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老子和太上老君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同一个人吗?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老子和太上老君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同一个人吗?其实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秦汉之际,黄老道德家推崇黄帝老子为先王圣哲,与儒家之尧舜周孔相仿。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已不能确指。此后因黄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渐神化,东汉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边韶作《老子铭》说:“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因为有这种社会传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经书《老子想尔注》乃称“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南北朝时,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则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传七部经教体系中,道德天尊所说洞神部经是《三皇经》,老君所说《道德经》是太玄部首经。

唐太宗时焚禁《三皇经》,以《道德经》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并建太清宫专奉老子,仪规同于朝廷,而实为宗室祖庙,太上老君遂最终确定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东汉以后,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时道士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成其说。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

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

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什么关系呢?

《道德经》是老子阐叙他的思想的著作。

老子的思想是探讨“道”和“德”的含义,以及“道”和“德”的关系的学说,其本质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衍变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老子把“道”这个字哲学化而成为一种万物之原始、本始,从而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一门哲学。老子的“道”,由于是本始、原始的状态,故而无法准确而完备地描述。因为只要你描述,就必然使用离开“道”而到“德”的状态的语言和事物,显然只能“举例”、片面地来阐释,而绝非“道”之本身了,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德”,其实是“得”,是离开本始状态之后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具有“道”的共性,同时更具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自身的特点,又往往是对“道”的偏离,或者是道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站在原地,就是一种“道”的状态,是“无为”,同时有无限的可能,而一旦迈开步子朝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得”了,在获得一个“有为”的状态的同时背离了“道”。

老子的意思,最佳状态是“道”而不是“德”,所以,所有“德”都应该遵循“道”甚至回归于“道”。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道德还是德道?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作品,书里引用到老子的话,但韩非子称《道德经》为《周书》。《史记》西汉初期,写到老子列传的时候,是说“上下篇”,没有说道德经的。顶多说了“老子修道德”而已。马王堆帛书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道德经全本,也并没有冠以道德经一名。

此书如今有三个版本。

我们现在常见的是源自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时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为流行。中华书局出版的今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就是这个系列。这些版本都是“道”在前、“德”在后,为《道德经》。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有甲乙两种。该本以“德”在前、“道”在后,称《德道经》。中华书局有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有熊春锦的《德道经》注解。另,西汉严遵《老子指归》也是《德道经》。

1994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注意,马王堆帛书是最早的全本,竹简则是迄今最早的。由于是竹简,且只有两千言,体系已经不同,无法判断道、德前后。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这三种版本,在文字上甚至思想上差别都比较大。在“真伪”上,我们只能相信时间更靠前的善本。但由于帛书、竹简本都是近代发现,而王弼的版本一脉相承,流传近两千年,普通人读《老子》,还是以王弼版本为准的,即《道德经》。

从竹简和帛书的对比来看,竹简中看不到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冲突,而在帛书版里则体现的是道儒争鸣。像帛书及今本里“以百姓之心为心”、“上善如水”、“慈俭”这些带有明显儒家色彩的表述,竹简版是没有的。

帛书版是汉初的抄本,分甲乙两种。甲乙两种的区别在于,甲本错谬较多,并不避讳“刘邦”的“邦”字,说明这是在叔孙通制礼之前的私抄本; 乙本抄写精良,修改了很多错误,在思想上更加接近道家思想,并且对“邦”字避讳。说明是在叔孙通制礼之后,黄老哲学成为意识形态的成本。乙本帛书很可能是官方通用的版本。

为何叫《道德经》?

帛书版说明在西汉初年,还是德前道后的顺序。可能汉代儒学兴起后,人们更习惯“道德”一词的组合,才慢慢改前道后德。但是当时还不叫《道德经》。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

而称之为《道德经》,大抵是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事情了。这个时期佛教入侵,同时道教开始成型。道教和佛教一样开始建立自己的宗教体系,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所以就将《老子》称为《道德经》,同时将庄子奉为“南华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经》,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体系的构建。

这是宗教上的变化,由于道教影响深远,所以后世基本上就称之为《道德经》。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老子思想,其实是王弼的“老子思想”。这还是上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虽然书名是《道德经》,但和道教没什么关系。

这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并不是考古学家,语言学家。作为老子底色的哲学思辨,《道德经》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人生的启发,这就是读书和学习的最大功用了。

只不过发现很多平时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句子如“上善若水”居然并不是老子真言,难免有些感慨。

知道越多,越不敢妄言。

道与德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何又称为《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