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始见于周易 清朝时成全能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呢?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不堪,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明清两代北京有城隍庙四座: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而都城隍庙庙会历史最悠久,复兴门内的成方街(旧称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圣灵应庙。明永乐年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以后多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


清朝时,各地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风俗,此时城隍已成全能型神,负责祈晴求雨、驱除兽患、警示监督、社会治安、安抚孤魂野鬼、劝善止恶、判断讼狱等,甚至科考前,举子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由于“城隍巡城”扰乱地方,且有迷信之嫌,辛亥革命后开始被禁止,1928
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布神祠存废条例,城隍庙在废止之列。老北京显赫一时的都城隍庙,也因此而衰败。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作者:潮汕生活,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棉湖城隍庙是棉湖当地一个别具民俗特色的旅游景点,它位于棉湖镇内的三角埕街,由建于公元1640年明末崇祯年间的棉善古庙演化而来。中国古代有“阳世”与“阴司”这两种“世界”存在。在潮汕地区,“城隍爷”就是阴司各级的全能机构与职称,潮汕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形成了崇拜城隍爷的观念和习俗。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据史料文献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1368年2月7日),“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开始制定了京都府县各级城隍神职称级别,并且规定,起码必须是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所在地,才有资格建立城隍庙。

然而,潮州府却有“九县十城隍”的称法。这九个县分别是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和丰顺。按照当时的“政策”,只有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才能设立城隍庙。

九个县本来只应该设立九个城隍庙才对,怎么会多冒出了一个城隍庙呢?这个城隍庙又设立在哪里呢?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原来,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棉湖设立揭阳县佐堂(相当于副县级),行使县级职权,于是便建起一座与县城相应的城隍庙。

那么,揭阳为什么要在棉湖设立分县?这与棉湖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棉湖建置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棉湖已形成城寨,具备城防的规模。这里出土的宋代钱币,反映了当时棉湖商贸繁荣的历史。明洪武三年(1370),霖田都巡检司署由巡检黄传铭自东园湖口村迁入棉湖,地址在今棉湖影剧院,门口特书“湖口旧署,揭邑吩咐”八个字。

从此之后,棉湖更加繁荣,成为明代揭阳西部重要的集镇,更显示了棉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地位。但同时,棉湖也成为“山贼海寇相继剽掠”的对象,故“村市乃筑墙为寨,设兵驻守”。至清顺治、康熙年间,为确保本地安宁,故设立棉湖营汛,隶潮州总镇右营镇标统辖,署弁兵为卫。由于治安有保障,使人口逐步增加,经济发展,特别是康熙七年(1668)11月,棉湖发动有关人士捐资修建榕江码头,使紧靠榕江南河的棉湖水运业更加发达。水运可上溯里湖、河婆,下通揭阳、汕头。加上陆路运输,水陆交通并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制糖业,周围村落糖寨处处皆有,镇区土糖加工作坊、糖仓到处可见。如:红糖大规模运销京津沪、江浙苏杭一带,出口量为当时全省之最。其中棉湖所产的“湖赤”(赤砂糖)享誉京津及华东。制糖业的兴盛,带动了本地榨油、粮食及手工业的同步发展。乾隆嘉庆年间,棉湖已有20多个重要行业,商号达 600余家。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棉湖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人文蔚茂,文物古迹众多,早在宋代,就有进士王敏任潮阳县令。及至明清,更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林景拔,清康熙壬辰进土,入翰林;林德镛,康熙六十年殿试钦点第一名,为武状元;杨世达,任汤阴县令,治理汤阴10年,政绩卓著,兴修水利,创办义学,并重建岳王庙,撰修《汤阴县志》10卷行世,作为民族英雄岳飞故乡的父母官,吏廉政丰,垂誉丹青;还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的虎门副提督、潮州总兵卓兴;有集诗书画于一身的曾习经,被梁启超誉为“有清易代第一完人”,是“岭南近代四诗家”之一,等等。

由于棉湖居于水陆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所以,也就具备了揭邑在这儿设立分县的条件。棉湖既是“分县”,属“县级行政机构”,设立县丞衙署,建立城隍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样一来,才有了潮州“九县十城隍”的历史美称。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出现了棉湖这种既比“镇级”高一点,又比“县级”低一点的“分县”,确实少见。它因此而设立了城隍庙,使得本来就具备了浓郁民俗特色的城隍神,更是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

后来,由于政府推行破除迷信措施,将城隍庙改为中学教室,后又改为敬老院、教师宿舍,城隍庙的旧貌已是面目全非,几乎难以见到昔日的风采了。为了使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古迹重焕光彩,1995年6月,揭西县文化局为棉湖“城隍旧址”挂牌。2000年4月,成立了城隍庙复建筹备组,多方募集资金,于2001年6月29日在原址正式动工,经过一年的精工修建,古庙旧貌重现!

古潮州府有“九县十城隍”一说,这多出来的一个城隍庙在哪里呢?

复建落成的城隍庙,壮丽堂皇,落落大方,雕梁画栋,琉璃瓦嵌瓷,古色古香。修葺一新的棉湖城隍庙,里面的泥塑木雕石刻,一应俱全,技艺高超。特别是木雕,题材广泛,表现的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多姿,所镂刻的人物、马匹等,都栩栩如生,玲珑精巧,很有地方特色。

城隍古庙的复建,既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起到了弘扬作用,又对地方文物的保护、文化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它又对保存和研究地方民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来源:潮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