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会真记(会真记和莺莺传)

会真记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
《会真记》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 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把宝玉、黛玉看的《西厢记》,称为《会真记》,亦有所本,这可能是当时的通称。
《会真记》说的与《西厢记》差不多,就是红娘用自己的智谋撮合张生和崔莺莺美满姻缘的事情。不过在《会真记》中更注重描写塑造的是崔莺莺的执着于真爱,九死不悔的人物形象。因此,红楼梦中,黛玉读了《会真记》,从中受到感染、影响,便对宝黛爱情又多了一份期待与信念,这也可以说是害了黛玉的一个方面。

【唐】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也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莺莺传》只有数千字,却把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委婉动人,是唐代不可多得的传奇小说。它写出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从此以后,崔张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到了宋代,不少文人都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

《莺莺传》流传到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再创作,把《莺莺传》改写成一种说唱文字,名叫《弦索西厢》和《西厢记诸宫调》。后人把此称为“董西厢”。“董西厢”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在故事中平添了老夫人许婚,又食言悔约,把故事演变成一个青年男女为争取恋爱自由和爱情婚姻与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把张生写成一个多情才子,莺莺写成了一个富有反抗性的人物,以莺莺偕张生私奔而结束,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到了元代,我国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爱情故事创作成杂剧,从此,就有了《西厢记》,它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人们也称其为“王西厢”,以便与“董西厢”相区分。

内容简介: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

会真记和西厢记的区别

唐元稹的《会真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同点:

1、男主角形象不同,《会真记》的主角是元稹,在书中元稹是一个对痴情的莺莺始乱终弃的负面形象。而《西厢记》中张生却是一个信守诺言,洁身自好的正面形象。

2、结局不同。《会真记》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莺莺被遗弃,是个悲剧的结局。《西厢记》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3、主旨不同。《会真记》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西厢记》反映了封建时代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会真记和莺莺传

元稹:

(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会真记》:

又名《莺莺传》,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之一。

《会真记》中人物张生是否作者元稹,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宋人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认为是元稹托名张生所做开始,现在多数倾向认为此故事就是元稹自叙。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林语堂说:"《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经宋人指出,张君瑞即元微之,元微之即张君瑞,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孙望说:"《莺莺传》中的张生为元稹之假托,这已成为定论。"

《会真记》,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在多种改编文本中,以王实甫《西厢记》影响最大。公认为元杂剧的高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王骥德《曲律。杂论下》中说"夫曰神品,必法与词两擅其极,惟实甫《西厢》可当之耳。"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等等,评价极高。

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故事继承了董版《西厢》的大部分情节,主要有两个特点:大大增强了红娘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把崔张二人的分手改写成终成眷属。--对于后者,历来褒贬不一。贬低的态度多以近现代观念为参考,认为削弱了应有的悲剧色彩。如何满子在《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中指出:"至于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可说愈改愈坏,悲剧化为团圆,应受谴责的男主角被粉饰得一点薄幸的卑劣品质也看不出,成了一个仅仅存有躯壳的才子佳人故事,较之唐人小说,趣味低下得不可以道里计。"

明末金圣叹批注西厢,对崔张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读,成绩斐然。但也有人认为金是以自己的观念肢解故事。这一争论代表了对中国式的文学批评的评价态度。

事实上,近现代对《西厢记》故事的批评,虽然结论不同,但解读方法近似,很多是以《会真记》作对比,以现代道德观念为对照进行的。"爱情"、"人性"、"阶级"、"封建"、"现实"等为批评中常见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