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关于管仲的故事-管仲茅草换黄金(汉惠帝刘盈的人生是悲剧)

关于管仲的故事-管仲茅草换黄金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管仲的历史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关于管仲的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管仲茅草换黄金

汉惠帝皇后张氏的人生悲剧,嫁给自己的舅舅当皇后,死后还是处女之身

  公元前656年春季,中国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南北战争。以齐国为首,成员国包括鲁、宋、陈、卫、郑、曹的北方联盟军,大张旗鼓南下,讨伐南方第一大国:楚国。

  当时的盟军总司令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总参谋长是齐国国相管仲。看着这阵势,南部的楚国心里有点发虚,派了使者去盟军阵营做解释工作。楚国使者装成很无辜的样子问:“我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国家,没怨没仇的,打我干吗呀?”

  盟军的总参谋长管仲接见了南方代表,他说:“你们楚国恶意扣押自己国家的特产物资——白茅草,造成特有原材料短缺,阴谋破坏祭神仪式,弄得每次举行祭神大典的时候,没法过滤酒水。”

  后来,惮于国际舆论和楚国的险峻地形,南北双方没有开战,齐楚两国签个和约就完事了。不过,这场战争却可能会哄抬一种商品的物价——白茅草。这么一道程序,让白茅这种“无人知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草,身价百倍。宗教意义上的身价,导致经济意义上的身价抬高,以至于差点成为周朝南北开火的借口。借着一根草,做政治军事上的炒作,做经济上的炒作,齐国的炒作功夫算是做到家了。

  齐桓公时期炒作白茅草,还不止上面一回。周朝混到春秋时代,面临一个财政上的难题:经费不足。偏偏那个时候挑起重担的是齐国,齐桓公精心包装了一个树立自己品牌的口号:尊王攘夷。攘夷不难,加强军事力量,拳头狠一点,狠狠揍几个小无赖国家就行;尊王不容易啊,大家都爱欠周朝俱乐部的会费,真金白银的事,总不至于齐国替兄弟国家垫付吧?也不至于开着战车去催会费吧?

  齐桓公正为这事愁着,管仲出主意了:“这个容易,江淮一带有种草本植物学名叫茅草。我们请周朝天子派军队将这一块地段暂时控制起来,然后发布消息:周朝要去泰山举办祭神会议,要参加会议的,自带江淮之间的特产茅草织成的垫子来坐,会场不备凳。进入会场前要严格检查垫子,不是我们要求的货,敬请离场,开除会员资格。”

  此令一出,各国纷纷派人去江淮间取茅草织垫子。赶到茅草产地时,周朝的军队早在那里候着。要取茅草,行,拿黄金来。既然天下人都来取,价格也该贵点,一捆茅草就100两黄金吧。茅草比黄金还贵,三天之内,天下的黄金向周天子手里集中,他赚得钵满盆满,周王朝居然7年不用收会费。

  管仲不仅炒茅草,连石头也能炒,炒出金灿灿的黄金来。某年,齐桓公哭穷:“我想攒点钱去交会费,有法子吗?”国务卿管仲想出一个石头变金子的主意:“我们在阴里这地方搞个大工程,建个摩天大楼,这楼呀,三重门,九道城门。这是天下第一城,品牌打出去了,然后雕刻天下第一城的纪念品——石璧,按照尺寸卖,一尺的卖一万钱,八寸的卖八千钱,七寸的卖七千钱,以此类推制定销售价:然后和周王室串通好,让天下诸侯去周朝纪念堂观礼,规定:凡是参观者必须得佩戴我们齐国生产的石璧。”

  观礼是一场程序,石璧是这场程序必不可少的软件,软件权由周天子和齐国联手操作,赚钱的事,周朝天子干吗不答应?于是,一场观礼,几块没有多少附加值的石璧,天下黄金纷纷向生产石璧的齐国集中。齐国政府手里有了黄金,国内8年免税。

  管仲是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经济专家,他为齐国制定的经济政策,不只是取得贸易顺差而已,而是把别人的经济命脉掐住,牵着国际市场的鼻子走。

  有一回,齐桓公问管仲:“楚国产黄金,我国产盐,燕国也产盐,你说这经济格局该怎么利用?”管仲说:“资源多了是好事,但管理利用不好,再好的资源也要变贱,我有个法子,能把楚国的黄金变到我们这边来,咱们齐国的男子不耕种就有饭吃,咱们齐国的女子不用织布就有衣穿。”

  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下令集中全国力量砍柴煮海水制盐,一面烧制一面储存,从头一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国库里储存了36000钟食用盐;与此同时,用行政命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制盐,杜绝政府以外的民间生产食盐行为,集中一切生产优势,坐地逼着盐价上涨。不久,盐价上涨十倍。这些高价盐肯定不能留在国内消费,要把它们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对于魏国、赵国、宋国、卫国这些国家而言,盐是战略物资,又要消耗,又要储存,没它的话,全国人民都会浮肿,用盐量尤其大。

  齐国的高价盐流入以上这些把盐看作亲爹的国家,一下子换来11000斤黄金。齐桓公拿着这些黄金储备问管仲:“接下来咋办?”管仲又出了一个主意:凡是来纳贡的缴税的,都得用黄金,不是黄金我不收,这时齐桓公手里的黄金价格因此而往上蹿。

  管仲为何被娼妓奉为保护神

  私妓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赵女郑姬,设形容,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另外《诗经·周南·汉广》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上面资料表明,这些赵女郑姬精于打扮,善于歌舞,兼善媚术,色艺俱佳。为了金钱她们不惜出卖肉体和色相,有时甚至长途跋涉。她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上门服务。《诗经》中用“游女”一词,将当时私妓的经营特点非常贴切地说明了。

  营妓(也称“军妓”)的最初形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公元前470年前后,“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勾践为了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让“有过寡妇”为军中“忧思者”提供性服务,这就是典型的“营妓”。尽管当时越王勾践让“有过寡妇”为军士提供性服务,可能是一种应急措施,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但它一直被看作是中国营妓制度的雏形。

  但是,真正的国家经营娼妓业,却是由管仲开创的。

  管仲,名夷吾,初与友人鲍叔牙经商为生。后来“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鲍叔牙“遂进管仲”,“力陈管仲之贤,桓公于是任管仲为相”。(《史记·管晏世家》)管仲在任期间,竭力协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整顿吏治,严肃军队纪律,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促进生产,统一管理货币,调整物价,通过“尊王攘夷”,控制各诸侯国内政,抵御周边少数民族进军中原。通过这些改革方案,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在位时不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还设置“女闾”。所谓“女闾”,就是妓院。也就是说,管仲是是第一个设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于公元前685年被封为“卿”,死于公元前645年,因此设“女闾”制应该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间。这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公元前594年)至少还要早50年以上。因此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

  当时妓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如管仲设女闾300,据《周礼》中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一闾是25家,总数当为7500家,若设700,就有1.75万家之多。

  “女闾”制开了国家经营娼妓业的先河。作为政治家管仲,其实行“女闾”制,目的有四:一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清代褚人在《坚瓠续集》卷一记载:“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二是为了缓解及调和社会矛盾。三是招揽游士,网罗人才。当时诸侯争雄,齐桓公为了能够称霸天下,借助美女来招引人才。四是供齐桓公淫乐。齐桓公是一个好色之徒,这在文献中有所记载:“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他好色无度,喜欢寻求刺激。但管仲设立妓院,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收税以作军费。

  管仲设立市妓和妓院,对后世中国公共制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春秋各国纷纷效仿,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也从此让娼妓制度获得合法地位,这恐怕是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的管子始料未及的吧!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当时的妓院肯定不像日后那样畏首畏尾,而是在管仲丞相的庇护之下,光明正大地经营。所以娼妓们当然要奉管仲为“保护神”了,这一习惯也延续到了后世。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父母是我们最敬爱的亲人,是他们给了我们一切,给了我们拥有在世界走一遭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感恩父母,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1:子路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2:包公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0xx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3:黄香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4:朱德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4:韩信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篇5:投桃报李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名家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汉惠帝刘盈的人生是悲剧

  汉惠帝刘盈一生活在母亲吕后的阴影之下,在位七年,有名无实。生性软弱的他自从目睹母亲对戚夫人的残忍迫害之后,便终日惶惶不安,只能以饮酒作乐麻痹自己,年仅二十四岁就郁郁而终,可谓悲剧一生。

  太子废立风波

  汉惠帝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所生,他并没有继承其父刘邦的豪放不羁,而是生性软弱,优柔寡断。刘盈七岁便被立为太子,但是随着他日渐长大,刘邦觉得太子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便想废掉他。

  当时,刘邦有一个宠妃叫戚夫人,她擅长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两只彩袖凌空飞旋,花样繁复,需要很高的技巧。除此之外,她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常常和刘邦一起你弹我唱,所以深得刘邦宠爱。

  戚夫人也为刘邦生有一子,名叫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刘如意和刘盈截然不同,他自幼聪明过人,而且英武果敢,性格和行为方式都颇似高祖刘邦。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远远胜过吕后,便想将刘盈废掉,另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雉是刘邦的糟糠之妻,她二十多岁时便嫁给了大自己二十几岁的刘邦,一心一意地辅助他,忍受了很多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屈辱才得到了如今的地位,自然不肯放弃对权力的争夺。于是,她找到了足智多谋的张良,张良建议她去找“商山四皓”。于是,吕后费尽周折,找来了隐居于商山的四位贤士,将他们安置在太子府邸,充当太子的老师。刘邦早就听说“商山四皓”的名望,曾经亲自请他们出山辅政,却被婉言拒绝了。

  此后,在吕后的精心策划下,“商山四皓”作为太子的老师突然出现在宴会上。看到儿子身后四位银须老人,刘邦大为惊讶,忙问来历。得知是有名的“商山四皓”之后,刘邦更觉震惊,忙问:“多年来我一再寻找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为何现在追随我的儿子呢?”四皓答曰:“您一向轻慢高士,我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向往,所以我等自愿前来效力。”刘邦不知这是吕雉安排好的台词,信以为真,便嘱托四皓好好辅佐太子,从此断绝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亡,十七岁的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

  短暂的执政生涯

  汉惠帝十七岁继位,二十四岁驾崩,在位只有短短七年。生性善良的他本想奉行仁政,可是处处受到母亲的掣肘,加上他本来就缺乏决断力,所以收效不大。

  在即位之初,他提拔贤人曹参为丞相,在曹参的辅佐下,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减轻赋税,下诏恢复十五税一的政策,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为了鼓励人口增长,他还下令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而且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他能够放松对商人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汉惠帝通过这些措施,缓缓地推动着西汉初年的经济发展。

  在文化方面,他废除了自秦始皇以来的“挟书律”,允许民间藏书,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都开始活跃起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而且他还完成了长安城的全面整修。整修后的长安城气势恢弘,当时世界上仅有罗马城可与之媲美。

  这些改革举措虽然算不上大刀阔斧,但是也对促进西汉初年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汉惠帝能够摆脱母亲的控制,说不定也能够做一个好皇帝。

  残忍报复埋下阴影

  刘盈二十四岁便夭亡了,史上一般认为他是目睹母亲对戚夫人的残忍报复之后,精神失常,患上了抑郁症,加上酒色伤身,才早早病死的。

  说到吕后对戚夫人的迫害,其实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刘邦出生贫贱,吕雉当年嫁给他算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可是她以一个传统女性的坚忍默默追随着他,支持着他,即使被他连累下狱、扣为人质都毫无怨言。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却渐渐地疏远了吕后,一心宠爱戚夫人。吕后对戚夫人的嫉妒完全是出于一个女人的正常心理。她也知道自己年老色衰,于是只想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可是戚夫人恃宠而骄,屡次在刘邦面前诋毁太子,企图说服刘邦除掉刘盈,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一来自然加深了吕后对她的怨恨。

  太子继位之后,吕后便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握有实权的太后,而戚夫人则失去了刘邦的庇护,沦为刀俎上的鱼肉。吕后先是让戚夫人去舂米,并没有杀害她的意思。可是,戚夫人情商太低,不但不懂得隐忍收敛,反而终日歌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怨恨之心昭然若揭。这样一来,吕后便动了杀心,加上戚夫人得势之时曾经费尽心机想要撺掇刘邦废掉刘盈,吕后越想越气,便将戚夫人斩断四肢,挖去眼睛,熏聋双耳,灌药使她变成了哑巴,最后扔到了茅房,称为“人彘”。当刘盈看到血肉模糊的戚夫人时吓得大惊失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会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事情,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过问朝政,只能天天借酒浇愁。

  迫害完戚夫人之后,吕后怕刘如意长大后前来报仇,便想将他召回京斩草除根。刘如意当时只有十五岁,刘邦死时将他托付给国相周昌。所以,吕后召见了刘如意三次,都被知道底细的周昌回绝了。最后,吕后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不敢拒绝,果然来到长安。刘盈目睹了戚夫人变成“人彘”的惨剧,便想方设法想要保全弟弟的性命。于是,自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城的一刻起,刘盈便寸步不离,和刘如意同食同寝,使吕后无从下手。但刘盈每天有早起练习射箭的习惯,年幼娇气的刘如意贪睡不愿意早起。刘盈一时大意,觉得一时半刻也不会出事,便一个人出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回来,便发现弟弟七窍流血躺在床上。这次打击更是让刘盈难以承受,从此之后他便不敢再靠近母亲,每天抑郁不安,只能不断地酗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

  悲剧的婚姻

  刘盈不但目睹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遭遇,而且无法阻止这种悲剧降临在自己身上。登基之后,他不但没有实权,而且连婚姻大事也要听凭太后做主。当时,吕后选了惠帝的亲外甥女张氏为皇后,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近亲结婚的乱伦行为,但是,当时很流行这种所谓的“亲上加亲”式的婚姻。

  可是张氏不能生育,吕后便命张氏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怀孕,然后将宫中另一个美人所生的男孩抢来立为太子。为了掩人耳目,吕后还残忍地命人将知情人全部处死。面对吕后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刘盈渐渐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变得越来越消沉,最终,在本该意气风发的年龄猝然撒手人寰,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