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文章目录

【姓氏起源】
金姓的来源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支:一支源出少昊金天氏,另一支源出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
少昊氏是上古五帝之一。相传少昊是黄帝和西陵螺祖所生的儿子。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玄嚣即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在少昊后代中,有一支以金为姓,后人奉少昊为金姓始祖。
另一支金姓源出于匈奴,得姓则晚得多。这一支金姓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在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的儿子日磾,在汉朝为官,先是当马监,因其形貌奇伟,被汉武帝升为待中,在武帝左右数十年而无过错,深为汉武帝喜爱,后又升为车骑将军。汉武帝晚年,莽罗何谋反,企图刺杀汉武帝,被日磾发觉并将其生擒,因功封为侯。汉武帝临死时,任命他为顾命大臣,因为他曾为汉武帝铸铜人像(又称金人)祭天,所以武帝赐他姓金,称金日磾,成为金姓的另一始祖。
【全国的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发源地主要有山东和陕西及浙江、江苏间地。南北朝时,甘肃等地有金姓足迹。唐时金姓主要发展于今四川及山西两地,宋元之际,北方金姓有躲避兵祸而南迁者,明清开始,广东、浙江金姓陆续有人居住到台湾及海外地区。今日金姓分布以河南、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和上海等地居多。
【姓氏名人】
金刚智:南印度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10岁出家,精通显、密教典,专修密法,因应南天竺国王之请,到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8部11卷。
金銮: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省)人,明代著名的散曲家。通音律,工乐府,长于讽喻。著有《广陵夜泊》、《金白屿集》、《萧爽斋乐府》等。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原籍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著名书画家兼诗人。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玉蝶清标图》、《腊梅初绽图》、《琼姿俟赏图》等。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以流入国外。
金德辉:字子石,江苏省苏州人,清代著名昆曲演员。其擅演《牡丹亭·寻梦》等剧。
【姓氏文化】
五帝之少昊金天氏
传说,少昊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少昊除了有“金天氏”之号外,还有“青阳氏”之号,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而崩。少昊之所以被称为“穷桑氏”,是因为他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
少昊在位期间,先后设立了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是用不同的鸟作各少昊部落的图腾),而少昊的图腾可能是燕子(羸),少昊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百鸟之王”。
【名人事迹】
幽默大师金圣叹
金圣叹是清代文坛巨子,此人性格滑稽,善于诙谐,当时人们称他为“幽默大师”。据说,他年轻时在乡邻们的促使下前往参加乡试,考题为“西子来矣”(西子即西施),题意要求以越国的西施出使吴国的史实,给予评说。
金圣叹并没有认真对待这次考试,他面对试题,答到:“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西门的人来了)。”主考官见他把功名当作儿戏,即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就这样,金圣叹以此次考试中名落孙山。
金圣叹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见解独到,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金圣叹还喜欢写诗,代表作有《沉吟楼诗选》。
金圣叹对当时清朝大兴文字狱非常不满,他曾带领学生去抗议。清朝廷遂以蛊惑倡乱,判其死罪。金圣叹被处决时,正是冰消雪化之际。于是他触景生情,作了一首自悼诗,并大声吟诵道:“天生悼我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一时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珠流。”吟罢,金圣叹人头落地。那头颅滚出数丈,这时从他的耳内掉出两个纸团,监斩官将纸团打开一看,两个纸团上分别写的是“好”与“痛”二字。
金圣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临死时还幽默了一把。可惜的是,就这样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却过早地陨落了。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姓氏起源】
魏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裔孙毕万的后代,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周文王有庶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西北),子孙以毕为姓。后来,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毕公高的孙子毕万,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公元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霍、耿、魏三国。事后,献公便把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给了他。此后,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到了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魏国灭亡后,魏国公族大多以国名为姓氏,姓魏。此外,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南宋学者魏了翁本姓高,他们和后代也都改姓魏。
【全国的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秦汉时期,魏姓有部分迁至陕西、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唐时,魏姓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广东等地安家;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至今,魏姓除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外,已远播于台湾及海外地区。
【姓氏名人】
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后世称为信陵君,有食客3000人,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征:即魏郑公,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全唐诗》等。
魏源:字文渊,江西建昌(今永修县)三溪桥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倡导变革。除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等巨著外,还著有《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
【姓氏文化】
钜鹿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钜鹿魏氏为战国时信陵君之后。信陵君的孙子魏无知,在西汉时受封高梁侯。魏无知的孙子魏彦,任张掖太守。魏彦的儿子魏歆,任钜鹿太守,开始定居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
魏歆裔孙魏宣,汉代封为北海公。魏宣有两个孙子,一个叫魏俦,另一个叫魏植。魏俦被普奉为钜鹿魏氏的东祖,其后有魏元同,武则天时为相。魏植被尊奉为钜鹿魏氏的西祖,其后裔有北齐尚书仆射魏收。后来,钜鹿魏氏又向外迁徙,繁衍出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与东郡(今河南膛阳县西南)两大望族。
【名人事迹】
结草衔环
春秋时期,晋国魏武子有个宠妾叫祖姬。后来魏武子得了重病,临死前要家人让祖姬殉葬。魏武子死后,他的儿子魏颗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所以没有听从,他坚持让祖姬改嫁了。
后来,秦桓公讨伐晋国,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正当魏颗感到力不能支的时候,秦军却意外纷纷倒下。魏颗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人事先把地上的竿打成很多结,秦军兵马都是被绊倒的。当夜,魏颗梦见一位自发老人对他说:“我是你先父宠妾祖姬的父亲,我感谢你没有逼我的女儿自杀陪葬,我在战场上结草帮助你,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这就是“结草”的故事。
“衔环”典故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据传,杨震父亲杨宝是个生性仁爱的孩子。有一天,他在华阴山捕到—只受伤的黄雀,他为黄雀医好伤后就把黄雀放飞了。一天黄雀飞回来,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我口衔4个白环送给你,将来你的子孙都会像白环一样人品正直纯洁,官居高位。”后来杨宝的子孙果然都飞黄腾达了,且各个为官清正。
后来,人们因为这两个传说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就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姓氏起源】
陶姓出自尧的后裔,与职业技艺有很大的关系。据《辞源》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居住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后尧的子孙以地名为姓。
另一支是以官名为姓,源于虞姓。据《风俗通义》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君位禅让给禹后,他的儿子商均被禹封到了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商均的世孙虞阏当了管理制陶业的陶正(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后来,他的子孙以他的官名命姓为陶氏。
【全国的分布】
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陶姓大举南迁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山东、四川等地;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移居到台湾及海外地区。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
【姓氏名人】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南朝著名的齐、梁两朝道教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著有《真灵位业图》、《补阙肘后百一方》、《陶氏效验方》、等。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诗歌《归园田居》、《读山海经》、《咏荆苛》,散文有著名的《桃花源记》,辞赋有《归去来辞》等。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县小淹乡人,清朝著名两江总督。陶澍为官期间,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著有《奏议》、《印心石屋诗抄》、《陶文毅公全集》等传世。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姓氏文化】
陶氏五柳堂陶氏柳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演军巷,前后一共有七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现在主要保护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一进为楠木厅,二进为斜厅,三进为阁楼厅,都是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厅是明代建筑,梁架、立柱都是由楠木做成的。梁架用才更为巨大,立柱呈棱柱状,顶部有卷刹,做抬梁,次间山面无脊柱。
斜厅建于清代前期,整个屋身斜形而立,与楠木厅不处于同 中轴线上。阁楼厅与斜厅依回廊相连,东西间附建阁楼,显得很独特。藏书楼也叫游经楼,共两层,取自陶潜诗“游好在六经”之意。
五柳堂的宅主陶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后人,故题“五柳堂”堂名以示对先人的尊崇之情。陶氏祖居江西浔阳,后迁居到了江苏镇江。陶氏凭借着自己“络丝”的手工技艺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
五柳堂建筑群经明、清、民国3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民居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名人事迹】
嗜酒如命的陶渊明
诗人陶渊明能够做到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他把酒与诗连为一体。他的诗篇,大多都与饮酒有关。
陶渊明是真的爱喝酒,曾作了一首诗叫《止酒》,其中有“平生不止酒,止酒情不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信止利己”。这饮酒宣言虽不似刘伶那般狂放,却也一样坚决。
最初陶渊明仕途不顺,只作过几天的彭泽令,就写了一篇《归去来辞》。他在当官期间也不忘酒。他刚上任后,就下令把衙门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糯米,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放弃了官位就没了俸禄,有时连喝酒的嗜好都无法满足。然而当他回到清贫的家中,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他虽穷,却是穷并快乐着,作完农活,和乡亲喝喝酒,聊聊天,或者天连下雨,闲来无事,一个人在草屋里喝上几两,想想古今事,作作怡情文,是何等逍遥!
虽说陶渊明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人,但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讲,他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姓氏起源】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他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少时名叫石年。据说其母因梦神龙人怀而生他于烈山的石室之中,生下后身似龙形,以火德王,所以即位后称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出生的地方有条河叫姜河(即岐承,在今陕西岐山县西),他就以河名为姓,成为姜姓的始祖。商周时的申吕等国都是姜姓的封国,吕尚也就是姜子牙,是炎帝的后裔,伯夷之后,因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所以炎帝并非姜氏一姓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汉时,姜姓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唐宋时期,姜姓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明清时期,姜姓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
【姓氏名人】
姜子牙:商东海上(今临泉县姜寨)人,后封于吕。子孙从其封为氏,故又名吕尚。年届七十时与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著有《六韬》一书。
姜维:字伯约,三国蜀汉天水冀县人。本为魏将,后归附蜀,为诸葛亮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领其军。在魏攻蜀,被迫投降,后欲谋复国时被乱军所杀。
姜夔:字尧章,饶州鄱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词人、诗人。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等。
姜彭:江苏省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他所画的翎毛当时盛称第一。
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著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姓氏文化】

孟姜女本姓姜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然而这里还有一说,那就是孟姜女不姓孟。
孟姜女本姓姜,不姓孟,孟是用来表示排行的。古代待嫁女子按“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正妻生的长子(女)冠以伯,偏房生的长子(女)冠以孟,长子(女)以下都是依次冠以仲、叔、季。
古代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国家或氏的名称的,如“齐姜”;有冠以配偶(别国国君)的国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别国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帝王等死后的称号)的,如“武姜”。战国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孟姜女就是姓姜的偏房生的大女儿。
【名人事迹】
姜太公钓鱼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他原来是个靠在商朝国都朝歌以宰牛为生的人,生活很穷困,一直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后来他听说周文王很重视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的河畔,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
姜子牙钓鱼有个特点,就是钓鱼从来不用鱼饵,正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飞熊入帐,郊外打猎,必得贤臣。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第二天,文王就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文王命人将歌者找来,上前询问,歌者说这歌是姜尚所作。文王认为姜尚必是贤者,便命这位歌者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
文王在歌者的带领下来到渭水河边,见一道长白发白须,真有仙风道骨之样,极像梦中所见之之人。便上前说话,姜子牙说:“凡是河流的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这样才吸引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也是枝叶茂密,这样才能结得丰硕的果实。和钓鱼一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也只有相互理解,彼此心心相通,才能造就发展宏伟事业的条件……”
姜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周文王心花怒放,更加确信这位老者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智慧之人。于是,文王拉辇,太子拉套,拉了八百单八步,请得姜太公为己出谋划策。姜太公也是自感遇到明君,自然应充。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丁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百家姓》前世今生(七)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