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阴山幽梦——耶律楚材天山诗

古代爱情故事之王昭君与单于:蛾眉一笑塞尘清-趣历史网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话题,歌颂爱情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是爱情悲剧,很少有喜剧结尾的。那么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于王昭君与单于的爱情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昭君出身书香世家,人品高洁,因为不肯贿赂画工,画工便把她画得相貌平平。这样,无论昭君气质多么出众、相貌多么耀人,也只能孤寂一生,老死于深宫中。

但,是真珠,就不会被埋没。志节高雅的昭君,岂能因为小人的抵毁,就被埋没一生,抑郁以终?

此时,匈奴王呼韩邪单来中土要求和亲。按惯例,汉朝和匈奴和亲都要挑一个公主或皇亲贵族的女儿。但这次汉元帝想挑个宫女给他,就命人传话到后宫:“谁愿意和匈奴和亲,就等同公主看待。”虽说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但谁也不愿意离乡背井的嫁到遥远寒冷的不毛之地,还要和语言、文化不同的异族一起生活。

然而,与众不同的昭君竟在此时站了出来,自愿下嫁匈奴,这体现出了她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明珠终不减其光。在呼韩邪单于拜访长安的辞行大会上,汉元帝召唤昭君出来。昭君一走出来,汉宫整个亮了起来。她耀眼的美丽和不带人间烟火的气质,简直就像是天上的仙女降临,元帝看了惊讶不已,很想把她留下来,但却又不能失信于匈奴王,还是把她嫁给了匈奴。

昭君冒着大雪寒风,千里迢迢的嫁到了北方的蒙古大漠,为的是胡汉长期的和平,免除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在她出塞和亲后,胡汉两地长期的纷扰与战乱因此平息了,还为匈奴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朝与匈奴因此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对两族间的和睦有深远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昭君的“宁胡之功”(为胡汉带来安宁)足与汉代名将霍去病齐名。

关于昭君的美丽传说很多。传说“昭君出塞”时,在前往大漠寂聊的旅途中,想到远离家乡成为无根的浮萍,和自己飘摇坎坷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取出琵琶弹奏着“出塞曲”以抒发悲怀。她的伤怀从手上的琵琶传出,天边飞过的大雁听了也感染了这位绝世美女的悲怨,竟然全都柔肠寸断,从空中掉了下来。后人就用“沉鱼落雁”中的“落雁”来形容王昭君绝世之美。

但昭君既能自愿出塞,也不是一般的人,她并没有一直停留在个人的自怜中。传说昭君本是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下嫁匈奴单于。为的是带给匈奴文化与胡汉和平,并为人间树立一个舍己为人的典范。

仙女的美丽传说也一直在流传着:昭君出塞时,刚走到黑河边上,一时,狂风大起,飞沙走石,眼前只见一片黑暗,大队人马无法前行。昭君不慌不忙的取出从家乡带来的琵琶,弹奏了起来。随着美妙的琵琶声一出来,朔风停止了怒嚎,七彩祥云满天,冰雪融化,万物开始生长。不毛的荒地一时长满了翠绿的青草,黑河的水也清彻了,片地开满了美丽的野花。单于大喜,带着他的人民在黑河边定居了下来。

之后,昭君随着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儿,哪儿就水草丰美;到了缺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往空中一划,地面就出现了清澈的河流和如茵的绿草;昭君还从她精致的锦囊中取出五谷的种子,往地上一撒,地面就生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受到了广大匈奴人民的爱载,传说她去世时,远近的人民都赶来送葬。他们用衣服包起一包包的土,叠成了昭君墓,就是现在座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城有名的“青冢”。这昭君墓也有个特别的传说,传说它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意思就是,昭君墓早晨看起来像一座山峰,中午像一座鼎钟,黄昏时看起来像一棵鸡枞菇。

历代有一种说法:“红颜祸水”,昭君却树立了一个红颜立功的典范。事实上,这些在史册上留名的绝世美女、名人,在传说中,多是因为有任务在身,才从上天派到人间。天上历来也一直把淫、色看得很重。能过关者,将予以相应的奖励;淫恶不能自持者,也会有相对的惩罚。

阴山幽梦——耶律楚材天山诗

耶律楚材天山诗

阎克敏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谥文正,元代著名政治家,诗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肱股大臣,在朝中"任事近三十年,官至中书令。元代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辞海》)。元代宋子贞撰《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称"公以命世之才,值兴王之运,本之以廓庙之器,辅之以天人之学,缠绵二纪,开济两朝,赞经纶于草昧之初,一制度于安宁之后,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可谓评价之高。

阴山幽梦——耶律楚材天山诗

耶律楚材虽为"命世之才""廓庙之器",但是一生"笃于好学,不舍昼夜","凡星历、医卜、杂算、内算、音律、儒释、异国之书,无不通究"。一生著录,编成《湛然居士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湛然居士集提要》指出:《湛然居士文集》"是集所载诗为多","或经国之暇,唯以吟咏寄意"。耶律楚材虽然不以文学名著于世,但是能文善诗,"观其诗语皆本色,唯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他的诗诗风朴实、通俗、直抒胸臆、不事矫饰,在元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元初,耶律楚材因事数次往来于阴山地区,其中公元1227年过阴山之行值得特书一笔。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之冬",耶律楚材"奉诏搜索经籍,驰传来京(指燕京)"。这次行程是从都城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出发,穿越阴山到燕京(今北京)。长途跋涉,一路行来。触景生情,吟咏寄兴,写下一组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纪行诗。据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订之《耶律文正公年谱》可知,此行共得纪行诗20多首,依诗篇题目表明地名顺序,约略勾勒出其行程路线图:即过沙井(在今四子王旗)、过东胜(在今托克托县)、过夏国新安县(今名不详)、过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过云川(在今和林格尔县)、过云中(在今山西大同市)、过白登(在今山西大同东)、过天成(在今山西天镇县)、过武川(在今河北宣化市)、过燕京(在今北京)。其中过阴山南北时吟咏的十几首诗为人们描绘出元初阴山南北瑰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抒发了诗人的襟怀抱负和人生感慨,值得一读。

在《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中,诗人记述了在沙井与友人相逢相别的情景,表达了和友人的真诚友谊以及自己追慕萧曹勋业而不可及的复杂心情。诗云:"科登甲乙战文围,吾子才名予独知。巢许身名君易乐,萧曹勋业我难为。有恒得见真无憾,知己相逢未忍离。携手河梁重话旧,胡然羞和子卿诗。""行藏俯仰且随时,缊袍怀珠人未知。燕雀既群难立志,凤凰不至拟胡为?可嗟世态频更变,何奈人生多别离。莫忘天山风雪里,湛然驼背和君诗。"诗人在该诗之后有一小注,寥寥数语,清新可读:"予昨至沙井,乘牛车过前路,跨驼方达行在,偶得隔句一联云:牛车驰传,颇异相如驷马车;驼背吟诗,不似竹林七贤画。成有是句。"从诗后小注可知,诗人此行先乘牛车,而后换乘骆驼。漫天风雪中,诗人在驼背吟诗,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更见诗人乐观、开朗、诙谐、怡然自得的神情。砂井、为总管府,领沙井县、府县一地,地在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元代天山,一为山名,即今阴山中段之大青山。一为县名,净州路属县,路县一地,地在今四子王旗城卜子,北距沙井府县80里。诗中风雪里之天山当指天山县,是诗人离开沙井过天山县时道上纪实之作。其后继续南下,翻越大青山后,诗人作《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二首》,诗中追述了天山风光和东胜州城因战争"事改时移随变磨",已成荒城废址的历史事实。诗云:"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字碑文半灭磨。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正愁晓雪冰生砚,不忿西风叶坠柯。偶忆先君旧游处,潸然不奈此情何"。"依然千里旧山河,事改时移随变磨。巢许家风乌可少?萧曹勋业未为多。可伤陵变须耕海,不待棋终已烂柯。翻手荣枯成底事,不如归去入无何。"东胜,金元时州名,地在今托克托县。在本年九月望日《过夏国新安县》诗中,诗人状写了晚秋天山风光:"昔年今日渡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该诗中间两联确为生动描摹阴山地区秋末冬初壮丽景象的佳联妙句。其间,诗人赋《和移剌继光先韵二首》,中有句云:"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当为一路行来,过眼风光之纪实之句;"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亦为诗人内心之独白。其后诗人在过青冢时,有感于昭君出塞和亲,赋诗三首、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之感。诗云:"汉室空成一土丘,至今仍未雪前羞。不禁出塞陟砂碛,最恨临轩辞冕旒。幽怨半和青冢月,闲云常锁黑河秋。滔滔天堑东流水,不尽明妃万古愁"。"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塞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天山外朝云似锦、雁声嘹呖,正是阴山晚秋景色;黑河滨残阳如血、猿啼悲切,恐为诗人想象之辞。"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庐自恨嫔戎主、泉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暗锁天山路,野草闲花也怨春"。诗人明确表示:昭君虽死,精神永存,边塞未安,汉臣有愧。在过云川时,诗人曾写有《过云川和刘正叔韵》一诗:"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曾观八阵云奔速,亲见三川席卷收。烟锁居延苏子恨,云埋青冢汉家羞。深思篱下西风醉,谁羡班超万里侯。"在该诗中,诗人回首追随成吉思汗西征以来十年间的漫漫征程岁月,用苏武之恨、汉家之羞两桩西汉故事和深思东晋陶潜篱下醉菊、不羡东汉班超万里封侯这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反对民族战争、渴望安定和平的良好愿望和自己复杂、困惑的心理。云川,金元时云内州属县,地在今和林格尔县大红城。诗人由云川东去进入今山西省境,结束了在阴山地区的漫漫行程。

掩卷遐思,眼前分明看到一行骑马乘驼的长途跋涉者,正从遥远的草原深处迤逦而来。他们一路上冲霜冒雪、戴月披星,风尘仆仆,行色匆匆。他们在浩瀚的大漠、辽阔的草原、巍峨的高山、富饶的川滩留下了历史的脚印和足音,其中一位在驼背上即景抒情、吟咏不辍的中年文士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耶律楚材阴山纪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