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30《传习录》下黄直录5

230《传习录》下黄直录5

【原文】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

        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译文】

        先生曾经说:“佛家不执著于相,其实着了相。我们儒家貌似执于相,其实不着相。”

        同学问怎么讲。

        先生说:“出家人害怕为父子关系所累,就抛弃父子之情;害怕被君臣关系连累,就抛弃君臣;害怕被夫妇关系连累,就抛弃夫妇。这都是因为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妇的相,才要逃避,连做人基本的伦理纲常都不要了。

        我们儒家呢,有个父子关系,便用‘仁爱来安顿他;有个君臣关系,就用‘忠义’来安顿他;有个夫妇关系,就用‘礼节来安顿他,何曾着了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浅谈】

1、这里指的是佛教,或者是指所谓学佛学痴的人,不是原始佛家,更不是中国的佛学——禅宗。为什么?早年的佛学并不反对人出家,更不反对人吃肉。佛学,尤其中国的禅宗,更是中国化哲学的集大成,千万别误解先生。

2、佛祖在《金刚经》更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曾执著于有形无形之物与观念,即相。凡是采取逃离世间人伦关系的种种,所谓的出家修行,遁迹山林,都是所谓的终南捷径,假僧人,伪佛门!

3、我们今天学心学,目的一定是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改变自己似是而是的思维模式。一切的目的都是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有担当、有责任,但又不为名为利,我将吾我。

4、如此才理解儒道佛三家在思想的高峰是相逢一笑,殊途同归的,如此也才能理解先生说的儒家以人伦关系入手,不以相为相,只是为复其人人在世间良知的本来面目。凭良心说话,凭良知办事,在相中安于相,同时又超越对相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