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第五十八期」神话中的鬼王以及那些关于驱鬼的秘密

鬼王,泛指鬼的头目,也可以理解为鬼世界的王者。当然我们在神话中所提到的鬼王基本上就是比那些普通鬼卒高一级的头领,如同古代山大王那般的形象。

「第五十八期」神话中的鬼王以及那些关于驱鬼的秘密

在十大阴帅之中,鬼王与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同为一个级别,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它的级别大概是在什么地位了。

据唐朝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仅地狱和阎浮提(即南赡部洲,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之一)中的大鬼王即有:恶毒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雷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等,小鬼王则数以千计。

可见在佛教的文化传说中,这鬼王也有级别大小之分。

一般来说鬼王的塑像上身裸露,红发獠牙,手拿镇妖铃,狰狞凶恶,整个一副夜叉鬼模样。说到底就是为了吓一吓普通的老百姓,警告世人不要随便作恶,否则自会有恶鬼来收拾你。

在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中就有记载:石虎邺中有一胡道人,知咒术。乘驴作估客,于外国深山中行。下有绝涧,窅然无底。忽有恶鬼,偷牵此道人驴,下入绝涧。道人寻迹咒誓,呼诸鬼王。须臾,即驴、物如故。

在这篇古文中,道人呼唤诸位鬼王,片刻后便寻回了自己的驴子。也就是说只要知道鬼王的名字便可请他们出手。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其实在道教发迹的东汉时期,各地掌握道术的方士、道士就懂得一个朴素的真理——驱鬼须知鬼名。也就是说知鬼姓名,便为平安,不仅万鬼不来干犯,而且还可让神灵对你俯首听命。

以鬼的名字驱逐鬼,这种信仰的基础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名字巫术”。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国语·晋语九》记载,春秋时期已存在“策名委质”的习俗,当一个人向主君表达“委质为臣,无有二心”的决心之时,应将写有其名字的简策或简册呈上,以示唯其所使,“书名手册,示必死也”,而接受者即可支配策名者为其出生入死。将名字交付对方,意味着将掌控魂魄的钥匙放到对方手里。后代发展出来的“扎小人”等巫蛊术,利用的也是这样的名字巫术。

说到底所谓的鬼界也是按照人类的想法思维创造的产物。人既然有名字,鬼亦有名字。命名,也是一种征服方式。为了传播自己的信仰,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发展出“凡鬼皆有姓名,子知三台鬼名,万鬼使令”的驱鬼法则:只要是鬼,总有姓名,只要知道鬼名,驱鬼尽在掌控之内。

「第五十八期」神话中的鬼王以及那些关于驱鬼的秘密

女青鬼律

随后东汉时期的术士便已经掌握了浩瀚繁复的“鬼名录”,经过历代道士的不断增补,终于在魏晋时期形成了鬼名录大全——《女青鬼律》。鬼律,就是适用于鬼界的法律,由道教最高神权太上老君颁定,并由太上的代言人张天师在人间具体执行。传说太上老君在龙汉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纪天下鬼神姓名吉凶之术,以敕天师张道陵,使敕鬼神”。

然而天下百鬼横行,光靠张天师一人哪里忙得过来?所以《女青鬼律》又被传授给道教信徒,经曰:“后有道男女生,见吾秘经,知鬼姓名皆吉,万鬼不干,千神宾伏。奉行如律,不得妄传非其人,传非其人,灾流七世,勿怨道咎。”

在《女青鬼律》的第一卷中就先介绍一些关系生死的大鬼,比如“南乡三老鬼,俗五道鬼,姓车名匿,主诸死人录籍,考计生人罪,皆向之”。《女青鬼律》郑重承诺:“今记其真名,使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三呼其鬼名,鬼气即绝,天鬼来下,地鬼并煞。”

根据《女青鬼律》,六十甲子每一日所死之鬼(日鬼)各有专名,可是一般人哪有这么好记性?不用发愁,道士还提供把六十日鬼名制成“护身符”的便民服务:“天下散民中有孝顺忠信者,可书六十日鬼名,着乌囊贮之,常以正月一日日中时以身诣师家受之,系着左右臂,以此行来,鬼不敢干。”

除了从阴间、魔界来的恶鬼,可以知鬼之名而呼却之,对那些与人类共存于山林之间的山精妖怪,东晋时期葛洪《抱朴子》给出对策也是相似的:“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后,喜来犯人。人入山,若夜闻人音声大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

也就是说在古代知道鬼怪的真名即可通过这个东西来使其退却。

或许给未知的存在命名也是人类一种驱赶未知恐惧的方式……

下一期就让我们介绍一下十大阴帅中的最后四位—豹尾、鸟嘴、鱼鳃、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