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医秘诀:特药配伍!

1.看中药的特殊剂量

一个疗效显着的方剂,不仅选药精准,结构严谨,而且方剂中各药的用量也十分合理。 临床上,药物的大小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圣人运用实践经验,开出了许多疗效极佳的方剂。 其中,有单独较大剂量的,有较低剂量的,或有大剂量和小剂量的,或剂量之间有一定比例的。 奥秘真是无穷无尽。

今天先不说简单粗暴了,我们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中医秘诀:特药配伍!

1. 重视医学的人处方具有主要和次要效果。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疾病的主要症状。用量要大,特别是在一些处方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必须增加药物的用量。

李东元在《论脾胃》中说:“君之药为最,臣之药次之,辅之药次之。勿使臣凌驾于帝君君。且臣有礼,君臣之缘,可防邪除病。”

可见王药的霸道。

因此,在桂枝汤中加入大量焦糖(一升),并与芍药合用后,不再以桂枝舒筋为主,而以焦糖温脾为主。 “桂枝汤”本义为温补不足的消炎中汤。

内伤证是阴虚阳亢,气血逆乱上行所致。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而上,则大绝”。

复用自然有益的牛膝(30克),以活血降阳,滋补肝肾为古正安息风汤。

补阳还五汤复用生黄芪(125g),制成黄芪用量为所有活血化瘀药物总量的五倍,可专心行、行全身、补益。活力。热烈而血腥。

主治鼠疫清瘟百度汤,再用生石膏(最多250克),清胃热。

盖阳明之胃为水海谷,气血生化之源,十二经之气来自于胃,阳明为多气血之经。阳明胃清热,十二经之火自散,淫热自退。

另外,有些药物虽然不是方剂中的王药,但根据病情需要加重使用,也应引起注意。

比如祛痰剂滚檀丸,虽然以石为王,但大黄和黄芩的用量较大,是为了祛除实热,顺道开化痰火,所以使痰能从肠排出。心悸可能很可怕。

2. 药量最少者

有一种情况,在方剂中作为佐剂,针对次要证候,或“主药偏误,以督之用”,药量宜少。

尤其是抗佐剂,即大剂量热药或冷药中的抗佐剂。

例如,芍药汤主要治疗湿热痢疾,属热证。为什么要在处方中使用肉桂?

入药中加入少量肉桂调血、清热解毒,一是取辛温血,二是防止大量苦寒药的危害。胃。火忧。

一关健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足。由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药制而成(5g)。

张山磊道:“单加川种,调肝树横逆,顺势顺势,是保肝阴的至上良药。”

可见,使用少量辅料可以纠正主药的偏差,消除主药的副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方剂的疗效。

另一种低剂量的药物不仅是因为该药物是佐剂,还因为它在药物相容性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比如人参百度粉的方子里,人参的量一定要少,驱邪出去。

正如清代余家炎所说:“用人参分三五分入表药,少助元气为驱邪之师。邪气可从药中倾泻而出,而不等于滋养虚弱。”

更妙的是“金室”肾气丸,治肾阳虚诸证,不重阳药。反而在桂枝、附子中包含了很多阴药,不足阴药用量的十分之一。其目的是从阴中求阳,取“少火与愤怒”的意思,即以微火生肾气。

3.轻重兼用者

在一些处方中,不仅有唯一较重的药量,也有仅有微量药量的药方。

例如,麦冬(七升)用于滋阴燥湿,清虚清热,少量半夏(一升)用于行气降涎。半夏虽属 性味辛温,但与大量麦冬配伍时不会太干,而麦冬在半夏中则滋补而不腻,相反,互惠互利。

还有阳和汤治疗阴坏疽。必须用熟地黄(30克)和鹿茸胶(9克)来滋补精血。在精血充足的基础上,用少量麻黄(1.5克)行阳气。原理可以让寒宁的毒从外面解开。

煎服后,用白术(30g)、山药(30g)健脾祛湿。尤其用少量柴胡(1.8g)、黑芥(1.5g)、陈皮(1.5g)行气理气。以健脾利湿止带。

“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陈皮、柴胡、黑芥耳用量可谓小。古君臣臣之意。”

4.药量成正比

除了处方中药物的优先级外,药物之间也相互影响。他们必须相亲,或相生,或相生,或相杀,等等,错综复杂。有些药物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发挥更好的疗效。因此,圣人对某些药物的固定比例有严格的要求。

清热利湿的六一散因药量的比例而得名。 《内经增补方》云:“六夷,用滑石、甘草一二。”

玉屏风散治疗虚寒自汗,方中黄芪的用量必须大于防风。

正如《续名医案》记载黄芪的医言:“不耐风寒,可与玉屏风同服,止汗不绝身,遮分风谬误。和黄芪等份。本草:黄芪能防风,越厉害,用黄芪七分,破风三分就够了。”

栀子丸和栀子汤的成分完全相同,但前者是白术的用量是枳壳的两倍,主要补脾消脾。反之,枳壳的用量是枳壳的两倍,主要是祛脾。气滞水止,张鲁道:“两方各有深意,不可动摇。”

可见,剂量比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颠倒。

另一个例子是五菱粉。方中泽泻与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的比例为5:3:2。轻入健脾,主治降脾,少量桂枝温膀胱气。

有实验报道将五灵散注射到动物模型中,引起人工闭尿,观察利尿作用。结果是中经五灵散在原剂量时利尿作用强,等量用药时利尿作用减弱,反之。 ,利尿作用较低,证明原方用量最合理。

由上可见,某些处方的特殊金额或金额之间的特殊比例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前人云铁面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2.补中益气汤中的“陈皮”

中医秘诀:特药配伍!

橘皮是橘皮。陶弘景说:“陈皮好久,故名陈皮。”

名方补中益气汤含陈皮。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元根据“暖工”、“伤暖”等经编而成的滋补品。

症状是不知道食物的味道,疲倦和懒惰,无法忍受工作,运动时呼吸,身体发热和出汗,口渴和偏爱热饮,以及所有太阳下沉的迹象。

黄芪为王;人参草为臣;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均为佐剂;也使用升麻和柴胡属。其实,诸药合用,是调和健脾胃,养阳补气,后世所谓“甘温消热”。

记得1950年代初学补中益气汤时,遇到一位老人头晕目眩,食不甘,不腹胀,气少懒散,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证候不足脾阳。 ,脾肺气虚证。

处方:黄芪15g党参12g当归6g陈皮12g白术12g蜂蜜柴胡6g蜂蜜升麻6g烤甘草9g两片姜9g

每天服用一剂,服用 3 剂。

二诊:老人的食欲大增,综合实力也有所增强,但头晕眼花却没有减少。我认为气虚补气的效果已经收到了。如果再服用,头晕就会停止,效果也不会更好。继续服用三剂。

第三次来访:老爷子还是头晕目眩,就请教了方明谦大师。师曰:将陈皮改为4.5g,再服三剂。

第四访:头晕已去,老人很高兴。老师订了补中益气丸9g,一日3次,连用一周,以巩固疗效。

自此,陈皮理气健脾就为人所知,但与补气药合用。主要目的是行气清肠。陈皮应轻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陈皮再用在上,疑为破气,气虚头晕,补气破气,如何补气治气虚头晕?

补中益气汤之所以用陈皮,是因为滋补药物太堵了,容易导致饱胀。 ,使滋补药养而不滞,养而不腻,更好地发挥滋补作用。

《本草论》说陈皮“心能散,苦能解燥,温能补和,同补养,同泻药减,同升药增,同降”。药会减,即脾肺气分药,调中快膈,导滞化痰,利水破病,行五脏。”

因此,陈皮配伍的不同有不同的功效,陈皮用量的不同也影响了方剂的作用。

之后,在使用黄芪时,为达到补气的效果,为防止其郁结,我喜欢加少量陈皮,以促脾化滞、清净。

归脾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复参、远志、酸枣子、广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后观,一味用广木香解气,增强脾胃功能补气血,也是这个意思。同样,广木香的用量也应轻用。

三、处方中药物比例的重要性

中医秘诀:特药配伍!

众所周知,改变处方中的中药用量,可以改变其药效。因此,在制定临床用药处方时,应严格要求药量。

普通法总结如下:

1、剂量大者为王,控制主效

方剂中,药量大者,表示皇帝有古戒。帝药专治主治主证,强调药量,保证主治方向。

比如麻黄汤中麻桂药的配比是3:2,这是保证大汗淋漓的最佳配比,不能轻易改变。

月脉汤中麻杏石甘汤和十八麻四有深意。

温补的方法也一样,只是君药的方子不同,效果也不同。

温散的本质是散。例如,四逆汤中大量使用附子,而干姜的辛热具有补阳、破阴、救灾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成”之说。热的”;

吴茱萸汤是滋阴寒邪的主要来源,具有温肝和胃、散寒降逆的作用,并用生姜的帮助降寒平逆;

真武汤主治冷水逆,复用附子散寒暖阳,以水为王。

温补剂重于滋补,如理中汤主治中焦虚寒,寒则虚虚。因此,人参用于补气健脾。 .

温热法和温热法所用温药的用量是有区别的。

2.药物的用量是根据理论和规律确定的

从药物的性质、功能和针对性的病因来看,正治之道就是正治之道。但有时为了医学理论或治疗的需要,开设了大量的中药方剂。

例如,当归补血汤主要用于血虚气虚、血虚发热。方剂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为5:1,以黄芪为王。虽名当归补血汤,实则是用黄芪补气养血,以达到造血的效果。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升身体化水谷怒血的能力。因此,加强膳食营养是必要条件。否则,就没有造血的希望。这符合“无形之气生无形之血”的道理。 .

又如参芪丸重用熟地黄先养精血,以“少火行气”少补桂为原则,从而形成“阴求阳”的配伍规律。

也正是因为医疗需要,那些药量大的人,才算不上是王者之药。

如炙甘草汤含生地黄一斤,虽是帝王甘草的四倍,但仅作为辅助剂使用,这是由心脏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已被广泛证实现代临床报告。

另一个例子是刀池消毒心脏的炎症。不需苦寒解热清火,重用天然地黄、强水生火,亦因心的生理病理而配制。

又如止痛泄泻方主治肝脾止痛泄泻。因脾虚肝虚,方用白术。

3. 药量可灵活变化,可凭证使用

第一个处方开的药和剂量是常规的,随着卡的加减,使用时会出现新的规则。

以桂枝汤为例,方剂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之比为1:1(各三两)。粉和收获是相互制约的。是调和阴阳(阴阳)的最佳配伍。常规不能轻易改变。

若证量较重,可加葛根,以助其舒筋;

如果只加强桂枝的量,就会改变调和营胃的作用,中和表的力量,因为桂枝加桂汤主要用于治疗汗出、心阳狂损所致的奔豚证。阳的代理人。

芍药若急生,小建中汤多;

去除牡丹可治湿温,若加白术,则是灵归疏肝汤的演变。

又如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具有清热散结的作用。用量要大(原方用八两),现代常用量12~30克;柴胡疏肝散中,用量一般在10g左右;但补中益气汤补阳气量宜少,多在6g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