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短篇幽默笑话故事搞笑大全精选(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短篇幽默笑话故事搞笑大全精选

  幽默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古今中外,许多成熟的机智的善于战斗的作家、艺术家,都懂得幽默的妙处和力量,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短篇幽默笑话故事 搞笑短故事大全精选。

短篇幽默笑话故事 搞笑短故事大全精选1:谁是马大哈

  马芸是个白领,已经加入剩女行列好几年了,家里人着急,她自己也上火。

启发孩子思维的推理故事

  这天,马芸结识了在一家外企当主管的美国人安德鲁,两人互生好感。马芸把安德鲁带回家给亲戚们“把关”,七大姑八大姨见安德鲁一表人才、谈吐不凡,也都直跷大拇指。

  眼看两人已经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了,这天晚上,表嫂心急火燎地跑到马芸家里,对马芸和她的父母严肃地说:“今天我去派出所找小芸他表哥,你们猜我遇到谁了?安德鲁!”

  “啊?他去派出所干什么去了?”马芸担心地问。

  表嫂说:“他来报警说他丢了一台平板电脑。你表哥还纳闷儿,说这老外怎么像个马大哈似的,隔三岔五就报警说自己丢这丢那!”说到这里,她瞪大眼睛,“安德鲁是个马大哈,这说明他性格上不成熟,你们可别小看这些毛病,性格决定命运!”

  马芸不相信:“不会吧,我看他为人处事挺谨慎的啊!”

  表嫂说:“这样吧,明天把你表哥和安德鲁一起叫出来,当面对质,一切不就真相大白了!”

  第二天见面时,安德鲁爽快地承认了以前经常报警的事儿。表嫂当着安德鲁的面,便数落起他这种丢三落四的性格,说他和马芸不合适。安德鲁一听,大呼冤枉:“你们都搞错了,虽然是我报的警,可丢东西的都是我那些同事,我只是帮个忙而已。”

  “为啥他们自己不报警?”

  安德鲁解释道:“他们说,他们自己报警的话,东西十有八九找不回来。但是我这个外国人就不一样了,我一报警,派出所准能很快找回丢失的东西。”

短篇幽默笑话故事 搞笑短故事大全精选2:局长吃食堂

  水利局新上任的张局长,到任第一天就发现职工下午上班都迟到。办公室李主任解释说:“咱局离市中心远,来回不方便,职工中午回去现做饭,下午上班前赶不回来。”

  张局长想了想,道:“咱建个食堂,职工中午都在食堂吃,不就省得来回跑了吗?”于是,在张局长的关心指导下,食堂很快建好了。

  每天中午,张局长都和职工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可是吃了几天,他发现一个问题:职工们不大愿意跟自己一起吃。本来有说有笑的,他一进来就安静了。

  张局长问李主任:“大家都躲着我,我到底哪里没做好?”

  李主任连声说:“不是您没做好,而是您和大家一起吃饭,大家不习惯,有些拘束。”

  张局长体谅地说:“还真没想到,那明天咱们早来早吃完!”

  从此,张局长就提前半个小时进食堂。不料,没几天,有流言传到了张局长耳朵里,说他不愧是当领导的,连吃个饭也优先……张局长忙把李主任叫来,说:“咱不要优先,咱拖后,等大家都吃完了咱再吃吧!”

  这之后,张局长就等职工们都吃完了再去食堂。可是吃了没几天,又有流言说,他后吃是因为吃的跟大家不一样,饭菜特殊……

  和大家一起吃不行,先吃不行,后吃也不行,这午饭到底该怎么吃?张局长问李主任,李主任想了半天,憋出一句:“局长,要不您别在单位吃了,回家吃吧……”无奈之下,张局长只能选择中午回家吃饭。

  这天,上级领导突然把张局长叫过去,很严肃地说:“有职工反映,说你们局建了食堂,你却天天中午回家吃。别人都能吃食堂,你怎么不能?不要脱离群众……

短篇幽默笑话故事 搞笑短故事大全精选3:学英语的农民

  这些天,时常想起小时候跟农民五叔学英语的一些往事碎片。

  老家在桂粤交界处,粤语是母语,因为香港的缘故,粤语中掺进了不少英语外来词,比如,把打球叫打波(ball),把果冻叫者哩(jelly),把衬衫叫恤(shirt)衫,把小甜饼叫曲奇(cookie),把公共汽车叫巴士(bus)等,不胜枚举,哪怕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这样叫,不能不让非粤语区的人感到惊奇。

  我接触英语的时间很早,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还未上学,出于好奇,就开始跟当农民的五叔学习英语了,学的第一个单词是“恶过偷伯”(October 十月),学的第一句话是“狼来扯棉帽”(Long live Chairman Mao 毛主席万岁),此后,在五叔糟糕的发音的指导下,一路忘乎所以地学下去。

  五叔发音不准,其实不能怪他,他的英语差不多都是自学的,五叔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批判英帝国主义,当时,在中国大陆民众的潜意识里,俄语和英语似乎泾渭分明地分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因此,学俄语的人趋之若鹜,学英语的人寥若晨星,偏偏呆在香港的番鬼佬(英国人)不安分,经常放飞各种携有传单的氢气球,气球在空中爆裂后,花花绿绿的传单就随风撒得到处都是。当时六井大队有令,凡拾到传单,必须上交大队革委会,藏匿传单者一律与偷听敌台者同罪。可传单收上来了,上面的鸡肠字(英文)是什么意思?番鬼佬是怎么骂我们的?为了知己知彼,大队支书就把学习翻译这些鸡肠字的任务落到了我五叔的头上。

  五叔当时是六井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民办。为了早日把民办转为公办,他就把这一艰巨任务承接了过来,可是不会发音,怎么办?五叔像老虎吃天一样无从下口,后来他突发奇想,把英语当作拼音来认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于是他就发明了汉字注音法,比如,fan(球迷)注音“烦”,angle(角度)注音“昂乐”,adequate(足够的)注音“阿德娶阿特”,anticipate(预料)注音“俺提此怕特”,等等,这样注音,倒是容易把单词记住,可发音却相去十万八千里,五叔想,反正又不跟那些传单对话,发音准不准确都无所谓。

  两年后,村里来了一个姓诎的牛鬼蛇神,老诎原是县中学的英语教师,学校改教俄语后,老诎无所事事,经常收听敌台,甚至还有一次,他在朗诵一篇英文小说时,居然胆大包天地说了句“东怕尼克松”(Don’t panic,son.别慌,儿子),遂被革命师生打倒,下放到六井大队来挑大粪。五叔的英语发音,常令老诎喷饭。老诎对五叔进行纠正,无奈五叔积习太深,收效不大。

  五叔教我学英语时曾经说过,番鬼佬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说反话,明明是李同志,偏偏要说成同志李(Comrade Li),写个信封,地名不是由大到小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读音也常常是正话反说,明明是播种(sow),却要发“收”音,明明是受苦(suffer),却要发音“舒服”,明明是厨师长(chef),却硬要把人家叫成“车夫”…….

  五叔承认粤语中有不少英语外来词,但出于爱国,他也试图从英语中找出尽可能多的汉语外来词,typhoon(台风)mango(芒果)mandarin(满大人)自不必说,就是coolie(苦力)unty(阿姨)muffled(模糊)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单词,因为发音跟汉字有些相似,五叔也坚持说是从汉语译音化来的,幸亏没有英国人为版权问题找他算帐。

  五叔翻译传单,爱用直译,有时甚至还望文生义,比如,dead 除了有“死的”之意外,还有“很”的意思。五叔有一次把 you are dead right!(你很正确!)翻译成“你死得其所!”像这样的误译,在五叔保留下来的翻译底稿中屡见不鲜,因此,常把支书看到火冒三丈,边看边大骂番鬼佬鬼话连篇。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五叔的转正问题一直没有着落。

  我大学毕业那年,六井村铜鼓堡作为太平天国的古战场被当地开发成广西著名的旅游景点,常有不少外国人从香港、澳门等地前来观光,五叔的公办教师梦彻底破灭之后,他就辞去教职,当起了导游,他那糟糕的英语发音常把老外逗得哈哈大笑,因为老外中有不少人都懂汉语。

  我每次回老家探亲,看到五叔时,都要习惯地问候一句:“How do you do?”(你好吗?)

  五叔的回答照例是中西合璧的,他说:“你do我也do!”

乡村系列小说:心是芦花情是根

  小村紧靠一条蜿蜒的小河,水边长满了芦苇,一年四季成了鱼儿的最好去处。小村的村长叫二柱,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年青人。心里总装着村民的冷暖,他的家,自然也成了村民遇到困难时的最好去处。

  村民们都说:“二柱是那片芦苇,我们就是芦苇下的那群欢快的鱼儿。”

  小村的年青人这几年都先后外出打工创业去了。芦花一样的飞离了小村,散落到远方的各大城市里。再回到村里,便都个个衣着鲜亮、面色红润,有了荣归故里的成就感。带回来大把大把的钱,争着比着盖别墅样的楼房,让小村很快高了起来。

  他们似乎有些替二柱惋惜,见了二柱总叹气。有的说:“你还当这一个月一百多块钱的破村长干啥?有官瘾怎么地?凭你的能力,要在外边的话早发财了。”有的说:“别当村长了,当我公司的总经理去,两年让你盖不上搂就把我家的那幢给你。”还有的说:“连芦花都还知道飞呢?你怎么就不知道出去闯闯。”

  二柱每次听到这些话心里都难过的隐隐作痛,常常跑到那片芦苇旁,望着那些轻盈盈的,欲飞欲留的芦花发呆。二柱感到,自己就快要成为那一片片洁白的芦花了,正准备飞向远方梦境。

  二柱在大醉一场后,决定离开小村。走之前,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心里做出要走的决定后十分不安,感到自己对不起了乡亲们的期望。他更没有去向老书记辞行,他真的害怕面对老书记那信任、期待的目光。

  天微明,小村宁静的像是还没有睡醒。二柱拿上简单的行礼悄悄的出了家门向村外走去。不知为什么,二柱的心在走的时候空荡荡的,鼻子有些酸楚。望着他带领村民刚修建的小桥,田地里他引进的优质小麦品种......他的眼被刺的生痛,眼角湿湿的,心也湿湿的。

  村里的小路不觉间走到了尽头。一条通往省城的大路映入了他眼前。一辆开往省城的汽车来了,悄然在他面前停了下来。二柱在上车的一刹那,却突然重新做出了不走了的决定。他毅然的朝司机摆摆手,示意其离开。

  汽车又开走了,站在原地的二柱感到汽车也捎走了他的多日的烦恼,他心里没有原由的一下子轻松起来。

  “回吧,今天镇里还有个会议要参加呢。”二柱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转过身正准备往回走,一抬头愣住了。他看见老书记和村民们正站在小路上望着他开心的笑呢。.

  “我没有走...... ”二柱对老书记说,脸红红的。

  “是的,你只是想在这儿站站,你的心里从来都没有真正想过要离开。”老书记不知为什么很动情,紧紧的握住他的手,又转身对村民们说:我说过他不会走的,怎么样?你们都看到了吧!”

  村民们都笑着点头,笑的很开心很开心。

  芦苇旁,二柱望着飞舞的芦花不再发呆。因为他明白了,他不是芦花,是芦苇的根。不是寻求梦,而是守护着梦。

  (文章来源于网络)

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因其特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以及鲜明的儿童性、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对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和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载体,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

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1:有骨气的麻雀

  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会战胜我。”人们把这句名言写进了名言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在我看来,在动物界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动物是麻雀。

  我曾经做过驯养麻雀的试验:将捉到的麻雀系在绳子上或放进笼子里,放上它喜欢吃的食物。可是从失去自由开始,麻雀就拒绝进食进水,瞪圆一双愤怒的眼睛,咄咄逼人。过了几小时或十几小时,甚至在更短的时间里,它就会气绝身亡。我觉得,麻雀的死属于自杀而死,但是它没有“服毒”或“上吊”,怎么会死呢?问过老人,老人说,麻雀“气大”,你捉住了它,它就气死了。

  我想这样的解释确实有些道理,麻雀讲的是骨气,要么拥有自由、拥有蓝天,要么就去死,绝不苟活。

  后来我对麻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感到麻雀身躯并不高大,模样并不美丽,但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道理很简单,麻雀这种不屈的种族精神使麻雀彻底摆脱了人类的牢笼,也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玩弄、被异化的命运,它们始终拥有自己的蓝天、自己的自由。我想这大概是麻雀种族所以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2:木鸡其实并不呆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

  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

  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

  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呆气。

  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炼,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呆气难得。

  “飞扬跋扈为谁雄”,固然是一种英雄豪情,然而真正的技斗者,是经历了多年的锤炼,最终才说:“差不多可以了。”

  动如风,不动如山,动与不动都是力量所在。

  骄气、盛气,似乎是斗鸡的基本条件,而呆气,才是可以克敌制胜的内在力量。

  “呆若木鸡”这句成语,值得重新想一想。

启迪孩子思考的哲理故事3:寻找“绝处逢生”

  二十世纪初期,维也纳有一位极负盛名的钢琴家——维特史坦,他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弹炸断了右手;当时,他原来用来弹奏钢琴的右手,血流如注,自己也被吓得哭喊大叫!

  可是,尽管维特史坦如何大吼哭叫,都无法改变他右手被炸断的事实!怎么办没右手,怎么弹钢琴钢琴家的生命就此打住吗不!不!绝不!维特史坦大声地向命运恶神发出怒吼:“我绝对不低头!即使只剩下左手,我也要继续弹钢琴,永远不停歇地弹下去!”

  后来,维特史坦到处恳求作曲家,特别为他剩下的左手谱写乐曲,而他仍然可以弹奏出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