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山海经-海外南经》原文以及赏析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地理著作,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山海经·海外南经》,一起来看看吧!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视肉、虖交。

其范林方三百里。

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大地所负载的,包括上下四方之间的万物,在四海以内,有太阳和月亮照明,有大小星辰经历,又有春夏秋冬记季节,还有太岁正天时。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灵造化所生成,故万物各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夭折而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海外从西南角到东南角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别如下。

结胸国在灭蒙鸟的西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像鸡一样尖削凸出的胸脯。

南山在灭蒙鸟的东南面。从这座山来的人,把虫叫做蛇,把蛇叫做鱼。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山在结胸国的东南面。

比翼鸟在灭蒙鸟的东面,它作为一种鸟有青色、红色间杂的羽毛,两只鸟的翅膀配合起来才能飞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的东面。

羽民国在灭蒙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脑袋,全身生满羽毛。另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一副长长的脸颊。

有叫二八的神人,手臂连在一起,在这旷野中为天帝守夜。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狭小的脸颊和赤红的肩膀,总共有十六个人。

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

讙头国在它的南面,那里的人都是人的面孔却有两只翅膀,还长着鸟嘴,正在用它们的鸟嘴捕鱼。另一种说法认为讙头国在毕方鸟的东面。还有人认为讙头国就是讙朱国。

厌火国在它的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野兽一样的身子而且是黑色的,火从他们的口中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厌火国在讙朱国的东面。

三珠树在厌火国的北面,生长在赤水岸边,那里的树与普通的柏树相似,叶子都是珍珠。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的树像彗星的样子。

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那里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地行走。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国就是三毛国。

臷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黄色皮肤,能操持弓箭射死蛇。另一种说法认为盛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贯胸国在它的东边,那里的人都是胸膛上穿个洞。另一种说法认为贯胸国在臷国的东面。

交胫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互相交叉着双腿双脚。另一种说法认为交胫国在穿胸国的东面。

不死民在它的东面,那里人的都是黑色的,个个长寿,人人不死。另一种说法认为不死民在穿胸国的东面。

反舌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舌根在前、舌尖伸向喉部。另一种说法认为反舌国在不死民的东面。

昆仑山在它的东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在反舌国的东面,山基向四方延伸。

羿与凿齿在寿华的荒野交战厮杀,羿射死了凿齿。地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手拿弓箭,凿齿手拿盾牌。另一种说法认为凿齿拿着戈。

三首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一个身子三个头。

周饶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矮小的,戴帽子系腰带而整齐讲究。另一种说法认为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面。

长臂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正在水中捕鱼,左右两只手各抓着一条鱼。另一种说法认为长臂国在焦侥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是在大海中捕鱼的。

狄山,唐尧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喾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北面。这里有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三足乌、视肉。吁咽和文王也埋葬在这里。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汤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有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离朱鸟、鹞鹰、视肉、虖交。

有一片方圆三百里大小的范林。

南方的祝融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但实际上,《山海经》中记载的明显是战国到秦汉时期人们所了解的世界。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中山经描素的范围

《中山经》所描素的范围是洛阳附近地区,古代以洛阳为天下之中,是“中国”一词的来源。根据文中的河流基本流向黄河得知。《中山经》主要记载了薄山、济山、萯山、釐山、缟羝山、苦山、荆山、岷山等。

1,薄山不知道具体指那座山,但是其河流主要向西、向北、向南流入黄河,应该在河南西部或者山西南部偏西的地方,该山跨越了黄河两岸。该山可能是古人祭祀场所。

2, 济山,这座山应该就是伊洛河发源的伏牛山脉。文中多处记载有河流注入伊水或洛水。其中蔓渠山是伊水发源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又有“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荔山。荔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根据这一线索,查阅伊水得知,伊水发源于河南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而这座山脉应当整体上处于伊水的南部,才能“北流注于伊水”。这座山应当从处于栾川县到汝阳县一带,涉及到熊耳山的南部和老君山一带。由于伏牛山古代属于三苗或者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风俗和中原也不大一样。“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当地的部落估计以鸟为图腾,祭祀用毛。

3,萯山,应该是黄河南岸的一个小山脉。文中提到萯山的一个山峰,为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土单】渚,禹父之所化”,这座山发源的河流直接向北注入黄河。这座山应该就是秦岭东段,处于河南和陕西的交角。该山北部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有潼关等险关。在河南最高峰为老鸦岔脑,位于灵宝县,从这里是“帝之密都”,北望可以看到河曲。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老鸦岔垴:河南之巅

4,釐山,这里的河流都向北向西流入洛河,也有向南流向伊水的,应当是处于伊水和洛水之间的熊耳山。熊耳山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卢氏县,向东北绵延至伊川县折而向东,南接伏牛山系,北邻崤山,主峰全宝山(在洛宁县境内)海拔2103.2米,花果山(在宜阳县境内)海拔1831.8米,鹰嘴山(在嵩县境内)海拔 1859.6米。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熊耳山

5 ,薄山二,这里有的河流流入黄河,有的向向北南流入洛河,应该是后来著名的崤山。如果和薄山一起看会发现,两座山都是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处,差不多是一个地区,因此名字都是一样的。这里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即此。

6,缟羝山,这里也有南流入洛河,北流入黄河的水。其中有些河流流入了神秘的“谷水”。大致上,这里处于黄河和洛河中间,应当是崤山的一部分,位于巩义一带。这里提到一个湖泊,为“夸父追日”在北方找到的湖泊,“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说明在黄河附近有一个大湖泊。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夸父

7, 苦山,应该是现在的嵩山,河流流入伊水、洛河或者役水(向北注入黄河)。其中有两座山分别为“少室山”“太室山”。

8, 荆山,属于长江流域了,“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应该位于南阳地区了。古代楚国最早活动的地区就是荆山,因此楚国也称为“荆国”,首都最早名为“丹阳”,难道是因为此处“多丹粟”。雎水可能为丹江,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和文中“多文鱼”恰恰相符合。而荆山地区的民族也是“鸟身而人面”,和同处于两个流域交界处的熊耳山一样。

9,岷山,记载为“江水”发源地,“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显然这里的江水不是长江,“大江”才是长江。古人不知道长江发源于何处,也不知道在哪里入海,最早的中原人错把江西安徽的彭泽当做“海”。同时由于了解不清楚,也会把河流的流向搞混,如“东北注于海”。从这里可以知道。远古时代的华夏人,了解最南的地区也就是在汉江上游地区了。古代尧舜,大禹等和三苗的战斗基本发生在汉江的丹江流域,南方为三苗或者楚国势力范围,中原人不可能深入了解。文中提到这里的人“皆马身而龙首” ,南方图腾为“蛇”,后来演变为了“龙”,这这里得到证明。这里的岷山,可能就是汉江上游地区。

10,第10座山没有总体的名字,没有写河流情况,因此很难判断是那一座山。

11,第十一又是荆山,应当是荆山的分支。有河流流入汉江。

12,洞庭山:这里的洞庭不是现在的洞庭,而是出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处的某一座大山。该山是“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不过要注意,这些地名均不是湖南地名,是上古时代丹江地区的地名。喝多河流在此交汇,可能是襄阳一带。“帝之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他们死于潇湘,因此后来产生于泪染斑竹的美丽神话。这里本来为三苗的势力范围,帝舜曾经南征到这里,死于此,后来葬在这一带。到了后来,三苗南迁,将这个故事带到了湖南地区,造成了地名的变迁。

【《山海经》解读】《中山经》:一部远古河南山水地理

丹江口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