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金斯:宗教是模因,是思想的病毒,无神论者不应保持沉默

文章目录:


A、面对无神论者,我们为什么还要和他谈信仰?

↑↑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争吵。有神论者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存、生长都和神明有关系。

与之相对,无神论者通常认为世界上的各个物种都在长期不断地自然演化,唯有适者才能生存。

要对二者的观点做出评断,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有神论者无法证明神的存在,无神论者则无法证明神的不存在。于是这便成了一个无法证真也无法证伪的命题了。

其实,这样哲学性的探讨对我们的生活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作为有神论的典型代表,宗教其实更强调民众的信仰,而非是肆意传播神的功绩。

也就是说,宗教是从人出发的组织,尽管其可作为神意的代表,但它仍要回归到为普罗大众服务的本质。所以与其讨论是不是有神,不如去讨论是否具有信仰。

信仰的对象,并不一定非要是某个具体的神明,而是可以泛化为人生的信条。而这一信条,归根到底,则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或许有人会说,信仰者看无信仰者,都是爱河欲海中沉浮的众生,多么悲苦。于是他们发大慈悲心,发誓要拯救众生。

但我却非常赞同一句话,妖怪眼中看谁都是妖怪。你看得众生苦,是因为眼中有苦,却看不到众生的乐。而你本身产生了苦乐的对比(甚至不自主地把信仰作为乐,不信仰作为苦),这怕也是有偏颇的。

真正的信仰,不是限于宗教和神明,而是能让人们发觉自己内心的真实,并且愿意不断提升对真善美的理解。

所以,如果你也信教,这是任何宗教都欢迎的。而于道教来说,即便你不信教,但你本身就在道中,只要依道行事,自然也没什么问题。

这不是你信或者不信的问题,而是你能够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明白自己,远比想明白神灵更困难。道教修行的首要目标,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本真是什么。

而最怕的是,不信教,于是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底线和敬畏。这是文化的缺失。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承担着人类精神提升的社会责任的。

所以,当讨论是否应该有信仰时,其实我们在讨论的是如何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命题。在这个范围内,没有谁是绝对的对错,只要能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所追求的目标。

在此前提下,有无信仰只不过是外在表现的手段不同罢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每十年失忆一次的人,在掉进坑里摔惨后,告诉好友:“在我失忆后,再走这条路时,请提醒我不要再掉到那个坑里。”

他失忆后,朋友遵守承诺,在他走近坑时告诉他:“这里有坑,别掉下去了。”他大怒:“哪里有坑?你眼里才有坑!我爱掉下去怎么着?”作为一个好友,你怎么做?

在这个假设中,你对朋友的帮助或许不会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本能。只不过,保持正信的人们更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秉性。让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慈爱,这正是道教修行要实现的第二个目标。

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很多人坚称自己是无神论,是无信仰的人,可是他们在生活中却又痴迷于星座、塔罗牌等关于爱情运势、生活走向等测试,认为这是另一种神秘科学。等你谈起周易与阴阳、五时,却会被他们冠以迷信。

由此可见,人们其实并不是不信仰和不信神,而是对自己想象中的(和真实情况往往并不相符)神秘学嗤之以鼻,与此同时,却对披上科学外衣的不了解之物趋之若鹜。这只不过是一种迷信性的转移罢了。

有网友说,有信仰,其实只是一种善的维持,是让人们保持善心,心存大爱,敬畏自然,感恩生命!

信仰是对人生的约束,因为有了约束才更明白自由的珍贵。生活中的盲目跟风,只能产生现代迷信。

任何形式的痴迷,都是自我设造的爱河欲海;毫无所忌的生存,则是自己种下的因果循环。其实,根本不用求有神明施报,要相信,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评判人。信仰或者不信仰,早已经注定了自己的未来。

B、道金斯:宗教是模因,是思想的病毒,无神论者不应保持沉默

↑↑

模因(meme)这个概念是理查德·道金斯最初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

道金斯认为,生命其实是基因 用来复制自己的工具,我们不是基因的主人,而是基因的奴隶,基因渴望复制,所以我们喜欢美貌健康的异性,有婚姻,会生孩子(动物就更简单了)。

类比基因,道金斯提出了“模因”的概念,模因是一个信息,或者一种思想,它也渴望复制,通过在人们中间流传来复制自己。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恶作剧恐吓信”:把这封信抄写一遍寄给六个人,否则你会倒霉。不想倒霉的人便只好照做,于是这封恐吓信在人群中传开,甚至无法停息。

宗教也是如此,“不信上帝你就会下地狱”——大家似乎害怕下地狱而信了宗教,而不是真的尊敬上帝。——(道金斯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他非常痛恨宗教。)

道金斯在另一部作品《魔鬼的牧师》中,把模因比做思维的病毒——普通病毒和计算机病毒在人群间传播,思维的病毒也一样。

和电脑病毒一样,成功的思维病毒往往很难让受害人发觉它们的存在。如果你是那个受害人,你可能不但发现不了,甚至还会激烈地予以否认。

在承认自己的思想里有不易被发现的病毒之后,你会找到哪些征兆呢?

宗教是病毒吗

想象一下,医学教科书会怎样描述一位患者(武断地假设他是男性)的典型症状。

1. 患者通常发现自己被一些深层次的、内在的信念驱使,认为某件事是真实的,或是正确的,或是品德高尚的;这份信念似乎无须证明或者理由,然而就是感觉完全难以抗拒,让人信服。我们医生把这种坚信称作“信仰”。

2. 患者通常认为信仰之坚定、之不可动摇是积极的美德,尽管没有真凭实据。

事实上,他们可能会觉得,证据越少,信仰就越高尚(见下文)。

一旦相信这一命题,它就会自动地削弱与之相反的命题。“缺乏证据即是美德”的观点是让人敬佩的帮手,在病毒程序互相帮助的圈子里,和信仰自己联手。

3. 信仰的患者也可能呈现的一个相关症状,就是相信“神秘”本身是好事。

弄清楚神秘不是优点。相反,我们应该享受神秘,甚至因其无法解释而狂欢。

——神秘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产生敬畏。

“神秘乃美德”的观点成为天主教徒的帮手,否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忍受相信显然是不合理的圣餐说和三位一体说。

——疯狂就那样存在。


科学是病毒吗?

不是。除非所有的计算机程序都是病毒。

好的、有用的程序会广为传播,是因为人们对其进行评估、推荐、传给别人。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仅仅是因为它们体现了编码指令:“传播我”。

科学思想,和所有模因一样,会服从一种自然选择,从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和病毒类似。但这种仔细检查科学思想的选择性力量并非随意或反复无常的。它们是严谨、精心设计的规则,也不喜欢毫无意义的自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