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注音版)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这本是民国时期一位居士汇集五种大藏经原译本的无量寿经编出来的一部新的经典,争议较大,建议您读诵原译本的。

宋、元而降,古册散佚。十二译中,仅存五本。文词互有详略,义谛不无异同。初心学人,遍读为艰。仅持一译,莫窥奥旨。是以尘封《大藏》,持诵者稀。虽曹魏康僧铠师所译,号为详赡,而汉、吴、唐、宋四本中义旨亦有康本所无者。

如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厥为“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两愿,而汉、吴本有之,曹魏本所无。彭二林云:“此经阐扬者少,实由无完本故。”非虚语也。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美尽善,诚如黄超子居士所云,可见会集此经非易事也。

梅光羲《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不但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而且详陈苦乐,照真达俗。是以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小本始译于姚秦,《观经》初显于刘宋,二经未达乎东土,莲社已建于庐山。唐、宋以前,净宗之盛,莫不以此经为宗尚也。

全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
简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无量寿经夏会本、会集本、夏会本。
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1]
净土宗为佛教三大宗门之一。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此经以实相为经正体,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以往生极乐世界净土,证得三不退转为归宿。

这本是民国时期一位居士汇集五种大藏经原译本的无量寿经编出来的一部新的经典,争议较大,建议您读诵原译本的,这本还是先不要看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注音版

前者是后者的会集本,由民国时期佛学大德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他将后者的五种古代版本的内容会集,内容基本上都来自于后者,但也有不相同之处。佛教界人士指出该会集本诸多不妥当之处。
1、前者的题目是后者五种原译本题目的整合,但佛教界人士有人觉得不妥。流传至今的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分别是:曹魏时期康僧铠主持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这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推荐的版本)、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唐菩提流支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来自无量寿经_百度百科)。很显然,“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经题是这五种译本题目的综合,但是东林寺大安法师认为:无量寿就是就是清净平等的意思,会集本题目同时堆积二者乃”床上加床,头上安头“;而且,经题一旦修改,改了之后“久迷其源”,后人就不知道他在说那部经了,因此汇集是一种很有风险的事。(请看《大安法师答疑如何对待无量寿经汇集本? 》)
2、前者删减了五种原译本中重要的文字,佛教界人士普遍觉得不妥。比如:五种原译本都有过去无量无数无央数劫以前,有古佛出现,第一尊佛是定光佛,这些古佛的出现,一则表明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善根能够感的这些古佛一一示现八相成道,另一方面,这些古佛,悲心不舍众生,首尾两尊佛,一个是定光佛,又叫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亲教师,那么,另一端是是世自在王如来,是法藏菩萨,即阿弥陀佛的亲教师,这两者遥相呼应,说明法藏菩萨是在娑婆世界出家的,是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甚深的法缘的。但是夏莲居的会集本竟然一下子把这些古佛的名称都不要了。
3、会集本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改变了顺序,将两到三个愿望揉捏在一起,不太合理。对菩萨发的愿,汇集以后的成了针对凡夫众生发的愿。比如:魏译本愿文是:“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43愿)而夏会本则为:“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26愿)夏会本的文句一改,便将针对十方菩萨所发的愿转变成针对十方众生所发之愿,有悖阿弥陀佛本愿之意。
4、有的会集之处缺乏依据,在五种原译本中都找不到相应文字,属于“凭空增加”。比如:夏会本的“应念受供愿”(第38愿)在五种原译本中,找不到相关的经文。
5、会集本有的文字取舍缺乏基本常识,删改一字后,意思大不一样。比如:《无量寿经》后汉支娄迦谶及吴支谦两种译本中,皆有这麽一段:“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阿弥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可到了夏氏会集本里,这句话则成了”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夏氏将“王太子”改为“王子”,王太子是要继承王位的,王子不一定,这就表明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这能叫“慎之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吗?第二、会集本将原译本中“阿闍世”简称“阿闍”不可以,没有这么简称的,那他原名究竟是“阿闍世”还是“阿闍梨”呢?第三、原译本中的“五百长者子”被简化为“五百长者”,长者的儿子能是长者本人吗?(请看思豁法师: 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
6、会集本任意删改与会的僧人名字、裁剪原经重要文字,造成误会。原五种译本中经首都有三兄弟:“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和禅宗第一代祖师“尊者摩诃迦叶”共有四名尊者,但在夏氏会集本(法会圣众第一)中被篡改为不明身份的“尊者迦叶”一尊名。又如:后汉支娄迦谶和吴支谦的译本上都是:“不信道德,不信有贤明先圣,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间有佛……”。曹魏康僧铠译本上简洁为“不信先圣诸种佛经法……”。可见,在译本中,佛、法、僧三宝住持俱全,可是,夏氏会集本(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其五段)中将三位一体的佛、法、僧砍断为:“不信诸佛经法……”,僧宝不住持了?
7、宋代法贤法师所译译本中阿弥陀佛有些大愿对度化末法众生极为重要的内容,但被夏氏会集本删除,造成遗憾。如:宋译本法藏比丘发愿(第14愿)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阿弥陀佛也并不是只希望大家都去他那里,而是随众生之意,这才是彻底悲心的体现。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愿,在夏莲居会集本中,是被删去不存的。被删去的还有两愿,都是宋译本独有而为他本所无的,分别见宋译本第20愿、21愿。
其实,该会集本不合理地省略、删减、增加五种原译本的地方很多很多,不甚枚举。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举出。
可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五种原译本,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莲池大师、印光大师所斥责的“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去取旧文。亦有未尽"(见《 莲池大师:对王龙舒会集本的态度》)、“胆大心粗”(《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的毛病。梅光羲替夏会集本作序云︰“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显然是溢美之词了。(以上参考观点主要见《无量寿经会集本》异议集要点评》)。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

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本的言论,收录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编”和“三编”之中,共有三处。
其一:《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1)
其二:《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书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2)
其三:《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於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廿九年八月廿日)”(3)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观汝之疑议,看得译经绝无其难,只要识得外国文,就好做译人。译人若教他译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一样。你要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认做为外国人译话,正如读书人识字,圣人深奥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义。此种妄话,切勿再说。再说虽令无知识者误佩服,难免有正见者深痛惜。光一向不以为悦人耳目而误人。若不以光言为非,则守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须问你是何人,我是谁。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在宋代法贤法师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法藏比丘发愿〈第十四愿〉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么重要的一愿,在号称《无量寿经》“最善本”的夏莲居会集本中,是被删去不存的!被删的还有两愿,分别见宋译本第二十愿、第二十一愿!
佛教是普利上中下根的,若只让上根明白,而全然不顾中下根,那么与外道邪戒无异,上士多闻利根能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下士正如印光大师所言:“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理虽有益,事实大错”背离佛教中道精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