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

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

  巧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历史故事能够活跃教学氛围,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

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1:袁绍诈取冀州城

  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便各打各的算盘,不仅不能同心协力,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以致讨卓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

  当时,洛阳一带几乎已成废墟,袁绍觉得在这里已无戏可唱,便于次年率军退屯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观望形势发展。渤海郡属冀州,因而袁绍在名义上应算冀州牧韩馥的部下,所以韩馥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谁知好心不得好报,袁绍及其部下却暗中算计起富庶的冀州来。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说:“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怎能光*人接济为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 。

  得到袁绍赞同后,逢纪进一步具体谋划说:“可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对公孙瓒的进攻,韩馥这样的无谋之辈肯定会请您协助守冀州。您便可趁势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绍闻言大喜,即依计送信给公孙瓒。瓒得信,即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又使人将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即召集谋士荀谌、辛评二人商议对策。荀谌说:“公孙瓒率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锐不可当。今袁绍智谋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其同治州事,就不伯公孙瓒了。”韩馥以为得计,便差别驾闵纯去请袁绍。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怎能将州权委托给他?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韩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忌妒!”耿武等人见韩馥固执己见,不听忠告,只好叹息而出。

  数日后,袁绍应韩馥之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冀州。忠于韩馥的耿武、闵纯不愿冀州落入袁绍之手,便伏于城外,欲刺杀袁绍,结果被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斩杀。袁绍入据冀州后,即以韩馥为奋威将军,并以自己的亲信部下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架空韩馥,逐渐篡夺韩馥之权,终将冀州据为己有。至此,韩馥懊悔无及,只好弃下家小,只身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见袁绍不讲信义,独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与袁绍结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孙瓒哪里是袁绍的对手,屡战屡败,后来被袁绍围困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样,连公孙瓒割据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绍之手。

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2:襄樊之战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北伐,有“六出祁山”之说(可能罗贯中说的祁山,是指秦岭山脉,而不是指祁山山脉),很多人便认为孔明的北伐有六次之多。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五次,真正的“出祁山”只有两次(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到底几次,说得偶也拎不清了]

  而诸葛亮的北伐的确有六次,但此“六次”非彼“六次”(谨录如下)

  此将孔明的北伐分为三类:实质上的北伐,形式上的北伐,形而上的北伐。(形而上即“为形式而形式,比形式主义还形式主义)

  如果把襄樊之战也算作北伐的话(关羽的北伐而非孔明的北伐)。鉴于北伐之战是为了实现《隆中对》的规划,故形式上,亦遵循习惯,襄樊也划入孔明北伐的范畴。

  六次北伐:

  实质上的北伐:公元129的襄樊之战。

  形式上的北伐:史书所载的第一次(公元220xx年者),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

  形而上的北伐:第二次(公元220xx年冬)第三次(公元220xx年)第四次(公元231年)

  第一次北伐:孔明带了五万人马,布疑军于褒斜谷北出口箕谷,自己亲统大军出祁山,拟占领汉中。魏延的前锋部队抵达安定。只是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街亭一战,大败而归。[在下实是路痴,不过认为有理。不对勿拍。]

  第五次北伐: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孔明动员十万之众(20xx年后蜀国降时,全国兵员为十二万,可见此次北伐是倾巢出动),出褒斜谷,与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岸,达半年之久,可惜每个人都有个硬伤,最终马革裹尸而还。

  这两次北伐,从人数,行动规模来看,是像模像样的两次战役。第一次街亭之战,第五次耗时日长。于此从军事行动本身看,都没有达到战役的意图和结果。故为形式上的北伐。[吾以为自古战役未达想要结果的数不胜数,将此理由解于形式上的北伐实为勉强,况若是,襄樊之战亦未达到意图和结果]

  第二次:出散关,围陈仓,几万人打几千人,攻而不克,粮尽而退。撤军途中,斩杀王双。

  第三次:打下武都,阴平,撤军。很多历史学者对孔明班师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看一件事,其意自明。此役之后,孔明恢复了被免去的丞相职务。[非吾僭越,吾以为此处实为偏己之见,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由于第一次的失利,孔明自要求自降三级,虽降职却仍以丞相身份理身,何必如此以一战来恢复职位。]

  第四次:司马坚守不战。张郃进攻王平的南营,打了一仗,粮尽而退。退军途中,射杀张郃。此三次既为形而上的北伐。

  襄樊之战的战役目标是占有襄阳,樊城,其战略意义,是为《隆中对》第二阶段任务——北伐中原,奠定基础。在《隆中对》中其战略规划,是占有,治理好荆州和益州全境,等待时机,两路北伐中原。

  从赤壁之战至今,整整十一年,南郡的大部分,仍然在曹操手中。如今,在占领汉中的北大好形势下,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然触手可及。只有趁热打铁,拿下襄樊,才算基本达到第一阶段的目标。从战略意义的高度看,关羽的此次向北进军,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刘备发动襄樊之战,除了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奠定基础外,也是拼了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北定中原,复兴汉室。从刘备的角度看,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襄樊的战役开始的如火如荼,胜利的出乎意料,失败的措手不及。不只是刘备和他的阵营,抑或是曹操和孙权以及他们各自的阵营也都没有料到形势巨变得如此之快,不过冥冥中就注定会如此之快。对于刘备是否参与,愚见以为没有,吾若妄言,诸君且妄听。彝陵之役,倒觉得才有此情,刘备已至暮年,心中必有亲兴汉室,自定天下之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国演义书中的故事3: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

  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

  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饺子的来历 传统文化故事

  都说“好吃不过饺子”,你知道饺子的由来吗?

  饺子的由来: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20xx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