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古代伟人的故事(沧州历史的故事)

古代伟人的故事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伟人的故事。

古代伟人的故事1:赵尚志的传说故事

  1933年冬,珠河县反日游击队成立后,队长赵尚志决定先拿当地汉奸走狗开刀,为民除害。山关警察所就是他们先要拔掉的一颗“钉子”。

云上 沧州历史名人展 1

  山关警察所位于黑龙宫和长寿交界的牛心山后,山关屯西有一座四合院,上下屋全是砖墙草盖,四周是黄土围墙。所里的警察狗子,都是土豪劣绅花钱收罗的胡子、地痞之流。那帮家伙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见了日本人叫皇军,见到财主称老爷,见了穷人伸巴掌。提起山关警察所,老百姓恨得咬牙跺脚,暗地里都骂他们是汉奸狗杂种。游击队决定除掉这帮祸害。

  1933年冬季,天刚破晓,游击队里一个外号叫沙快腿的交通员,按照赵队长的密令,装扮成一个要饭花子,到了山关屯,对警察所里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情况,做了一番侦察。当天下午,沙快腿回到游击队的驻地,把探听到的一五一十地向赵队长做了汇报。赵队长听后,不言不语地思考着。此时屋外下起了大雪,又刮起了大风。晚饭后,赵队长突然命令通讯员,马上召集分散住在老乡家的战士们紧急集合。一袋烟工夫,十几个游击队员聚齐了。赵队长对战士们说:“今晚儿刮风又下雪,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敲掉山关警察所,一会儿就出发!”战士们一听要打山关警察所,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个个情绪高昂,分头去做准备。

  夜幕刚刚降临,赵队长说服了两个患病的战士和通讯员小崔不参加这次行动,带领其余的九名队员,悄悄从五峰屯出发了。他们翻过牛心山,在丛林雪地里穿行了一阵子,很快就潜伏在山关屯后边的一片松树林里。

  黑夜的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隐蔽在大树下的战士们的眉毛、胡须和贴在脸上的帽耳,早已挂满了冰霜。他们任凭风吹雪打,冒着寒冷,握紧枪支,一动不动地等待赵队长的命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午夜左右,赵队长又看了看怀表,说了声:“开始行动!”他的话音刚落,战士们就蹿出松树林,迅速摸到警察所的土围墙外。

  此时的警察所里,上房还亮着灯光。在昏暗的油灯下,四五个警察狗子,围在一张桌子旁边,吆五喝六地掷骰子。东厢房北间的大炕上,所长杨大下巴正在灯影里过大烟瘾。大门口一个站岗的家伙,听到身旁有响动,刚想端枪起身,只见一团黑影飞来,将他按倒在地,随即一把雪团堵进他的嘴里。这家伙蒙蒙登登,不知咋回事,就被人架到围墙外,用绳子绑在一棵树上。岗哨摸掉以后,战士们进了院,悄悄向正房和东下屋摸去。就在这个当口,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正在茅楼里解手。他听到脚步声,挣命似地喊起来:“不好了,游击队来啦!”只听就“叭叭”两枪,胖家伙倒下了。原来这家伙是个赌棍,靠杨大下巴的门子,混进警察所当了伙夫,成了杨大下巴的狗头军师。上房耍钱的敌人听见枪声,扔了骰子推了碗,没等摸起枪,就被一支支乌黑的枪口逼住,乖乖地当了俘虏。猫在后窗下的一个家伙,悄悄起身,抬脚踢开窗户,想要逃跑,沙快腿手起枪响,那家伙“吧啷”一下倒炕上,抱着被打伤的大腿,“妈呀,妈呀”地喊起了娘。沙快腿和一个战士迅速缴了他们的枪。

  再说下屋大炕上被枪声惊醒的几个家伙,黑灯瞎火摸不到自己的衣服,一个个急得叽哇乱叫,好像马蜂炸了窝。有个小子吓得围着一床大被,躲在炕梢旮旯里,一个劲地打哆嗦。刚抽完大烟,想要脱衣睡觉的所长杨大下巴,听到枪响和院子里杂乱的脚步声,知道情况不妙,慌忙从墙上抽出盒子枪,跑到北屋,逼着屋里的警察狗子:“妈的,快点往外冲!”炕上的几个家伙听到所长的骂声,心中更加慌张。一个家伙穿着裤衩,光脚下地点着灯,几个家伙全都下炕,跑到枪架跟前拿起了枪。他们刚要出屋,“咕嘎”一声,房门被推开,赵队长和两名战士冲了进来,三支枪同时逼住了屋里的敌人。别看杨大下巴平时吃喝嫖赌抽大烟,因他早年当过土匪,打仗也学过几下子。只见他闪身蹲到炕沿下,躲在两个警察狗子的后边,举枪要向赵队长勾火。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站在赵队长身后的一个战士,照准杨大下巴一勾扳机,只听“当”的一声,杨大下巴一声号叫,一颗子弹穿进他的手腕子,盒子枪“啪”的一声落在地上。杨大下巴痛得咧着大嘴,栽歪一下身子,又猛地蹿起来,发疯似的朝向他开枪的那个战士扑去。赵队长一个箭步蹿到杨大下巴身后,飞起一脚,一个扫堂腿,把他扫个趔趄。随后一伸手,把他摔倒在地上。那家伙被摔得像杀猪一样,“嗷嗷”直叫,一个战士立刻上去踩住他的屁股,把他捆上了。此时再看那几个警察狗子,一个个全都吓呆了,身子发颤,眼睛发直,双手发抖,跪在地上,像跳大神一样难看。

  沙快腿和几个战士押着上屋的俘虏,汇集到下屋,两个战士收起枪支弹药,七手八脚地绑上了跪在地下的警察狗子,带着缴获的七支长枪,两支短枪,一箱半子弹,押着十一个警察狗子,离开了警察所。半路上,杨大下巴企图逃跑,被赵队长一枪击毙。第二天清晨,当地群众听说赵尚志带着游击队夜袭山关警察所,打死了杨大下巴,无不拍手叫好。

古代伟人的故事2:神医马阿訇的故事

  从前,桂林有个商人白老爷,膝下无儿,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珠珠,年方十八,才貌双全。这一天,白老爷突然对家里人宣布:三天之后,要把珠珠嫁给本城最有钱的海老爷,他要在海老爷那里得到一笔十分丰厚的彩礼。

  大家一听,都怔住了。因为城里城外谁不知道,海老爷这个老家伙是个麻脸,歪嘴,驼背,跛脚,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妻子。大家心里明白,这哪里是什么好亲事。但只因海老爷有钱又有势,谁也不敢反对,只有丫环悄悄地去告诉了珠珠。

  珠珠一听,便号啕大哭起来,突然间又破涕哈哈大笑,还手舞足蹈地胡言乱语……

  全家人都惊慌起来,说珠珠疯了。刚才还满脸堆笑的白老爷也变得满脸愁云,急忙叫一个小子去请神医马阿訇。

  这马阿訇是个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心地善良。但是这一次,马阿訇医治珠珠的疯病,却被难住了。他老半天诊不出珠珠的脉象,最后,只好开了几味不关痛痒的当归、熟地之类的补药。白老爷看了,也觉得无济于事,但吃药总比不吃好,就拿了药方叫人去抓药。珠珠见父亲走开了,急忙将一张字条递给马阿訇。字条上写着:我原没有病,也没有疯,因不愿意嫁给海老爷装的病。去年圣纪节①,我去女寺②做礼拜,曾与满拉哥③黄清有过婚约。您是最仁慈的阿訇,千万请您想法子,成全我

  和黄清的姻缘。

  马阿訇看完字条,心里才明白过来。他很同情珠珠的遭遇,答应设法撮合他们的婚事。他出了白府的门,对白老爷摇了摇头,不说能治,也不说不能治,装出十分为难的模样,就走了。

  第二天,一个年轻郎中来到白老爷家,对白老爷说:“白老爷,昨天满城都在传说,你女儿的病连马阿訇都治不了。不瞒你说,我倒能治好你女儿的病。”白老爷打量了一下这个英俊的年轻郎中,觉得很有点医生的派头。他正为女儿的病着急。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他二话没说,就把郎中带进了后房,去给珠珠看病。

  珠珠听说又有郎中来了,正要装病,定睛一看,原来这郎中不是别人,正是她朝思暮想的黄清,心里好生欢喜。她伸手让黄清拿了脉,也不再装疯了。黄清把一些干菊花交给珠珠说:“小姐,只要用我这一帖‘桃疱’(逃跑)方汤药,以后我再补一盒‘陈菁’(成亲)丸,病就会好透啦!”转身又对白老爷说“小姐的病是由心慌意乱引起的,需要多多静养,恢复经血。我看府上也太嘈杂热闹,浊气太重了,怕会引发疯病,最好让她到清真寺里去静养几天……”说完话,接过封包钱就走了。

  白老爷听了郎中的话,觉得有理,又怕女儿疯病加重,赚不到海老爷的一大笔彩礼,就立刻派人送女儿去清真寺调养。他又怕出岔子,还专门派了一个小子去看守珠珠。为了不让这小子夜里打瞌睡,他又打发人到马阿訇那里去要了一帖夜醒方。马阿訇

  早已料定了这一着,就立刻开了个好方子。

  黄清见珠珠搬出了白老爷府,忙遵照马阿訇的计谋,暗里张罗了一顶轿子。夜里,守夜的小子吃了马阿訇的“夜醒方”,一眨眼就打起瞌睡来。

  黄清把珠珠接出清真寺后,双双远走高飞了。马阿訇还赶去为他们主持了尼卡哈↑①,祝福他们俩:“真主保佑你们往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满!”

  第二天,白老爷得知女儿不翼而飞,立刻派人四处搜寻,才知道是跟随黄清一起私奔了,气得他三天吃不下饭,口里不住地骂:“人吃鬼偷去了!”心里怀疑是马阿訇施了计谋。他正要找马阿訇查问,忽听外面风传马阿訇要来找白老爷评理,说是白老爷家的小姐无病装病,坏了他神医的名声。又传说海老爷要拿他白老爷到衙门里去问罪。白老爷左思右想,生怕马阿訇倒打一棍,让自己罪上加罪,只好把黄连苦水往肚子里咽。神医马阿訇就这样成全了这对年轻人的婚事。

古代伟人的故事3:唐伯虎让路的故事

  唐伯虎是天下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管走到哪里,看见一件新鲜事儿,便以此为题,吟诗作对。

  在一个风和日暖,鸟语花香,阳春三月的下午,正在陈伯阳家作客的唐伯虎,邀约伯阳到郊外游玩,行至半路,见前面一片非常茂密的竹林,林中楼阁隐约可见。唐伯虎沉思片刻,说:“伯阳,我们作对取乐,谁输了晚上罚酒吧!”陈伯阳说:“好!前面不远就有酒店,以行至酒店为限,对不上者,就罚酒喝。”唐伯虎点头同意,马上出了上联:“眼前一簇竹林,谁家庄子?”陈伯阳听后、认为此对不难,但一琢磨,觉得又不那么容易。因为,联中的“庄子”既是一个人名,又是一本书名,他埋着头,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就到了酒店门前。陈伯阳说:“伯虎,进店喝酒吧!”他们俩人刚一坐下,伯阳猛然抬头看见墙壁上书有“杜康传艺,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他一把拉着唐伯虎的手说:“我对上了!你听,‘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唐伯虎举杯点头称赞:“妙哉,妙哉!”

  酒后,两人出店继续前行,忽然,在前行的路上,有三位农夫正在蹬车车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唐伯虎看见水车旋转,流水哗哗,正想以此为题,吟诗作对,哪知那三位农夫中有一位早认出了唐伯虎,他笑着说:“解元公,你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我出个对子,你对上了,我们马上停止车水,抬车让路,如若对不上,就请绕道前行。”唐伯虎微微一笑说:“请教。”农夫说:“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非常自信的唐伯虎,将手中纸扇几摇,笑着说:“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三位农夫,笑语盈盈,赞不绝口。急忙跳下车来,抬开水车,让他们二人前行。

  唐伯虎和陈伯阳,一路谈笑风生,观赏田园风光。忽然,行至一坝冬水田的田埂上时,对面来了一位老头,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由于田哽太窄,必须要一方让路,另一方才能通行,否则,双方都不能前行。唐伯虎正想以此为题作对,要老头让路。可是,还未等唐伯虎开口,老头抢先说:“秀才,我挑这河泥又脏又臭,弄脏了你们的衣服多不好呀!”

  唐伯虎说:“怎么办呢?”

  老头问:“你们说怎么办呢?”

  陈伯阳接着说:“我看还是象刚才那样,作对让路,对不上来的就让路。”

  老头说:“那好,我出个对对,你们对上了,我挑起担子倒行五百步,退到叉路口让你们前行,如若你们对不上来那又怎么办呢?”

  陈伯阳把后路一看说:“倒退五里,到叉路口让大伯前行。”

  唐伯虎说:“请大伯出对。”

  老头指着自己挑的担子说:“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望着陈伯阳,陈伯阳盯着唐伯虎,愣了好一阵子,都对不上来,陈伯阳说:“伯虎,我们还是后退让路吧!”

  唐伯虎把后路一看,想了想说:“后退不难,可是那水车能轻意让路吗?我们还是脱靴下田,让大伯挑泥前行为妙。”唐伯虎带头脱下便靴,高挽裤脚,跳下水田。后来,老头才知道下田让路的是唐伯虎。

  这是一个隐字对,“重泥”隐“仲尼”,即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说,老师难住了学生。

  两年后,唐伯虎在一次外出私访时,见一位官老爷坐船观景,为风景所迷,叫纤夫早早回船。夕阳西下,纤夫们说说笑笑回船了。唐伯虎见此情景,脱口吟出“两岸纤夫笑颜回。”他说的“纤夫”是隐的“庆父”这个坏蛋,“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后来,他非常高兴地去找到了那位挑河泥的大伯,说:“我对上来了,‘两岸纤夫笑颜回’。”老头非常高兴地说:“对得好,对得好!这点小事你都这样认真,你真不愧为天下有名的才子呀!”

冉庄地道战故事

  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这是我们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冉庄地道战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冉庄地道战故事

  冉庄地道战位于保定清苑区南边的冉庄,一部电影“地道战”,让冉庄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旅游景点。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第六届红色文化节即将走进冉庄。

  随着日本对华北的大规模侵略,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上,抗日军民创造了抵抗日寇的“奇迹”。保定冉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个抗战经典。当地群众挖掘了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通过以少胜多的地道防御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

  无畏冉庄 铮铮傲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将侵略的铁蹄踏入河北,也拉开了华北抗日烽火的帷幕。日军企图将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分成为2670块,对我分割剿除。正如电影《地道战》中所形容:在敌人的大扫荡后,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作为保定地方政治办公集中区,经济较为富裕的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称,进而成为日军的眼中钉,妄想将其占领。因为当地居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打得响亮的地道战,使它成为今天的抗日圣地。

  走进冉庄,千年古槐仍然屹立在十字街口诉说着冉庄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挂在上面的铮铮铁钟也让地道战的记忆深刻清晰。

  斗智勇“筑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翻开每一页都记载着当地群众挖地道顽强抵抗,与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过去每条大街下都有一个主干道,鬼子来了村民就藏,可是光藏不打就干挨打,后来村里的人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启发下,决定挖一个能打也能躲的地道。

  当时没有那么多先进器械,村民们就想出了在街上分段挖,可是在地下谁也看不着谁,常常就挖过了。之后村民想了个办法,让一部分人在上面敲地面,一部分人在下面顺着声音挖……

  当地村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地道战让鬼子不得安生

  今天的冉庄看起来平和宁静,但当年这片宁静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创造出过神出鬼没、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如无头苍蝇般胆战心惊,狼狈不堪。

  冉庄在最初只是家家都有藏身洞,后来将藏身洞演变为地道再变为攻防相结合的作战屏障。当时家家都有地道,有的建在鸡窝、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敌人很难发现。冉庄村450户,几乎户户都有地道口,其中用于作战的30个,通往村外的3个。在地道战中采取隐蔽战术,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引诱敌人。采取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让敌人无处可藏,无处可打。为了让敌人不敢进入洞里,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为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里设了翻板,翻板也就起到防毒和防水的作用。通常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还能直接通到别的村。这样,地道藏了好打,打了好藏,让敌人在这一带一天也不能安生!

  战争史上永恒的奇迹

  八年抗战期间,冉庄群众开展地道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100多人,以以少胜多的地道防御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线,誉满中华、闻名中外,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聂荣臻元帅评价地道战:“晋中平原地道斗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冉庄人民对地道战的怀念,历经了时代的风雨,显得愈发醇厚;冉庄人民对敌人的顽强抵抗精神,穿越了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地道战形成的革命精神,在如今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

  冉庄地道战感想

  说起地道战,人们常把它与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智慧联系起来。小时候,我曾接触过许多包括《地道战》在内讲述抗日时期故事的电影,使我惊诧于中国人民的伟大。我也曾来到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亲身领略地道战的奇妙。今天再次来到地道战,我感受颇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途,我们从城市到了农村,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纪念馆周围非常清净,四周没有特别的建筑,唯有纪念馆显得庄严和威武。进入展览室,旅途的疲惫全无,我们立刻被抗日时期的图片和实物所吸引,迫切地想结合着讲解,了解几十年前发生的一切。简洁的展览和简短的介绍囊括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抗争的事迹。我们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现在的冉庄,地道和与革命相关的建筑都被很好地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一名党员,对于这点我们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用像前辈们那样在前线上英勇杀敌,但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记住他们为中国所付出的一切,包括鲜血和生命,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道中我们排成一条线,跟在讲解员的后边听着讲解员对地道内的各种物品做详细的讲解,我们认真听着每一句话,理解着里边的内容。在地道中我们为了带起大家的气氛,唱起了《地道战》之歌,大家都很开心,在1500米左右的路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道的气息,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离开地道,我们来到了一个院子里,我们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大家在各个地方照相,为这次活动增添了色彩,也使这次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最后我们来到地道战纪念馆前边合影留念,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冉庄回来我深深地感觉到冉庄人民的伟大,河北人民的伟大,中华人民的伟大!冉庄,不仅显示了中华人民的坚强勇敢,更加显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地道战,它是智慧的结晶,胜利的法宝,为中华大地的独立自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使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败经磨砺而更强的精神体现。我们要沿着光辉的足迹,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热爱祖国,热爱和谐,为使中华大地永无战火而奉献青春,奉献我们的力量!

沧州历史的故事

  沧州有哪些历史故事?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沧州历史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沧州历史的故事篇一

  西汉以前,今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如黄河、滹沱河、河、河、治水等都是独流入海的,诸水渐次交汇。至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开凿了一条自滹沱河入弧河的平虏渠(即今京杭大运河自青县北至静海独流镇一段)后,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都会流天津入海,海河水系遂告形成(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在曹操旧渠的基础上,开挖了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与江南运河、通济渠等构成了纵贯南北2500余公里的大运河。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成为海河水系的一部分。人工开凿的运河造成了众河汇流天津的局面,这也给海河流域的排涝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当六至九月的夏秋的多雨季节,每遇漳河、滹沱河、卫河同时涨水,整个河北平原几乎都要遭受水灾。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州达220公里,沧州成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丵市,更是运河造成最大危害的城丵市。每遇涨水之时,运河成为河水暴虐发泄的重要渠道。由于运河“水大渠狭,更不开泻,众流壅塞”(北齐R26;魏收撰《魏书》卷56《崔楷传》),河道常常决堤。宋代河北地区的御河曾被黄河北流所袭夺,长达五六十年之久,致使御河屡浚屡淤。元代御河在沧州一带,“水面高于平地”,以致“水无所泄,浸民庐及熟田数万顷”(明R26;宋濂《元史》卷64《河渠志一R26;御河》)。到嘉靖年间,河道遭淤塞,南北诸水,“流经千里,始达直沽。每遇大雨时行,百川灌河,其势冲决散漫,荡析田庐,漂没粮运”(清R26;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114引《明世宗实录》嘉靖十四年七月癸未)。漫天的洪水如发疯的野兽扑向沧州大地,所有的树木,所有的庄家、所有的房屋都浸泡于海水中,沧州刹那间成了一片荒凉之地。于慎行在雨中路过沧州时,如此写道,“广川城北倚扁舟,寒色萧萧对驿楼。过雨菰芦惊午梦,乘波凫鹭激中流。长天积水千帆暮,斜日林五月秋。指点津亭问前路,居人为说古瀛洲。”

沧州历史的故事篇二

  “古瀛洲”即在现在的沧州境内,沧州人纪晓岚在《滦阳消夏录》中记到:“余家距海,仅百里,故河间古谓之瀛洲。地势趋东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间,而大禹导河,不直使入海,引北行数百里,自碣石乃入”。地势较低的地理环境使洪水更加肆虐无忌,素有“九河下梢,鬲津最南,徒骇为北”之称的沧州由此被清代钦定为“泛区”,即是皇上亲自划定的水灾区域。僧可无在《送吕郎中赴沧州》词中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路遥经几郡,地尽道孤城,拜庙千山绿,登楼遍海清。河人共东望,日向积涛生。”

  每到洪水肆虐,沧州大地上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四处望去,剩下的只有盐碱滩,还有浸漫在洪水中摇摆的芦苇和茅草,所以,沧州还有一别名—长芦。

  水灾的连绵不断造就了古代沧州人特殊的民居风格和生活习俗:房屋依河坡而建,以平顶房居多,纺车一般都挂在树上。洪水一来,人们和家养的牛羊可以很快地爬到平顶房上去,挂在树上的纺车同样可以不被洪水冲走,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杨翥在《长芦道》诗中曰:“屋室鳞鳞傍水边。”当年,纪晓岚的高祖纪椒坡从应天府上元县北迁时,中途曾遇到一个算卦的先生,告诉他:你们走到牛上房、车上树的地方就是安身立命之地了。当他们走到沧州时,看到牛上了河坡,也就轻而易举地上了房顶,应了“牛上房”的寓言,而这里的农家人丵大多都把纺车挂在树上,纺车也是“车”,这不就是“车上树”吗?于是,纪晓岚的高祖就在沧州安家落户了。

沧州历史的故事篇三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据史籍载,自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齐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自唐朝完善,延续多代。至明中期,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民国七年(1918),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民国十七年(1928),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海,强种救国,沧州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把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放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霍殿阁被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同时,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

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