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_中国北魏是因什么而分裂成东魏西魏(秦始皇身世故事:奇货可居)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_中国北魏是因什么而分裂成东魏西魏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说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怎样分裂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利。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
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过。她在皇宫旁边造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永宁寺。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金子塑的,也有用白玉雕的,高的一座有一丈八尺。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吹动塔上的铃,发出的声音,十里以外都听得到。寺里有一千间僧房,都用珠玉锦绣装饰,叫人看了眼花缭乱。据说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像这样华丽的寺院,还从来没有过。
北魏的统治者,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阳之前,他们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左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尊以上。从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建造佛龛(音kān)。前前后后开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万人工。这些石窟和佛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负担。
由于北魏以前几代国力强盛,统治阶级搜刮了不少财富,有一次,胡太后偶然到库房去看,发现那里积累的绫罗绸缎多得用不完。就想出一个主意,下命令叫贵族大臣都到库房里来,把绫罗赏赐给他们。她规定各人凭自己的力气,拿得动多少就拿多少。这批贵族大臣是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吵吵嚷嚷地都想多拿一些。可是,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拿得动许多绢匹。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两个人各背了一叠绢,累得汗流浃背,刚迈开两步,就连人带绢跌倒在地上。李崇伤了腰,元融别了腿胫,都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叫疼。
胡太后看了,派人把他们两人背上的绢匹全夺了下来。两个大臣偷鸡不着蚀把米,一个揉着腰眼,一个拐着腿,一步一拐空手出了宫门。宫里宫外的人看见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胡太后带头,下面的贵族豪门,也互相比阔气。
西晋时代不是有大富豪石崇吗?北魏的河间王元琛(音chēn),也要学石崇的样儿。他特地邀请贵族、大臣到他家宴会,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玛瑙碗,都精巧华丽得出奇。元琛还请大家参观他的堆满金银绸缎的仓库。后来大家到他家的马厩一看,发现喂马的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
元琛一面领着大家看,一面对章武王元融说:“大家都说晋朝的石崇富。我不恨自己见不到石崇,只可惜石崇没有见到我。”
元融从元琛家里回来,觉得自己比不上元琛家富,懊恼得三天没有起床。
北魏的皇室贵族这样穷奢极侈,当然得向百姓穷凶极恶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终于起来反抗了。
那时候,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派了将士防守。公元520xx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他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贩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火焰。鲜卑族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为大司马,广阳王元深(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
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
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
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尔朱荣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内乱中互相残杀。最后北魏的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从那时候起,北魏就分裂成两个朝廷。历史上把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
关于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86年初,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当年四月,拓跋珪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尊儒教等,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明朝有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历史能够让人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明朝历史人物,希望能够帮到你!
明朝有名的历史人物篇一:朱元璋写错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明朝有名的历史人物篇二: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朱载后要比朱翊钧负责任。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当上太子之后的朱常洛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宫内、宫外的斗争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渐渐成熟,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下来之时,最着急的要算郑贵妃了,为了让他的儿子能够座上皇帝的宝座,他不惜孤注一掷。
梃击案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
一天中午,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宫,准备行刺,好在被值班太监当场抓住,朱常洛才算躲过一劫,一个农民如何能闯进戒备森严的皇宫,又如何能轻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宫殿,看来此中必有内情。
经过反复审理,案情牵涉到了郑贵妃,但没有进一步追查,两个太监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结束。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不管如何,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叠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正当百姓望治之时,皇帝却突然病倒了。
什么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的时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后郑贵妃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年龄又不饶人(40岁左右),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后宫的纵欲,他终于倒下了。
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因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济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了下来,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趋恶化。
就在这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后后,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明宫又一大案。
泰昌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了,没当皇帝之时处处小心,当了皇帝没几天又抱憾而终;生前命运坎坷,死后陵寝也是采用当年景泰帝的废陵,命运对帝王竟也如此捉弄。
明朝有名的历史人物篇三:崇祯皇帝智除魏忠贤
天启皇帝临死前曾专门叮嘱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天启七年(1620xx年)八月,天启皇帝死后的第三天,其弟信王朱由检正式即位。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
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暗中毒害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崇祯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整个宫中,都处在一种非常恐怖的气氛当中。
登基之后的朱由检,他一面像哥哥朱由校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崇祯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朱由检。朱由检不好色,自然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朱由检将魏忠贤送来的4名绝色女子全部留下,但都仔细搜了身。结果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崇祯命4人将药丸毁去。
魏忠贤千方百计地想引导朱由检做一个荒淫皇帝。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这一招,同样被崇祯识破。朱由检对此大发感叹:“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
既然美色无法打动朱由检,魏忠贤干脆采用更露骨的试探方式。一些无耻的臣工们仍然不停地上疏,为魏忠贤大唱颂歌。朱由检读这些奏疏的时候,总是“且阅且笑”。魏忠贤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朱由检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这种顺水推舟之举,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朱由检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自然,朱由检心中明白,这一切早晚都会收回来的。他在静静地等候时机,暗暗设法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政治斗争是非常微妙的。也许,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寻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机的,有不动声色的,有冒死直谏的。最后倒魏,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贤的党羽发动的。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农历,下同),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却美化“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这分明是丢车保帅之策。
崔呈秀在魏忠贤将门下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而且,由于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居然中了进士。除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朱由检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这掀开了倒魏的大幕。
敏锐的官员们觉察到政治局势的动向,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地出现。朱由检一直不动声色,任由臣工们攻击魏忠贤的浪潮一波胜过一波,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
应当说,钱嘉征此疏并不是空洞的议论,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朱由检立 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立即去找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次日,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朱由检的允许。
十一月一日,朱由检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是过惯了有权有势生活的人,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大车四十余辆浩浩荡荡地向南而去。一个戴罪的宦官竟然如此跋扈,无疑刺激了朱由检敏感的神经。于是,崇祯接着下了一道谕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
十一月六日,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呆在客栈中,听着旁边房间里一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只听得“势去时衰,零落如飘草……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魏忠贤在客栈中绕房疾走,最后自缢而亡。从此,树倒猢狲散,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也很快着手进行。
秦始皇身世故事:奇货可居
秦庄襄王本名子楚,年轻的时候曾在赵国都城邯郸做质子,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赵国,他在赵国的处境非常艰难。当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子楚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就去见子楚,向子楚游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子楚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明白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就引吕不韦与他坐谈,谈的内容非常深入。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数千年专制时代的第一位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皇帝。六国养尊处优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皇亲国戚无一不胆战心惊地揖首跪地、俯首称臣。然而,傲视天下的秦始皇内心却是异常脆弱,因为他对身世一直讳莫如深。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据说曾为吕不韦的爱姬,后献予子楚,被封为王后。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人争议不休。
《史记》中记载秦国丞相吕不韦本为河南濮阳的巨富,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但他不满足这种拥有万贯家私的地位和生活,野心勃勃,对王权垂涎三尺。
于是,吕不韦打点行装,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精心策划一个大阴谋,将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的孙子异人,想法过继给正受宠幸的华阳夫人,转瞬之间,异人被立为嫡嗣,更名为子楚。
不久,国事生变。秦昭王、孝文王相继去世,子楚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吕不韦被封为丞相。之后,吕不韦将自己的爱姬赵姬献给子楚,生下嬴政,被封为皇后,不料子楚仅在位三年就死掉了,于是他的儿子嬴政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认为嬴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嬴政喊自己为“仲父”,自己则掌管全国政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吕不韦在邯郸的秘计实现了。
认定吕不韦和秦始皇有父子关系的说法,其原因是:
其一,这样可以说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传,反对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其二,是吕不韦采取的一种战胜长信侯的政治斗争的策略,企图以父子亲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强自己的斗争力量。
其三,解秦灭六国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一兵一卒,运用计谋,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秦国的王位,夺其江山,因此,灭国之愤就可消除。
其四,汉代以后的资料多认为嬴政是吕不韦之子,这为汉取代秦寻求历史依据,他们的逻辑是,秦王内宫如此污秽,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
后世人也有认为上述传说并不能成立的。
其一,从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吕不韦的阴谋,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为秦昭王在位时,未必一定将王位传于子楚,更不能设想到子楚未来的儿子身上。
其二,从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虑,假若赵姬在进宫前已经怀孕,秦始皇一定会不及期而生,子楚对此不会不知道。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非吕不韦。
其三,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做异人之妻呢?这样,就不会存在赵姬肚子里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嫁到异人那里的故事了。
身世之谜也只有留于后人去推测了,而“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却由此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