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是什么样子的?古人的想象力不一般!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上古众神相,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到神仙,你可能马上会想起那些法力无边、长生不老的人物。他们的外形与人无异,不同点在于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在中国的神仙文化中,世间万物皆可修炼成仙,而不论动物还是植物、生物还是非生物,想要成仙,都要修成人形。

这一点,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多少有相似之处。我们都知道,古希腊诸神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简单来说,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类的形象创造了神,众神皆具有人的形态和性格等特征。

而说到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众神,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他们多呈“半人半兽”的外形,比如人面蛇身的女娲、人身牛蹄的蚩尤等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王母,我们今天认为的西王母的形象,应该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帝王;而在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和神话著作《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却是这样的: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形貌像人,但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而且喜好啸叫,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是主管上天灾厉和五刑残杀之气的。)

关于《山海经》这部奇书,自古以来学者们大都相信,其现存文字并非独立产生的,而是依附于早已失传的《山海图》而来的,或者干脆就是配图的文字说明。后人根据《山海经》的文字,绘制了很多瑰丽雄奇的图画,尤其是其中的神人异兽,充满了奇幻气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磅礴的想象力。

不过,这些图画毕竟不是原始古图,掺入了很多后人的理解和想象。在上古时代,华夏先民们笔下的众神长什么样呢?尽管《山海图》佚失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他出土文物去寻找一些线索。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是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系解放前在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盗掘出土。出土不久即落入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John
Hadley Cox)之手,被他带到美国后又几度易手,现存放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物主是亚瑟·M·萨克勒(Arenur M Sackler)。

楚帛书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被称为甲编和乙编;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段边文,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被称为丙编。

一般认为,楚帛书丙编记载的是一年中逐月吉凶宜忌之说,是我国现今所见最早的择吉文献。所附的十二幅图即十二月神像。这些神像非常奇诡怪异,为我们认识华夏上古诸神提供了更接近的直观材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神像,感受一下华夏上古众神可能的形象:

一月神像:

作蛇首鸟身形。

二月神像:

作四首双身连体鸟形。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上古神话中东方的木神(春神)“句芒”。

三月神像:

为方首怪兽;左为原图,大部已损,右为澳洲学者巴纳德的复原图(下同)。

四月神像:

作双尾相绞之蛇形。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肥遗”,可能是一种旱魃神。

五月神像:

作三首人形。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上古火神“祝融”。

六月神像:

长臂猕猴。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山海经》等古籍中提到的“操蛇之神”。

七月神像:

为人首有角而鸟身独爪之怪物。

八月神像:

为吐舌两足长毛兽。有学者推测这是上古神话中西方的秋神(金神)“蓐收”。

九月神像:

为双首龟或双头蛇。

十月神像:

为歧冠鸟之形。

十一月神像:

为牛首人身怪物。有学者推测这是上古神话中北方的冬神(水神)“玄冥”。

十二月神像:

为头有羽饰之长舌人。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本文摘自青城山真武宫微博,中国神话系统比较混乱,不同的著作甚至互相抵触。很难得看见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神话既然叫神话,我们也就不必太较真。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

上古四方天帝与辅神:

太阳神炎帝与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火神

少昊与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

颛顼与海神禺强(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与九河神女华胥氏及属神句芒治理天东一万二千里的地方。

中国通常有"三皇五帝"一说,通常是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和黄帝 、颛顼、帝俊、尧、舜。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上图的依据好像是《封神演义》,向原作者致敬。


另附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中国上古神话诸神谱系,附《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略述大意:

传说,从前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共工”,他与古帝之一、高阳氏颛顼争夺帝位。争斗结果,共工失败了,因而大怒,便一头朝不周山撞去,没料到不周山被撞得七零八落,这座不周山,原是一根撑天柱子,经他这么一猛撞,天地竟然立即变了样:天柱折断了,天塌下了一角,露出一个黑洞;由于吊着地角的绳子也断了,大地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裂缝,遍地洪水泛滥,江河水流夹带着泥沙滚滚向东南流去。

后来,这残破的天,虽经女娲炼石补好了,但难以恢复原状。所以,天则向西北倾斜,于是,太阳、月亮和众星星也都朝西北移动;这一撞,东南大地陷落一个深坑,地上江河之水都流向东边,最后汇成一个汪洋大海。

本篇选自《淮南子·天文训》。题目是后加的。

这是一个古代部族首领同一个帝王争夺帝位的故事。从中记述了双方争斗的结果,使天地日月和江河等自然物都发生了巨变,以及这个巨变带给人们的影响。这则神话故事,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共工与颛顼之争,谁是正义的一方呢?

诠词释句:

共工,解释有两类:一类从史析之:他是唐尧时之治水的臣子,名康回(见王逸注)。《唐尧典》:“共工,方鸠僝功。”《郑注》:“共工水官名。其氏名未闻。先祖居此官,故以官氏也。”一类以神视之:他为天神之名。《淮南子·坠形训》:“共工,景风之所生也。”《注》曰:“共工,天神也,人面蛇身,离为景风。”传为炎帝之后裔。此当以后说为宜。

颛顼——颛顼(zhuān xǖ专需),上古帝王,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因号高阳氏,后都于帝丘,在位七十八年。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也(见《大戴礼·五帝德》)。但作为神话人物,颛顼又有别解:他是黄帝之玄孙,由一个怪模样的“韩流”所生。当他成为北方天帝时,最大功绩就是“撤天梯”,即将天地隔绝,人神分流。因此,在后人眼里并不受人爱戴,连几个子孙也变成了疟鬼、穷鬼和魍魉等恶鬼,备受责难。

不周之山——即不周山,传说中我国西北的一座有缺口的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汉代王逸云:此山在昆仑之西。

天柱与地维——天柱,古代传说,天由九根大柱子支撑着。地维,古人认为地由四根大绳栓着。维,网维,网上的大绳。

天倾西北二句——古人认为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移动。这是由于先民们缺乏天文及地理知识,凭自己的生活体悟所作的朴素解释。

水潦尘埃归焉——水潦(lǎo老),地面积水,此泛指江河流水。尘埃,尘土、泥沙。归,流向。这是说,江河流水夹带泥尘向东南方向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