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权爱交织的女强人武则天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700字)

权爱交织的女强人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公元620xx年-公元720xx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临朝称制的女皇,她知人善任,在位期间“君子满朝”;薄税敛赋,平定边患,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缔造了唐王朝的一代盛世。可是,这位看似刚毅冷酷的女皇终究是水做的骨肉,她的爱恨情仇更为她的传奇一生抹上了一层迷雾。

武则天 经历宫廷的无情和残酷,武则天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家有女初长成

  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原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她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生的艳若桃李,眼波流转间妩媚动人。她的父亲武士是一个木材商人,可是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低贱,于是,他便去参军,试图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番功业。因为在军中无意结识了李渊(即唐高祖),所以李渊称帝后便将他封为三品尚书,也算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了。由此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名门闺秀。只可惜,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登基了,武士的仕途走到了尽头,被排挤出了朝廷,从此再也没能回来。家道中落之后,武则天和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族人的虐待。贞观十一年(637),十四岁的武则天应诏入宫,从此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初入宫廷便失宠

  因为武则天容貌娇美,闭月羞花,而且举止投足娴静温雅,又聪慧敏捷,所以刚进宫不久就得到了太宗的垂怜,赐号“武媚”。不过,好景不长,当时的太宗身边美女如云,而且个个都是琴棋书画俱佳的才女,武则天仅是一个才人,而且年纪尚小,并不懂得如何笼络君心,所以她在太宗当政期间始终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等妃嫔。

  而且,据史籍记载,李世民晚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说法。李世民自然是英主了,可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流传得久了,也就不得不让人生疑了。而且,这种惑乱民心的谣言一日不禁,就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蠢蠢欲动,于是,李世民便下了狠招。当时有个武将叫李君羡,是河北武安的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而且,小名叫五娘子,身上背负六个“武”,就被倒霉地处死了,以警戒世人,千万不要乱想。

  李君羡一死,可谓杀鸡儆猴,谣言也该止息了。可是,李世民还是不放心,他很快想起了那个一度让他欣赏的武则天,此女颇有见识,而且博通经史,难道李家王朝会亡在这个女人手中?于是,他又起了杀心,不过,武则天也不是吃素的,她不但识破了李世民的诡计,而且上演了一幕苦肉计,以自杀来表明决心。这样一来,李世民反倒不忍心了,自己堂堂皇帝,竟然因谣言设计迫害一个女子,实在有辱威名。于是,武则天安然逃过一劫,不过,自此之后,她总算明白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少不更事的武则天从此成熟了,懂得了如何去适应宫廷斗争的丛林法则。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武则天一直没有得宠,也许是因为那件事,李世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女子,她便在寂寞的深宫中慢慢地沉潜着,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二进皇宫,铲除情敌

  李世民晚年病重,太子李治经常陪伴身边。不知是否出于偶然,李治邂逅了父亲的妃子武则天,一见倾心。当时,李世民正在卧病修养,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却暗通款曲。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驾崩,武则天和所有太宗的嫔妃一起,被发送到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这项制度虽然极不人道,但是从北朝时期便开始流行了,只要皇帝一死,所有嫔妃中只要是没有生育过的,哪怕是从未受到临幸的,也得出家为尼。于是,正值豆蔻年华的武则天便只能与青灯古佛相伴了。

  本想此生就这样耗下去了,可是人间自是有情痴,这个高宗李治便是一个。他先前趁父亲病重和武则天私通,便已经有违人伦。即位之后,他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次去感业寺上香偶遇武则天,此后,竟然屡次跑去感业寺与武则天私会。此时,适逢王皇后与高宗最宠爱的萧淑妃争宠。王皇后由于多年未育,担心萧淑妃专宠,会威胁自己的皇后之位。于是她探知高宗和武则天的私情后,派人把武则天接回宫中,侍奉高宗,图谋夺回萧淑妃的恩宠。

  武则天入宫之初,千方百计取得王皇后的信任和支持。王皇后屡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因而,武则天进宫不久,就从才人晋升为昭仪。高宗对武则天恩宠有加,渐渐就疏远了萧淑妃。但武则天并不满足,她开始觊觎皇后之位了。

  于是,她不惜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嫁祸王皇后,并且诬告王皇后和她的母亲在宫中行巫蛊之术,于是,第一个情敌被废黜了。接下来,她故技重施,又诬告萧淑妃谋行鸩毒。于是,皇后和萧淑妃都被贬为庶人,住进了太极宫一个清冷的小院子里。

  永徽六年(655)十一月,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看着肃义门前山呼千岁的文武百官,她的嘴角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第二年,王皇后的儿子,太子李忠被废黜,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封为太子。

  到此,武则天的斗争本该圆满结束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已经被关入不见天日的冷宫,再无翻身之日。自己的亲生儿子又被立为太子,今后继承大统,她便可以安然做太后了。可是,高宗的一个举动让她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还未根除。

  唐高宗是一个多情的人,他虽然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却还难以真正忘却,毕竟是曾经深爱过的。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去探视她们,看到曾经高贵无比的皇后和淑妃被囚禁在一间不见天日的密室中,只有一个小孔供通食器,便起了恻隐之心。里面的二人本来已经心如死灰,突然见到高宗来访,便泣不成声地哀求高宗带她们回宫。高宗伤感之下,便满口答应说:“朕即有处置!”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她顿时想起自己当年在感业寺的时候,不也是泣涕涟涟地恳求留在高宗身边吗?高宗素来心软,肯定会将她们救出来的,到时候,自己就后患无穷了。于是,她先下手为强,偷偷派人赶去,将王皇后、萧淑妃各杖责一百,两个细皮嫩肉的女人当即被打得血肉模糊。这还不够,她还效仿吕后,将二人的手脚剁去,扔进了酒瓮里,说:“你们不是想回宫吗?那就继续做你的醉梦去吧!”

  过了几天之后,那两人还没有死,武则天便去高宗面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逼他下旨处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可怜这两个苦命的女人,不但没有等来回宫的圣旨,反而听到了行刑的旨令。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皇后临死之前依旧不承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高傲地说:“陛下万年,昭仪(武则天被封为皇后前是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而刚烈的萧淑妃则破口大骂:“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据说,从此之后,武则天都不敢在宫中养猫,生怕淑妃前来索命。

2页,当前第1页12

古代少年立志故事经典励志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少年立志故事。

古代少年立志故事1:司马迁20岁为历史而壮游

  20岁的年纪,今天的年轻人大多还在学业的门径处徘徊,闲暇时打打电脑游戏,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漫游。

  而遥想当年,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从10岁学习古文开始,就已身负书写历史的责任。20岁时,他迈出了自己名山事业的第一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不无自豪地谈及年轻时的这次壮举:“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的这次漫游,首先是通过“上会稽”和“窥九疑”向虞舜、夏禹表示敬意。按照古籍的记载,会稽和九疑,分别是舜、禹墓葬的所在。司马迁的文化访古之举,来源于他对《尚书》和《春秋》等古史的熟习。身居史官世家,司马迁能够看到当时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典籍。据今人统计,《史记》中司马迁利用或见过的典籍,包括汉朝的皇家档案,有103种。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司马迁是实实在在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身体力行者。在52万言的《史记》中,司马迁此次壮游的印记,不时出现在他对历史感慨的笔端。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特别提到自己曾南游到长沙郡,看到屈原自沉之处,想到其悲剧人生,不禁为之落泪。也是在楚国的旧地,他见到了当年春申君所拥有的富丽宫室。他南登庐山,观览大禹曾疏导过的九江。在会稽,司马迁详细了解了越王勾践的故事。此前,他已经在载籍中知道了吴越之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搜求古史传说,以及被秦王朝焚灭了的古诸侯史记。

  齐鲁之地,学术发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司马迁说自己看到孔子故里的车服礼器,流连忘返,于是专门在那里学习饮宴和射箭的礼仪。

  至于司马迁说到的“厄困鄱、薛”,可能是他在那里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儿。司马迁在写孟尝君时提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他认为,是因为战国时孟尝君广招宾客,鱼龙混杂,使当地风气大坏。到西汉时仍是如此。

  秦汉之际群雄逐鹿,是司马迁实地考察的重点。在淮阴,当地人向他讲述了韩信年轻时的故事。当地人说起韩信少有大志,连他母亲的坟墓都建得与众不同。司马迁亲自去看,果然。

  丰沛之地,汉初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均出身于此。刘邦曾为“沛公”,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都是当地人。司马迁到丰沛广问当地遗老,又参观了这些汉室名臣的故家所在。从樊哙的孙子樊他广口里,司马迁听到了这些风云人物的许多逸事。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这次壮游有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此行经地极广,则非常确实。王国维曾经专门研究过司马迁的出游路线,有趣的是,司马迁的行踪,与秦始皇南游东巡的路径,多有重合。是司马迁有意追寻秦皇的足迹,还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交通条件下,这是一条经典线路,我们同样不得而知。20岁壮游之后,司马迁仕为郎中,奉使新开辟的巴蜀诸郡,又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侍从武帝出行,足迹几乎遍于全国。所以,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司马迁可以说是在漫游中寻找历史的现场感,为书写历史做准备。他的写作理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说,“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甚至认为,《史记》的文笔好,也和司马迁的壮游有关,“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杰交游,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也。”

古代少年立志故事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古代少年立志故事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

  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700字

  无论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记忆来看,还是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后续过程中,故事都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7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篇一: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音ào)即位,就是汉成帝。

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篇二:周亚夫的细柳营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

  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

  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

  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

  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

  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

  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

  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

  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

  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篇三:萧曹两相国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还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

  “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他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挺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音zhú),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噜苏。”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