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公主那些事 | 同为尧帝的女儿,双嫁舜帝,为何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娥皇女英为什么要嫁给舜?是什么样的结局

远古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尤其是尧,为了给老百姓找到一位贤德的君主,先在身边的人中挑选,结果这些人不是德行不过关就是能力不够。尧就建议“四岳”从远近大臣和隐匿山野的人中去选,于是大家想到了舜,因为他是出了名的孝子,虽然父母和弟弟各有各的恶行,但舜却能跟他们和睦相处。尧对舜的德行也是早有耳闻,为了考察他能否治理天下,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

尧的两个女儿就是娥皇和女婴。尧把她们两个嫁给舜,并不是因为舜成了“准君主”而让自己的女儿跟着他享福。娥皇女婴是带着考察舜的使命嫁过去的,尧要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舜治理家的德行。他能把家治理好了,再考察其它方面。

舜的母亲很早就死了,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后来又给舜娶了个继母生下个弟弟叫象。这是一个奇葩的家庭: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桀骜不驯。舜德行那么好,肯定是受了亲生母亲的影响。继母德行不好,对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在远古时代生活资料那么欠缺,家里多一口人便多一张嘴,她就挑唆瞽叟加害于舜。愚蠢的瞽叟娶了后妻便忘记了前妻的好,他便顺着舜的继母,喜欢小儿子象,把舜当成了眼中钉,跟象一起变着法儿加害于舜。

娥皇女英嫁过去以后,虽然身份尊贵,见舜并不计较父母和弟弟对自己的迫害,仍然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他们要杀害舜时,舜就躲起来让他们找不到他;他们需要舜帮助时,舜总是在身旁伺候着。娥皇和女英很尊重丈夫舜,便放下了尊贵的架子,“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她们很守妇道,不但她们之间不争风吃醋,还跟舜一起协调家庭关系,帮助舜一次次躲过了瞽叟和象的迫害。

尧赐给舜衣服、琴,还给他建了仓库、赐给他牛羊。后母看了就想把这些东西霸占了,鼓动瞽叟和象加害虞舜。瞽叟让虞舜登高修仓库,娥皇女英知道瞽叟没安好心,就让舜带两个斗笠上去,瞽叟从下面烧仓库,舜就用两个斗笠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走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瞽叟和象利用舜的善良,让他一次次为自己做事。他们让舜给家里挖口井,明知又是一条毒计,但是舜还是依照父亲的话去做了,娥皇女英就出主意,让他一边打井一边在侧壁挖暗道,瞽叟和象见虞舜下到井底,就往下填土要把舜活埋了,舜就从暗道里逃走了。书上虽没有说明娥皇女英怎么帮虞舜,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她们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是怎么和丈夫一起跟瞽叟和象斗智斗勇的。尤其是在象占了舜的房子后,娥皇女英也在里边住着,不过从她们“甚有妇道”可知象也占不到她们什么便宜。她们小心地侍奉着象,直到舜再一次出现在象的面前。

娥皇女英并不是对公婆和小叔子没意见,而是她们知道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献爱心的地方,道理讲通了爱就没了。为了舜的锦绣前程,娥皇女英跟舜一起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没有抛弃这个充满邪恶的家庭,而是用自己的爱心谨慎地侍奉父母、友爱兄弟。他们知道料理一个家有爱就够了。

公主那些事 | 同为尧帝的女儿,双嫁舜帝,为何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在古代中国,公主也分三六九等》

文|春晓

舜的部落是黄帝后裔,当时和尧帝伊放勋的势力范围,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尧帝要挑选自己的继承者,有人向尧帝举荐了舜,认为舜的德行可垂范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观其德,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说白了,就是要考察一下舜,是否“名实相符”。

舜帝“目重瞳子,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长的那是一个相貌堂堂。更兼志趣高雅,闲来还会弹弹琴,唱唱歌,自怡自己,娱乐他人。勤劳能干,家计殷实,家中粮食充盈,牛羊成群。福气大,屡次遇险总能逢凶化吉,运气好,娶了部族联盟首领的姐妹花。关键人家还善于管理,将一家生计经营得欣欣向荣。更兼德行溢满天下。种种迹象表明,舜确实是天命所归,继承部落联盟首领是早晚的事。

但舜帝也有烦心事,舜帝的原生家庭关系较为复杂。

舜帝的亲娘死后,舜帝的父亲瞽叟(黄帝七世孙)重新娶了一位后娘,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名象,女儿名敤。舜帝的这位老爹是个瞎子。人老糊涂,耳根子又软。后娘心胸狭窄,想独占家产,容不下舜。伙同自己的儿子象,经常给舜使绊子,类似落井下石了,过河拆桥了,上房拨梯了、火烧房屋了等等这样的事没少干。但舜福大命大,都有惊无险地躲过了。

舜宅心仁厚,虽然受到父亲、后母、兄弟诸多叼难,但仍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对待自己的家人。

具说舜娶娥皇和女英时,并未征得父亲同意,是“不告而娶”,究竟为何老父瞽叟不同意,这个不得而知,也许只是单纯的与尧帝的部族不和,或许只是简单的偏爱小儿子,不喜欢大儿子,见不得大儿子好。

然舜帝为何“不告而娶”?皆因舜的父亲和母亲((后娘)实在不贤,处处与舜作对,导致舜无法正常娶妻,只得“不告”。

但舜的父亲原本就深恶这个大儿子,现在又不告而娶,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和小儿子姚象多次加害于舜,但架不住舜福大命大,屡屡逃脱。娥皇女英身处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更需夫妻协力,姐妹同心,才能一起共同进退。

在这样的家庭里做媳妇,娥皇女英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把这一本家家都难念的经念好,难度系数是很高的,这需要极大的宽容和智慧。

更难的是,还要处理好姐妹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一个家庭,如果尊卑不定,长幼不分,这个家庭一定就会乱套。身为帝女,同为帝妃的娥皇和女英。二女同嫁一夫,必须要有正妃和偏妃之分。

两位女子都是同入后世《列女传》中“德纯而行笃”的女子,难分仲伯。尧帝偏左也不是,偏右也不能,那就看女儿们各自的运气和造化了。

彼时,舜王要迁往蒲板,于是尧命二女各自出发,相诺哪个先到蒲板,哪个就为正妃。

娥皇天性简单朴实,不喜繁琐。直接跨上一头大马,轻车简行,向蒲板飞城而去。女英好面子讲排场,乘坐骡车前往。二女行进途中路过西杨村北,略为休息,再行出发。偏偏这个时候,女英乘坐的母骡产子,耽误了时辰,只得眼睁睁望着娥皇的坐骑远去而“望尘莫及”。

至此,位份已定,娥皇为正妃,女英为侧妃。

关于为何娥皇为正妃,女英为侧妃,以上是最流行的一种传说。

但就算没有以上传说,我们也可以从古代一些远古的习俗中推测一下。

在古代氏族社会中,姐妹同嫁,是一种较为流行的风俗。

当时有一种婚俗,男人在娶妻时,如果女方家同意,是可以将女方家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一并娶回家去的。

舜帝时期的婚俗,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习俗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可以从周朝有文字记载的一些片断中,窃探到些许端倪。

在周朝,有一种礼制,称为“媵制”,即男人娶妻时,女方家的亲姐妹或堂姐妹表姐妹,是可以同嫁一夫的。《礼仪 婚礼》中写着: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

滕也,主干之延伸及附属也。

媵的身份,应高于妾室,低于正妻,从属于正妻。

所以可以推测,尧帝嫁女时,也采用了“滕妻”制。正式出嫁的应是姐姐娥皇,女英则是姐姐的“滕”。

妻也好,媵也罢,总之,姐妹俩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丈夫:舜帝姚重华。

舜帝和娥皇女英的结局,有一个凄美的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归葬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思忆丈夫,面对湘江痛哭,泪洒湘江边上的竹子,化作斑竹,后投湘江而死,化身湘水之神,姐姐娥皇为“湘君”妹妹女英为“湘夫人”。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公主的婚姻,是家事也是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