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写了多篇夏的文章,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整体考古文化的角度去做的论述,考古上可说的也有很多,大多之前都谈过,所以未做过多阐述,评论区果然各种抹黑的言论,所以我决定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以及如何认识做下总结和梳理,以正视听。本文是即兴所写,纯属个人浅见,所论内容也全凭记忆,难免有所错漏,欢迎批评指正。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归功于徐旭生先生敏锐的考古直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无可争辩的是,文献上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豫西和晋南地区,徐老不顾70多岁的高龄,亲赴豫西考察,据说是当地村民修建水塘时候发现了大量文物让徐老敏感的认识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遗址。

果不其然,二里头遗址横空出世,六十多年来,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三代考古的认知,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溯源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和区域。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重大社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大遗址,就是位于这个区域,由此可见,这里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中之重。

二里头遗址经历了很长的夏商兼有这样认识的时期,按照四期这个观点,一二期为夏,三四期为商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我国考古学界的共识。二里头三四期是早商,郑州商城中商,殷墟晚商这样的观点被很多学者认可,随着邹衡先生提出了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这个观点后,学界开始反思和论战。这个时间要追述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了。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的二十年,可以说是夏文化探索最为精彩的时代,学界大佬与各方人士均闪亮登场,唇枪舌剑着实精彩纷呈,与今天学界的一片祥和恍若隔世,想起来让人有些唏嘘。或许西方考古学所谓的各种理论的不断进入是今天这种现象的根源吧,本世纪以来,在整个社会“崇洋”之风此起彼伏的背景之下,被西方学者认为水平还处于上世纪中叶的中国考古,在洋人的各种理论压迫之下无法挺直腰杆,直至今天,此风犹存,罕见质疑者,着实让人心痛不已。

世界上唯一拥有几千年连续历史的民族,不需要那些没有历史的民族来指点我们历史研究的方向,更不需要他们去妄谈中华文明的长短和历史文献的真伪,你能理解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么?这绝不是民族主义,学术或许可以说无国界,但历史是有国界的,我们浩如烟海的史籍,我们星罗棋布的考古遗址,是他们所没有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他们理解不了的,我们的祖先情节更是他们所没有的。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有点扯远,我们继续。

正如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到底哪个才是我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似乎不言而喻,却也无法确论,只能说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特征罢。

岁月如梭,21世纪开始的钟声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二里头遗址考古也在各种争论中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我们再也没有看到邹衡先生“商榷”、“讨论”这样让人血脉喷张的学术争鸣现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祥和之气让学界一片安宁,你的理论我理解,我的理论你也不否认,同行是冤家在互相追捧认可中,各得其乐,好一副中庸之道。

而那些主要来自西方考古学中考古不是用来“证经补史”的观点也大行其道。未见有学者敢于站出来大声斥责其明显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似乎,“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中国考古,不按照西方学术语境去做,就是守旧的,就是错误的,国内原来那样的考古大家消失了,西方考古理论宛如一位高高在上的无上权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至于无人敢于冒其大不违。学习西方所谓先进考古理论能算“中国特色考古”么,或许我才疏学浅,但我坚信,就不能“证经补史”这一条,绝不是中国特色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时隔二十年,争讼不断的西亳郑亳说有了结论了吗?我们认为,事实上已经尘埃落定,但在西方考古学那套考古不能用来证经补史的理论压迫之下,鲜有人站出来明确表态了,所有讨论均是以闪烁其词结束,真不知道这样的讨论有何意义,说了一大堆考古学本位之类的废话,最后不过就是考古是考古,历史是历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随意挂钩。没有当时文字出土,一切都是不可知的。于是乎,不仅中国历史上很明确的夏成了未知,商朝实际上也是未知。西周就已知了么?哪个出土文字证明周都所在了?离开历史文献,一切还不都是无从谈起的。

既然周人眼中的夏可能是周人杜撰的,甲骨文中历代商王难道不能是商人杜撰的,凭什么就说甲骨文中商世系就是真的,或许可以说周人离夏比较远,不可信。但周武王与夏的时空距离和殷纣王与汤之前先公的时空距离有多大差距呢?就一个真一个不可知了?殷墟出土了甲骨文,有说此处是殷的都城吗?不是还得去依赖千年后司马迁的“殷人都河东”去定性。此时文献年代问题似乎就不是问题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明确记载了禹和夏,难道就不能算证真么。早个一两百年前的甲骨文就是确信无误的了。甲骨文上推五百年的人物也都确信是真的,周人上推五百年的人物就可能是伪造的。这是何道理呢。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夏商周历史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无一例外大多以二里头、二里岗、殷墟这些考古材料为依托,辅以文献上的爬梳,试问,如果都是不可知的,这些研究岂不是都在缘木求鱼,分析来分析去,都是在不可知基础上空谈罢了。历史学被彻底打入“瞎猜”这个行列。西方没有祖先历史的那群人恐怕睡梦中都能笑醒。

那么,没有同时代文字的发现,我们真的无法看到考古背后的历史素地了吗?当然不是了。唯文字论者将偶然的考古发现作为历史考证的绝对条件事实上将夏文化探索推进了一个无解的死胡同,连带着商也是无解。换个角度来说,文字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献都得到考古证明了吗?我虽然了解得不多,但我想绝大多数文献都未曾有考古的铁证存在,为什么鲜有人去怀疑那些历史?因为西方人乱认的祖先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神话般的历史了,他们不去怀疑我们的历史,我们自然也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历史喽。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我们再换个角度,从二里头新近的一些考古认识入手。

见发掘者赵海涛先生新近的几篇论文,其中很详细地阐述了二里头遗址在四期晚段的第2段发生的一些现象。

①出现宫城和大道等被毁现象,原有的二里头标志建筑被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灰坑打破

②六号宫殿在此时修筑,建筑风格与二里头建筑不同,近似偃师商城的建筑风格

③二里头铸铜遗址延续使用至偃师商城出现铸铜遗址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我们注意其中几个关键词,二里头四期晚段的第2段。这是什么时期?按照碳14拟合出来的二里头遗址分期,这个时期大体是前1540年以后吧,结合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高精度测年数据,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是这个时间以后才开始建造,郑州商城的年代更晚,上限在前1509年这样。也就是说,郑亳与西亳说争论的焦点已经不存在了。无论郑亳还是西亳,都是二里头遗址沦落为普通聚落以后才出现的。时至今日,有些已经被更新了的论据仍然被不断引用,对于新证据视而不见,不知其可也。

礼制建筑被毁反映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吧,正常人没有谁会去毁自家的祖宗宗庙,这点毫无疑问,而二里头遗址此时出现之前罕见的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灰坑难道不是说明下七垣和岳石对二里头的入侵吗?史籍所载,商夷联盟颠覆了夏王朝,时间和空间均完全契合。哦,没有实证,这一切都不能算数。如果认为赵海涛先生所论不确,也未见有人站出来与其“商榷”,一句没有文字确证,阻断了所有讨论的必要。

这样明显的夏商更替现象,学界的确罕见讨论,或许“考古学高度发达”的西方考古理论说的很清楚了,没有同时代的文字,说再多都没用。夏就是周人编造的神话传说,100年前你们中国有位姓顾的学术大家就证明过这点了。你们中华文明的连续文明史想上推五百年就不要幻想了。至于良渚,只是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消失了的文明,无法用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你们历史上的夏商都无法证明,还去想什么三皇五帝,五千年文明,痴人说梦罢了。考古自然能看到一些文明现象,那没有什么,我们西方考古发现有更辉煌的遗迹,我们从来不跟历史挂钩,虽然我们没历史,但不挂钩绝对是科学的,你看我们挂嘴边的“民主”,就是说给你们听的,那是“普世价值”。你们想通过你们发达的古代文献去证明你们历史的连续,不要做梦了,这五百年的历史空白,注定是你们无法自证的死穴。考古嘛,说是我们西方文明来了又走了也是可能的,君不见,网络上有很多人就不认可你们夏商文明是本土的。这些人就是站在人类这个大局观去看待历史的,大家都不要有民族主义思想,你看我们西方至上这个世人“公认”的观点,就不分是法兰克族还是盎格鲁萨克逊族至上。

呜呼,“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古人诚不欺我。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一个早于商代的拥有着浓厚的王朝都邑特征、明显的广域王权气象,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庞大文化遗址,其下分布着等级分明的八百多处同一个文化下的考古遗址,与历史文献上夏的记载有着多处契合的考古遗址,拥有着与后世一脉相传的礼制特征,不是夏会是什么?

有学者明确指出,多条清晰的证据链指向一个结果,就可以得出来较可信的结论。非常有见地的认识啊,可惜鲜有人以此为标准,看不到同时代文字似乎让很多论者失去了足够的信心,避之唯恐不及了,不禁非常怀念邹衡先生粪土当年万户侯那般的学术大家风骨。写到这里竟然有些伤感,其实我也不是这个圈的人,更无缘一睹邹先生当年的风采,有感而发罢了。

我们最早发现的竹简是战国时期的,想必没有人会认为之前不存在竹简,我们看不到春秋时期的竹简,看不到西周的,更别提商代和夏代的了。春秋以前的都发现不了,我们有多大希望能发现夏代文字的载体?微乎其微吧,甲骨文我认为是武丁对祭祀等礼制改革的产物,或许加了刻字占卜这个环节,事实上包括出师战争这类国家活动之前都有类似的祭祖行为,占卜也是其中一环。所以我们今天有幸能够看到甲骨文,这是司马迁都求之不得的幸福呵。由陶寺可知,朱书是早就存在的,其时的介质无论是木椟还是竹简或是丝帛,在沧海桑田的时间长河中,早就化为灰烬,恐怕很难被考古发现了。

由是,殷以前的文字载体基本上是不可得了。在这种情况下,以同时代文字为必要条件的任何理论有讨论的必要吗?明知不可得还以其为准绳,岂不是很可笑

毫无疑问,这个必要条件几乎直接就是否定了证明夏存在的可能性,那还讨论什么?

夏都随想,从二里头遗址的前生后世看西方考古理论背后的隐患

俱往矣,我们相信,邹先生那般铮铮铁骨的学人一定还有很多,暂时的沉寂无法阻挡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浩浩洪流,当一切尘埃落定,回首处,会是沉默之下的一片狼藉么?不得而知了。

寥寥四千余字,虽无法尽洗胸中积垢,也算是一吐为快了,偶得片刻心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