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百家经典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关键词:大学

  告诉我们,治国平天下当然不能离开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发展。可是,财富是属于枝末,道德才是根本。如果『外本内末』,什么叫外本内末?朱子解释说,「人君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也」。这个内外是指轻重而言,对内的要重,对外的要轻。但是,如果对道德根本把它看轻了,以德为外,也就是把它看轻了,把枝末的财富看重了,以财为内,这是重财轻德,结果就是争民施夺,让民众起争斗。争斗是由于竞争发展起来的。人人都争利,那资源有限,大家必然是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那就是战争。现代的战争可不得了,用的是生化核武,那是同归于尽的战争,没有胜负的。如果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也就是说,重财而轻德,必然会导致这个结果,结果就是由竞争而斗争,由斗争而战争,由战争变成末日。这是一条死路,它怎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你要懂得本末该摆在什么位置,德行是根本,应该重视,财富是枝末,只要能够重德、有德,最后必定有财。前面这个逻辑我们看得很清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我们看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他出身贫寒,十四岁就被迫出来工作,因为他父亲去世,得重病没有钱医治,去世了,家里他最大,所以他必须要出外打工,帮助自己的母亲养活弟弟妹妹。这是孝心,这是悌道,孝悌是德之本。他工作非常努力,为什么?因为他有压力,他的孝心在推动他发愤图强,虽然自己很爱读书,但是不得不舍去,他只有努力的工作。一个人有孝心,又能发愤,就会有好的机遇,所以后来生意愈做愈好、愈做愈大,最初是做塑料花生意,后来经营房地产,逐渐成为华人首富。他待人厚道,对自己的下属如同关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儿女一样。由于他的仁义,他的下属很多跟着他三十多年,一直到退休没有跳过槽,忠心耿耿。即使是在企业遇到不幸,在低谷的时候,他的下属都不离开他。这我们就能看到有德此有人,人就能跟从他,跟他创业;有人此有土,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资产,正好李嘉诚是经营房地产,这就是土;有资产就可以生财,有土此有财;赚的这些财富,要正当的使用,有财此有用。

  李嘉诚做很多慈善事业。记者曾经问过他,你现在都是华人首富了,你这些财富十辈子都吃不完,为什么你还这么努力的工作?他笑着说,「我现在赚钱不是为自己,我希望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我要发展、支持医疗事业」。他在国内外也捐助了不少的医院、医疗这方面的领域。他说,「当时我父亲就是因为没有钱治病,医疗条件不够,所以不幸早逝。我现在要支持医疗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治疗,不要像我父亲那样因病早逝」。你看,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自己父亲的孝心,扩展到对民众的慈爱。他说,「第二件事,我要支持教育事业。因为当时由于父亲早逝,家里贫寒,我没有机会读书,但是我很爱读书。我当时十四岁而已,就被迫走上谋生的道路,现在回头想想,假如能多读书该多好。所以,我要支持教育事业,让更多的孩子想读书有得读书」。他在国内外也支持了很多大学的建设,学校建设。第三件事,他说,自己曾经尝过贫穷的味道,他要帮助那些贫穷的人,想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面讲的君子絜矩之道。把财富用到这上面来,这是正确的使用。

  如果把财富用来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就是偏私。正如前面讲到的,如果自己有偏私,特别是自己名声地位显赫而有偏私的时候,这果报就是为天下僇。当然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跟自己所做的事业、事情是有关系的。像纣王,身在这样的高位,却是徇私纵欲到极处,所以果报也现得特别快、特别狠。这个道理,正如前面所说的「捷于影响」,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存心重要。真正能够以民心为己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就是民之父母,这个果报就殊胜。前面《诗经》所说的「峻命不易」,就是天命得到不容易,你在这个高位上是有你的天命、有你的使命的,不是用自己在位的这个特权来满足自己物欲的需求,那是什么?糟蹋了自己的天命。所以「有财此有用」,能不能用还是看有没有德,有德你就用得正当,用得正当更能帮助你立德,彰显你的德行。假如是用于为自己,这个用就错误,错误之后,你还会带给这个社会不良的影响,造成争民施夺,使民众都争斗,就导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局面。这是「施之以劫夺之教也」,教给大众什么?教给大众劫和夺,劫是抢劫,夺是夺取,这是强盗的教育。

  可悲的是,现在商学院里面的课程,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教人怎么样为自己谋利,很少谈到要负起社会责任。我过去在大学里就是教金融,在美国的大学、澳洲的大学、中国的大学都教过,你看用的金融的教科书,第一章就明确告诉我们,金融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使自己财富最大化。这个是什么?施之以劫夺之教,这个后果就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济、金融的危机。所以要改变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德为本,以财为末,这才是出路。

  所以,要平天下,这一章就是讲治国平天下的,还是要靠教育。教育的目的,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这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别人问我,为什么你舍去商学院教授的工作,来讲传统文化?我就把这句经文告诉他,「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现在还是在教金融,还是在教经济,只是我抓住了经济之本、金融之本,这是德,教德行。过去是教枝末,在商学院里面教怎么发财,不教枝末吗?财者末也。现在是从本开始教,你的本得到,枝末也就跟着得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必刻意。刻意得来的财富,第一个,不长久,第二个,损德。那所得到的,还是你命中该得到的财富,如果你命中无财,你怎么去求,你用什么样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求,也求不到。

  你就拿我跟李嘉诚这两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就行了。李嘉诚没有拿到金融博士学位,甚至都没有读大学,可是他是金融巨子、华人首富,他有财富。那我,金融博士,金融教授,能教人赚钱,可是自己赚不了钱,说明什么?命中财富不够人家多。你光懂得技术方法,那只是你有个缘,没有因,因是过去生中修来的。人家李嘉诚先生过去生中修布施修得多,这一生他有财。命中有财,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会得到财富,他经营房地产,他是华人首富,假如他经营另外一个行业呢?像比尔.盖茨,不是经营土地,是搞计算机的软件,也能成为世界首富。他也没念过大学,他也不是金融博士,可是他命中有财富。

  当然我们不必要羡慕人家的财富,财富多了,那你就要想尽方法去用财,用得正当,那才有功德,用得不正当,那就是过失了。这是什么?上天赋予你的使命、你的天命。人,肯定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既然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那要财富有什么用?如果说有用,也只是为大众,为众生。我们今天选择的道路是传统文化圣贤教育的道路,这是我们的用,用什么?用我们的内财。内财是身体内的,你的体力、你的精神、你的智慧、你的才华,用这些来供养大众,也不是为自己。如果拿这些来贪图名闻利养,那又搞错了,这个用就不正当,这是糟蹋了上天赋予你的使命。所以,外财也好,内财也好,总要用得正当。用得正当与否,是看我们为公还是为私。为私,就是前面所说的「辟焉」,你就偏颇了,那如果是辟了,结果就是为天下僇,上天不会保佑你的。

  朱子下面又说,「盖财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专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财富这个东西人人都想要,人之所同欲。这个人当然是凡人,绝不是圣人,圣人不会有贪财的欲念,凡人有。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利,人人之所爱,人人之所求。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导引民众?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不能够贪财,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推己及人。自己做到了,然后去带动别人。前面讲到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自己身上有了这种德行,你才能够要求别人也这么做,你才能够教导别人;自己身上没有这种恶行,没有这种过失,你才能够教导他们改正过失,这是絜矩之道,推己及人之道。现在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普天之下的人民都爱财、都贪财,都在争利。我们学到了圣贤文化,知道这样下去那是世界末日,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表现出一个不贪财的样子,然后你教别人不要贪财,别人才能信服你,这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教导别人重德轻利,自己先这么做,然后别人才能够跟随你学习。

  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也使人很不理解。人家说,为什么你这么高薪的工作,教授这是很有地位的一个职业,很受人尊敬,而且工作又并不是很繁重,为什么你把这些工作都辞掉,选择一个没有薪水的苦差事、苦行业?他们认为苦,实际是因为他们观念、价值观不一样。我们自己会不会觉得苦?不苦,反而觉得很快乐,纵然不能够做到像颜回颜夫子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我们现在生活比颜子还是好得多,吃饭还不至于用一个竹篓子,还有饭碗;喝水还不至于用葫芦瓢,还有杯子;居住的环境还算不错,还不能说是陋巷。人家颜回都能不改其乐,你想想,他乐在哪里?乐在学圣学贤,自己能够进德修业,与圣贤人为伍,不再迷惑颠倒造罪业,以后不会有苦报,这是乐,这个乐不是世间人能够理解的。我现在退休三年还不到,浅尝到一点颜回之乐,浅尝到一点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乐。

  人家问我们,那你生活怎么办?生活不用担心,「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所忧患的,不是自己贫穷,而是忧患自己没有道、没有德,所谋取的不是财物、衣食,而是谋道,这是君子。那么你的生活、受用,会不会因为你改变你的志向,你想要学圣学贤,过去还有名闻利养的心,现在把它放下,你志在圣贤,会不会因此你的受用就减少了?未必。为什么?你命中该有的还会有。我自己就做这个试验。我过去在澳洲有房子有车,有很好的薪水,现在统统布施掉了,名下确实没有房子,可是现在发现到哪里都有房子住。不是自己的房子,那更好,为什么?不用操心。那个房主要操心,因为他有产权,他有所有权,这是他的房子,他得操心。我们住在这儿,暂时有使用权,光使用不占有,住一段时间又离开了,不需要操心房子的打理、水电怎么交款等等这些琐事,不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把车布施掉了,现在发现出入都有车坐,还不用自己开车,当乘客不用当司机,多好。把钱都布施掉了,现在发现用不上钱,置金银于无用之地,这个太好了,不受财富的束缚。为什么?你要相信,愈布施你会愈富有。这个富有,不是说你在银行里的存款那个数字后头有几个零,不是,是你真正得到的受用,你的幸福感、你的快乐感。我们能做出一个好样子,为现代人表演出来「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样子,这是启发世人觉悟,推己及人,这是絜矩之道。

  如果不能这么做,「不能絜矩而欲专之」,专是什么?你想控制、占有,占有财富,控制资源。你要知道,财富、资源都是人之所欲,你想去控制占有,别人也想控制占有,那就争夺起来,就造成动乱。所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人有责,看我们是想为社会做一个好榜样,还是也跟社会一样同流合污,去争夺财富,说到底,就是你是重德还是重财。

  蕅益大师解释这一节经文说,「举本必兼得末,末得而本益荣,逐末必全遗本,本遗而末亦失。观心释者,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第一层意思,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本末的关系,虽然语句很少,但是是画龙点睛,总结前文。举本必兼得末,正如一棵树,树根本有生命力的话,那么这棵树的枝末一定会繁荣。末得而本益荣,你的枝末也能得到,得到了这个枝末,它能够使这个根本更加的荣显。这里讲的本是指德,末是指财,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能够提升道德,我们财富也可以兼得。当你真正有德,你所得到的财富也能帮助你更加的荣显你的道德。为什么?因为你能够把财用到正当的地方。

  反过来,如果舍本逐末,为了财富拼命的追逐,甚至不惜手段损人利己,把德都败坏掉,追逐末,必全遗本,遗是遗失,德就给败坏掉。那本遗而末亦失,你的根本遗失掉了,枝末还能繁荣吗?它迟早也会枯萎的。一棵树,如果根给断掉,那它的枝末能够繁荣几天?再好看,也如同花瓶里的插花,过几天就枯萎了。因为什么?它没有根,它没有生命力。这是讲到,假如把道德丢失掉,追逐财富,那个财富即使是你命中真有的财,偶然你能得到了财,那也是昙花一现,它不会长久的。而且因为缺德,把命中财富大大的打了折扣。如果说你本来按照道德去做生意,你讲道义,你赚得的财富是你命中该有的,譬如说你能够得一千万,但是,因为你把道德败坏了,用非法的手段损人利己,结果让自己命中一千万可能变成一百万,打了九折,就九折掉,只剩一了,而且那个一也是很暂短的,昙花一现。所以要重德,不要重财,有德必定有财。而在道德根本上建立的财富,你能用到正确的地方,还能够使自己德行更加提升,就是你能积功累德。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师父,师父上人一生专门从事弘扬圣贤教育的工作,从三十三岁开始教学,到今年八十三,五十年的教学,真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十多高龄,还在每天努力的做教学工作,真正是一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这是厚德。他年轻的时候很贫穷,真的跟颜回可能差不多,但是他能够修大布施、大供养。布施,三种布施,财富布施、法布施、无畏的布施。财包括内财、外财,内财是自己的体力、智力的付出。那我们师长是以教育为中心,天天在讲经说法,内财布施,也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当别人听到他讲经说法,觉悟、明白了,放下忧虑烦恼,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你看他到晚年这福报多大,他支持很多的慈善事业,这是除了他印经典、印光盘之外所做的,他主要的布施还是法布施,印经典。《乾隆大藏经》他已经印送了七千多套,他发愿此生要印送一万套《乾隆大藏经》,这是史无前例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敢说,前无古人是肯定的,没有人送过这么多部《大藏经》。另外,他也赠送《四库全书》、《四库荟要》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给全世界各地图书馆保留,这是保全中国的文化。大量的印赠光盘、书籍,善书、经书,儒释道的,乃至其它宗教的善书;建立网络、卫星电视台,免费播放,这里面都是财布施、法布施。

  即使是慈善这方面,我跟随在师父身边,我自己知道的,就这两年,老人家捐助的,譬如说去年五月份汶川大地震之后,师父立即捐出一百万人民币,捐献灾区;支持安徽大学成立方东美研究所,捐了两百万人民币;支持山东大学成立雪庐书院,也捐了两百万人民币,都是去年发生的事情。方东美研究所是纪念他的老师方东美先生,雪庐书院是纪念他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这是为我们表演知恩报恩、不忘师恩。给自己的家乡修桥补路都捐了一百万,这是回报家乡,返本报始;在中国各省的大学都设立华藏奖学金,很多年了;在外国,在澳洲,前几年支持他们昆士兰大学,就是我过去教书的学校,成立和平研究中心,专门推动和平教育的事业,捐赠了两百万澳币;支持格里菲斯大学成立多元信仰中心,两百万澳币,帮助他们推动宗教和谐,宗教和谐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在印度尼西亚两家大学设立助学金,每年相当于人民币一百二十万,等等。

  师父上人告诉我们说,每年从他手里流过的资金,别人供养他,然后他转手供养出去,做慈善、做教育事业,达到一千万美金。这是表演出来有德此有人。人家为什么愿意供养他?因为他真有德行,否则为什么会把钱给他,为什么不把钱给你,要给他?他真正有德,大家信任他,有德就有人,世界上多少信众在听他讲经,不计其数,那是以亿来算的。有人此有土,大家学习了他的经教以后,发心修学,各地成立净宗学会,全世界自发的组织起共修的道场。师父上人自己不知道,但是各地自己都在组织净宗学会、净宗道场,专门遵依他老人家的理念来修学。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大家遵守师父上人的理念修学,很希望能够有机会供养师父,唯恐没有这个机会而已。有财此有用,我们师父绝对不会把这个财富用作自己名闻利养的享受、五欲六尘的享受,完全用于弘法利生。他自己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并不是很优越。如果大家到过香港,看看他在香港的佛陀教育协会这个小道场,你看看他的办公室,那真的叫方丈室,他能活动的地方就是一方丈还不到,摆一张椅子,一个书桌,一个茶几,一个沙发,其它的都堆满了法宝,用来流通,多几个人在这屋里都转不过身来。这么小的一个小房间,就是他的办公室,而且还是跟人共享的,这是哪一个在国内寺院的方丈,条件都超过我们师父太多,他不求自己得安乐。他在香港的住的房间我去看了,那也是很小很小,说来惭愧,连我现在住的房间都比他的大。我现在住的房间也很小,他比我的更小,床比我的床更小、更窄。他把这些财富不是用在自己享受上,完全是利益众生,这是为我们表演出最好的模范。

  蕅益大师说,「观心释者,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这是提高到大乘佛法来解释。大乘修学,最重要的是要开悟见性,悟性德,这个性德是根本,这里讲的「德者本也」这个德是性德,《大学》里讲明德。假如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就是不悟性德,那我们去修福,去布施、去供养、去做很多慈善的事业,这叫顽福,那就是什么?求财。我们知道,财富是修福修来的,你布施就得财富。但是,如果我们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得财富而去布施,而不是为了明心见性、开悟性德,那就叫修顽福。这个顽是冥顽不化的顽,这个就叫魔业。为什么叫魔业?现在修布施,将来得到福,得了福之后,很容易迷在享受当中。你看看现在大富大贵的人家,哪个不希望多一点享受,哪个愿意像颜回那样去修苦行,哪个还愿意真正煞下心来钻研圣贤之道,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太难得了,没有这样的人。到最后享福去了,又更加迷失,这叫魔业。

  所以《华严经》里说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菩提心是开悟、成佛的愿心,把这个心给忘了。成佛做什么?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假如把这个菩提心忘了,去修善根,种很多福田,布施、供养不遗余力,这《华严经》讲得不客气,这都是魔业。为什么?还是舍本逐末。本是什么?菩提心,本是性德,我们为了开悟见性、成佛度众生来修善根的,不是为了自己将来享福而修善根。这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引申,讲到我们修行,目的不能够搞偏颇,不能舍本求末。为求世间享受、福报,这就错了,甚至想得到这一生名闻利养,别人的恭敬赞叹,这也错了。要真正为了成圣成贤、明心见性、明其明德止于至善,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