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后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西游记》中,最后是六耳猕猴死了还是孙悟空死了?

在真假美猴王一章中,大家都有个很迷惑的问题,到底是孙悟空打死了六耳猕猴还是六耳猕猴打死了孙悟空。因为这次事件之后孙悟空性情大变,以前动不动跟唐僧炸刺但是对唐僧还算尊重,这以后对唐僧冷嘲热讽左右挤兑毫无师徒尊卑。以前动不动撂挑子不干了跟如来观音撒泼卖萌,这以后取经决心比唐僧还大,唐僧撂挑子他也不撂。以前一句成佛修道的话没说过,这以后忽然成为佛学大师,比唐僧佛学造诣还高。以前跟猪八戒沙僧虽然打打闹闹但是很有兄弟情义,这以后忽然客气生分老摆大师兄架子。总之前后判若两人。所以有人说,真的孙悟空已经被打死了,取经成功最终成佛的是六耳猕猴。其实此说不值一驳,小编今天给分析分析。

第一,真的孙悟空是打不死的。当年猴哥吃了蟠桃喝了御酒盗了仙丹,用三昧真火把仙丹炼成一块,成为金刚不坏之身,刀劈斧砍电击雷打毫发无伤,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都炼不了他。取经路上更是打不死的小强,脑袋被一劈两半能还原,心肝被取出来能装回去,阴阳一气瓶都化不了他,现在怎么会一棒子被六耳猕猴打死呢。

第二,孙悟空没必要变成一只蜜蜂逃走。六耳猕猴虽然什么都跟孙悟空一样,但是心不跟孙悟空一样,所以叫二心。他们的心思被擅长读心的地藏王菩萨读了出来从而识别,但是地藏王菩萨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如来定夺。在如来面前,孙悟空理直气壮,底不虚,六耳猕猴色厉内荏,心很虚。所以当如来说出他的底细之后,他立马怂了,抱着侥幸心理想变成蜜蜂跑掉,结果被如来一紫金钵扣住,然后被猴哥一棒子打死了。

第三,如来没必要把孙悟空换掉。如来之所以放出六耳猕猴只是为了给孙悟空一个警告,不要炸刺,不要太过分,你的备胎还有,死了张屠夫人们照样不吃带毛猪,最好给我认清自己该干啥。孙悟空为啥老实了,因为经此一役成熟了,再说如来已经给了他成佛的许诺,只要他能把唐僧安全护送到西天就能成佛。在如来萝卜加大棒的攻势下,猴哥成为取经团队中态度最坚决的一员,比唐僧都坚决。

第四,吴承恩先生说得明白,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二心搅乱大乾坤好理解,一体难修真寂灭许多人没搞懂。这句话分为两半句,
一体难修,真寂灭。一体既指孙悟空又指六耳猕猴,意思他们中间任何一个都很难修成正果,都有毛病,关键在真寂灭三字。有人望文生义,寂灭就是沉寂消灭,意思真的猴子被沉寂消灭了,雪藏在阴山背后万劫不复了,剩下的当然是假的猴子六耳猕猴了。其实寂灭并非此意。寂灭就是涅槃,也叫灭度、无为、解脱、安乐、圆寂,不生不灭等,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其实也就是成佛,涅槃成佛么。吴老先生是说,虽然一体难修,但是真的孙悟空被如来承诺了成佛的指标,所以能够修成寂灭成佛,而假的当然修不成,被一棒子打死了。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后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时候要注意辨明角色的两个形象,即文本形象和隐喻形象。角色形象的复杂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搞清楚这两种形象的关系,而将其混为一谈。有的甚至还有第三个形象,即民间形象,如曹操,诸葛亮等。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后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具体到六耳猕猴上,其文本形象完全可以自圆其说,即如来所讲述的“四大神猴”理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猴子,与孙悟空齐平。看起来这一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妖怪故事,描述了取经队伍的一次分裂与再统一过程。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内部的形象是多元的,我同意这部书是一个讲“修心”为主的小说,在文本中也多次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六耳猕猴的隐喻形象是什么呢?是孙悟空的二心,许多答主已经在上面论证了,比如回目中的“二心”,比如如来所说的“二心竟斗来也”,比如六耳和悟空不可能完全实力相等,等等。我这里补充一点,就是关于六耳猕猴名字的证据。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后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六耳猕猴为什么叫“六耳”?心细的读者们肯定发现了,在前面孙悟空夜访菩提老祖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六耳”,即第二回:“ 悟空 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弟子一人”。六耳就是第三者,即表示没有第三者偷听,可以请菩提老祖放心传授。

那么“六耳”的这个含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是来自佛教的“六耳不同谋”(所以西游记真的有三教合一的倾向),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泐潭法会禅师》:\"洪州泐潭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向汝道。\'师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师至来日独入法堂曰:\'请和尚道!\'\" 后亦作\"六耳不通谋\"。谓不能与第三者共机密。

也就是说“六耳”本义即为第三者,也就是“他者”,而用在这里就很明显了,“六耳猕猴”表示的即为孙悟空产生了“他者”的心,也即产生了二心,只有把这个二心消灭,才能顺顺利利的保唐僧取经。当 然,这一事件的另一个好处是唐僧也得到了教训,从此直至取经结束,二人再没有发生大的矛盾。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之后究竟死的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

因此,六耳猕猴的这一隐喻形象,就和文本形象对应起来了,解释了为何其他神佛都看不出,谛听听出来了也不敢说,二人实力完全相等的疑惑了。

这种文本形象和隐喻形象合二为一的例子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比如金公木母,灭六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