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民间巫觋作为以巫术为职业的群体,其巫术的效验往往决定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巫术神秘性和神圣感的渲染则是提升巫觋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为了达到神秘莫测的体验,巫觋在进行巫术活动时往往要借助于各类咒语、舞步、仪式、道具等来使的巫术更加庄严、神圣。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汉末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与疾疫频发的环境成为了巫术的重大机遇,巫觋能否被人们所信服,往往决定于其巫术的效验。

不仅巫觋利用巫术活动发展信众,早期道教也是运用巫术聚揽信徒。在运用巫术招揽信徒的过程中,巫觋群体发现传统巫术的内容过于繁琐,咒语与舞步也使得民众往往难以接触,传播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早期道教对巫术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简化加工,使得巫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范,传播与扩展巫术活动变得更为迅速,招揽信众的活动进行的也更为顺利。

简化的巫术使得巫觋群体也不得不有所行动,为争夺信众不得不将巫术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这种对于巫术简化内容与规范仪式的作法,使得巫觋在民间的影响更为深入,其职能的分化也变得更为彻底。处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不断规范化的巫术活动为巫觋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巫术的仪式内容众多,规范化转变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巫术的咒语与舞步,下文将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咒语的规范化

汉末三国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发现有大量的镇墓器、买地券一类的物品出现,其内容上多是镇墓文一类的巫术巫文或咒语,这类镇墓文所反映的正是巫觋在丧葬活动中所编写创作的咒语类型。

从东汉末年开始,巫术咒语逐步趋于定型。早期道教对于巫术咒语的规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道教创立之初,民间巫觋便已经开始尝试咒语的规范化。如“急急如律令”等公文语言开始由巫觋引入咒语当中。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早期道教在吸收民间巫术的同时,又对民间巫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使的巫术的咒语更加规范严整。巫术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民众对于巫术活动的接受程度相应提升。

东汉至三国时期,民间巫术的咒语形式主要包括了示威语、惩戒语和催促语三类内容。而之前时期的咒语则多是只包括了前两项中的一项内容。进入这一时期,咒语中常常是把前两项内容同时呈现出来,第三项催促语的内容则是东汉之后尤其是三国时期才开始在巫术咒语中作为惯用结束语使用。

示威语最常见的形式是向施术对象宣布神灵已经降临或巫觋具有神灵所赋予的超自然法力,其形式在汉代已非常流行,这些咒语的实质内容就是借用天帝一类的神来威吓毒虫、鬼怪。

至汉末三国时期,巫术咒语中的示威语也多以招神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威力。在形式上这些内容多是示威语的组成部分。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巫觋招神之后便是为了要向鬼神展示威力,在马王堆帛书《杂疗方》、《五十二病方》中记录了巫觋咒语中对毒虫猛兽的咒骂以及对毒虫猛兽父母的咒骂。

此类示威咒语的内容至东汉三国时期非常常见,咒语中通过揭示鬼怪的姓名和亲属的情况,告诉鬼神使其明白其隐情已经全都为巫觋所掌握,若不按照其意志行事,便会遭到如何的处置。

示威语的内容多包含有驱除邪妄、命令鬼怪离开的警示作用,借以为后续的咒语做铺垫。在示威语中,巫觋会时常提及各类神灵,比如“天帝”、“四灵”、“日”、“月”等。

巫觋为了交通、应对各类鬼神,往往要通过示威语来显示神灵的威力,目的就是威吓鬼神,令其感到无处躲藏,必须与巫觋面对面,若是鬼神屈服,则正好可以借此发挥咒语的威慑力。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紧接示威语之后的便是惩戒语,惩戒语在咒语之中是惩罚鬼怪、借助神力达成己方要求的具体内容。

这一类咒语在汉代同样已非常常见,《五十二病方》中便提到了“抉取若刀,而割若苇,而刖若肉”、“不亡,泻刀为装”、“涂若以豕矢”“编若十指,投若水”等制裁恶鬼的言辞。

《后汉书·礼仪志》中曾记录了一段东汉时期驱疫医疗咒语的内容,在其后半段中写到:“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女不急去,后者为粮”。

“后者为粮”便是非常典型的惩戒语内容。汉末三国时期的咒语中,惩戒语在形式与内容上几乎成为了巫觋咒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涉及的内容大多包含了拘、折、破、杀、伐、斩、灭、除、食等惩戒性字样。

惩戒语表现了如果鬼怪违背了施术者的意愿,就将会获得怎样的下场,鬼神应当如何按照巫觋的意愿来行事。

在对鬼神进行威吓的同时进而表达自身的诉求,借助于超自然力的作用,达到役使鬼神为自身服务的目的是这一类咒语的重要特点。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与之前惩戒语与示威语经常出现的状况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魂瓶、镇墓文中惩戒语与示威语往往混在一起,以至于往往难以将两者清晰地分辨开来。

在这一时期最能够反映咒语模式改变状况的是作为结束语的催促语,也就是类似“急急如律令”一类的语句形式与内容。

东汉之后“如律令”成为了大多数咒语的后缀部分,实际上,催促语成为了一整套咒语的固定结束语。

“急急如律令”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其内容多是要求鬼神赶快按照巫觋的指令办事,不得拖延、违背,借以保证咒语的完整性与效果。

“如律令”、“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官方文告中的常用结束语。如《史记·三王世家》载:

(元狩)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政府在下达了具体的命令以后,在句末加上“如律令”语句形式,就是力求下级务必遵照执行。

东汉安帝初平二年,朝廷向上郡发布的命令中就有“发夫讨叛羌,急急如律令”的语句。

东汉时期“急急如律令”不仅是官府文告中要求下级听从命令的指使,而且是律令的形式中最为威严的一类。

一旦上级对下级公文中加上“如律令”的语句,那么意思就是要求下级坚决执行不得怠慢。

这样的语言形式,被巫觋所利用,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巫术咒语句式。巫觋通过交通鬼神来显示权威,以超自然力向鬼神发号施令就成为一种保证权威性的手段。

为了提高咒语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将公文中的“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等句式加入到了咒语之中对于巫觋来说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在出土的东汉三国时期墓葬中,其镇墓文、买地券的内容大多是巫觋所采用的咒语或咒文,其内容往往是巫觋要借助各类超自然力的口吻,传告地下的鬼神,安抚逝者的亡魂。

在向地下的鬼神交代墓主来历如何时,巫觋还会为逝者购买阴间的地产,威慑鬼怪勿加侵害,以求墓主的安宁。并且在咒语中敬告墓主,人鬼疏途,不要危害人间,一定要保佑子孙后代。

买地卷与魂瓶镇墓文实质上皆是巫觋在丧葬活动中所运用的咒语,这些咒语的最后均以“如律令”、“急急如律令”等催促语来作为结束语。

这类咒语的形式与内容特点成为了这一时期咒语的一个显著特征。

巫觋诵咒驱邪,根据其咒语的各类用途的不同,而在咒语中添加不同的内容。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不管具体的用途如何,咒语所施加的对象大多是鬼神、怪兽、仇家一类的人或事物,所要达成的也多是很多利己的目的。

巫觋所使用的咒语在汉末三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示威语、惩戒语、催促语三大类内容得以进一步整合。

二、舞步的规范化

巫觋在巫术活动中,不仅诵念咒语,同时还要和着音乐起舞。巫觋在古时便大多是舞者,《说文解字》云:“巫,以舞降神者也。”巫觋以舞降神,以舞施术,离开了巫术舞步,巫觋的职能往往便无法发挥作用。

古时的巫术舞步往往迷乱而不清晰,进入汉代之后,巫觋的舞蹈步法经过不断演进,渐渐趋于了规范。

至汉末三国时期,巫觋的舞步已经在过去“禹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规范后的“禹步”步法渐渐在这一时期成型。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汉代的马王堆墓葬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曾多次提到巫医治病过程中需要走三个“禹步”。如一则治“阴穨”的医方中讲述:

令穨者北首卧北乡庑中,禹步三,步呼曰:‘吁,狐麃。’三,若智某病狐。

巫医令患者头朝北卧倒在房中,而其自身则以禹步走三次,边走边呼喊“吁,狐麃”。

巫觋在医治疾病时,表现出了好似狐怪作祟的样子,先令病者摆好姿势,然后巫觋按照一定的步法起舞,只要驱逐狐怪,治愈疾病的目的在其看来就能达成。

如同这一类运用禹步的事例,在《五十二病方》中还有许多,巫觋将“禹步三”做为了治疗牝痔、毒疮、赘疣等各类疾病和驱除鬾、魑等鬼怪的通用巫术舞步。

为了探寻巫术舞步在汉末趋于规范的成因,我们还需了解禹步的由来。有传说认为,禹步的起源是来自于夏禹,不过在今人看来这大多只是一种假托之辞。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对于禹步源于跛步的观点,古人则颇多认同,西汉时扬雄将大禹视为禹步的来源,谓之“巫步多禹”。

据《鹖冠子·环流》载:积往生跂,工以为师,积毒成药,工以为医。北宋陆佃对于这类看法也认为:巫步多跛,故积往成跂,工以为师。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势,最终演变为了一种独特的巫术舞步。

而之所以在施行巫术的时候,故意表现出跛者的姿势,则是与早期巫觋的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早期巫觋相信跛步正是正宗的巫术舞步,只有以跛者的姿态起舞才能使灵神满意。

这种仪式性的认识,多是时人认为“大禹”即为跛者,而大禹又是传说中重要的“众巫之长”与部落首领,所以巫觋也就相信跛步是来源于夏禹。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就对这样观念的反映。大禹治水之时落下了脚疾,本来他的跛步只是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但是他在施展巫术时一直是跛者的姿态,也就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的印象。

后世巫觋崇敬大禹威名,效仿大禹的行为,进而为了提高自身的巫术神圣性与权威性,纷纷改换了走路姿势与巫术舞步。

渐渐被神化的跛步成为了神圣的禹步步法,巫觋在经历漫长的总结模仿之后,进而使得禹步有了规范化趋向。

在汉末三国时期,规范严整的禹步已经去除了部分夸张迷乱的成分,正式变成了各类巫术仪式的一种基础套路。

禹步之所以能够变得规范严整,与道教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分道教教徒希望借助于禹步来作为敬神的途径进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借助神圣的仪式以达到使人信服其教义并扩大影响招揽信众的目的;另一部分道教方士则将禹步作为求仙修炼的重要方法,尝试运用禹步找寻交通鬼神的途径。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民间的巫觋采用禹步多是视其为增强巫术仪式性与权威性的方法,作为降神、视神必要的途径,葛洪则评价说“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禹步在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各类群体对其需求的增加,渐渐有了规范化的需求。

无论是在巫觋傩仪、治病、祭祀还是祝诅等,都需要一种规范的模式来使巫术的神圣性得到保证。所以在这一时期,禹步在步法和主要的仪式方面都经历了不断规范总结的过程。

对于禹步的具体内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和《抱朴子内篇·登涉》中分别就汉末三国时期的禹步进行了部分总结。其中说到了两类典型的步法。

一类步法为以左脚为先:先迈出左脚,再伸出右脚迈于左脚的前方,然后将两只脚并拢,完成第一步;继而迈出右脚,再使左脚迈过右脚,然后将右脚与左脚并拢,完成第二步;第三步的步法与第一步相同。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因为在第一大步之中包含了三个小步,也就是“三跬”,所以三大步一气走完,正好会留有九个足印。

第二类禹步与第一种有些类似,但是以右脚为先:“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第二种步法与第一种步法的不同在于:以哪只脚为先,第一种是先出左脚,第二种是先出右脚;第二种步法的第一大步与第三个大步之间只有两个小步,加起来只有七个足印,于是也就叫作“七迹”。

作为典型的一个完整的禹步,巫觋在施术时必须走完三个大步,或者说禹步的环节要由三个大步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

以“禹步”为主的巫术舞步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巫觋与道教教众在施行巫术的过程中,往往多有遵循舞步规范化的诉求。

学大禹坡脚的姿态,喊“急急如律令”的咒语,浅析东汉巫觋的规范

面对现实的需求,巫觋阶层变得更加职业化,其职能的分化更为清晰,为了保证巫术活动的仪式感与权威性,其巫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了更多规范化发展的趋势。

结论

汉末三国时期,战争与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战火燃及全国,社会环境更是动荡不安,儒家所一直倡导的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观念受到人们的质疑,儒学的至尊地位受到挑战,方术鬼神之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巫觋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东汉三国时期的大动乱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汉末三国时期,巫觋群体逐渐成为了纯民间的阶层,巫觋的巫术由于受到早期道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开始呈现出规范化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