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话说中庸(21):天地万物存在的元始功能

《中庸》讲到这里,便转进一层,说明“至诚无息”,也就是天地万物形成和存在的元始功能。但诚德的本身,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它是形而上“天命之性”性德本具的功能,它是心物一元生生不已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把它冠上一个特别的名称,有的是神格化,有的是唯物化。只有佛学,比较用理性化的名称,叫它是“业力”,“业”字包括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是三种行为动力的总汇。唯一不同的,便是传统文化儒家的孔门教义,尤其是子思在《中庸》上把这种心物一元,天地万物与人性同体的原动功能,用人道的人格化来命名,叫它是“诚”和“至诚”。这就充分表达孔门之教是以人道的人伦道德为基本,进而修德进业而达天德,最终完成天人之际性命根源之道。大家明白了这个理路,再来读《中庸》的下文,便可迎刃而解,知道他说“至诚无息”之道,便是天、地、人三才生生不已的根源。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èr,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我们明白了上文“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便知“至诚无息”的作用,就是天地万物与众生性命相通,生生不息的诚道之妙用。同时,你也可了解《周易·乾卦象辞》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义了。天地之道,何以能永远强健而运行不息呢?因为天地宇宙万物,始终有一个无形无相而生生不已的中心动力的存在,它在人道生命的精神心意识上,就是诚之至诚的作用。所以他说,因为有“至诚无息”的性德,才顺序产生天地宇宙时空长存的永久性。“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然后再来自行解释形成天地的现象,便有“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那个能造成万物而使它彰显功能的,是无形象,看不见的。

“不动而变”,那个能使万物有生命原动力的功用,表面看来好像没有动作,根本没有动过一样。“无为而成”,因此,人们只觉得它什么都没有做过,一点都无所为似的。事实上,万物都是由这种似乎不明显、不变动、无所为的功能而形成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存在,只是一个功能,所谓不二就是一。“则其生物不测”,那个唯一不二的总体功能,它能生万物,但你是无法猜测称量它的。总之,“天地之道”,只有六个明显的现象和作用,那就是“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如此而已。

接着,下文说明天地生物载物的“博厚”、“高明”、“悠久”的德性,提示人们应当效法天地的盛德。最后举例,用周文王的学养和德业作表率,说明由人道而达天德的作为。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cuō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huà(山)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yuán 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现在我们仰头看天,能够用肉眼明明白白看到的天空没有多大。事实上,天体是无穷大的,在太阳和月亮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和银河系统。这些无量无数的星辰,都和我们所看到的天空联系一起,构成一幅天体图案,万物都在它的盖覆之下。

至于我们所立足的大地,它原来的泥土只有一小撮那么多。但由无穷数的小撮泥土,凝积成为极其广厚的地球,承载那么多的山岳而不重,江河海洋振动奔流而不外泄,同时又负载万物在地上成长。

我们再看看那些地球上的高山吧,它原来也只是一些小石子所卷成的大石块,无数的大小石块堆积成了广大的高山,“草木生之,禽兽居之”,而且还贮蓄了许多宝贵的矿藏。

至于地球上的水啊,它的来源,本来只有一小勺之多,但积聚成江河海洋以后,那些水族的生物,如鼋、鼍、蛟、龙、鱼、鳖,就都在它的领域中生存,而且繁殖了许多人类财货的资源。

所以《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上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这是说上天赋予所有生命的功能,真是太奥妙而高深莫测了。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也”的崇高伟大,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形容了。同时,《维天之命》诗章上又说:“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这是说文王的德行和对文化的贡献,犹如天一样的博厚和高明,这也就是对“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的最好赞颂。

然后总结以上的理念,文章语气一转,便提出“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六大道行,乃至“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四重品德的重要。

(南师怀瑾《话说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