的深意。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养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道教历代所追求的神仙世界,是根植于现实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个人修炼的。只有做到坐忘、心斋等等修行的功夫,才能让自身摆脱欲求的困扰,进而从有限的人生和忧患困苦中超脱出来,这就是道教最理想的修真目标。“道由心学”,心是连接着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的关节点,若是不能修心养性,自然也就无法求得神仙的逍遥之态了。从自身的修持着手,这是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修炼成仙的现实意义。因为神仙不只是用来崇拜的,更是需要我们去效仿的。

道人都希望能得到成仙,这个过程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乐观态度。正如伟大诗人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离骚》中提到,因为现世的“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所以才要扣天关、西上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求宓妃,在神游天界的上下求索过程中,他寻找的正是超脱人生之道。这恰恰是神仙信仰馈赠给人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修仙理想,以及如何修现世的意义所在。

B、药师信仰对当前人们健康的作用(二)

↑↑
药师信仰对当前人们健康的作用(二)

二、从《药师经》的思想谈中国人的药师信仰

关于《药师经》的翻译有很多不同版本,被记载于各种史料的《药师经》有前后五个版本。一是、东晋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所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二是、刘宋慧简所译《佛说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三是、隋达摩笈多所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四是、唐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五是、唐义净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版本是东晋时期帛尸梨蜜多罗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而流通最广的则是唐玄奘所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今天我们常见的《药师经》有两种译本,也就是唐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和唐义净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而人们最为传诵的还是玄奘所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经》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消灾延寿”四个字,通过读诵《药师经》得到十二药叉大将的护佑,药师佛在因地修菩萨道时所发十二种大愿,此十二愿的最大特点在于关注现实人生的病苦,通过信仰药师佛和称念药师佛圣号,就能够使信仰者不仅能得到平安,还且还能够消灾增福达到消灾延寿的效果。在第六、第七、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大愿所讲的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基本问题,解除人们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困难。除了十二大愿之处,称念药师佛圣号就能够使人“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由此可知,通过称念药师佛名号就能满足了人们所希望的长生、财富、权势及宗嗣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药师信仰使人们解决现世病苦和困难的最好选择!在《药师经》中还讲述了,人们如果能虔诚诵念此《药师经》者,就能够免除“九横”,所谓九横者,指的是九种不好的死亡方式。达摩笈多的译本说:“或有众生得病非重,然无医药及看病人,或复医人疗治失所,非时而死,是为初横;第二横者,王法所杀;第三横者,游猎放逸,淫醉无度,为诸非人害其魂;第四横者,为火所烧;第五横者,为水所溺;第六横者,入狮子虎豹诸恶兽中;第七横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因此致死;第八横者,厌祷毒药起尸鬼等之所损害;第九横者,投岩取死。”这里所描述的九种死亡都是人们最不愿意见到的,也是现实人生中常常能够遇到的,这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药师信仰也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对于死亡和病苦的畏惧是人生来本具的,佛教也讲生老病死四大苦,通过学佛和修行来改变和解除这四大苦。《药师经》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关注人生病苦方面也最直接,这就无形中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信奉。对于世间普通人来说,病苦是人生最大的困惑,《药师经》给人们提供了最好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若族姓男女其有尪羸,着床痛恼无救护者,我今当劝请众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劝然七层之灯,亦劝悬五色续命神幡。……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灯亦复尔。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若遭厄难,闭在牢狱枷锁着身,亦应造立五色神幡,然四十九灯,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所以说,药师信仰是关注现世人生病苦的法门,对现代人来说“消灾增福”是人们最大的祈求。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所说:“该经是致福消灾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请说尊号,如来以利物之心盛陈功业,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弘远,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净,忆念称名则众苦咸脱,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至于病士求救,应死更生;王者攘灾,转祸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横之妙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