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汉传佛教的十大宗派及详解(汉传佛教十宗排名先后)

汉传佛教的十大宗派及详解

佛教大约从汉朝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的。初期主要是引进并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译了大量佛经,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另一方面,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做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变。因此汉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论,汉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佛教发展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但是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因为不立文字,学术性不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法难之后更加繁荣,直到今天。

汉传佛教主要有八个大乘宗派和两个小乘宗派(成实宗和俱舍宗)。其中大乘的八个宗派流传校广,影响较大。以下分别简述,详细内容参见各宗派

唯识宗

又称法相宗。汉传佛教唯识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分别瑜伽论》等各论,以及《成唯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此宗。

主要理论包括:“三性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重观法,因明学说。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论宗

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

该宗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这叫缘起,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来自印度中观派。

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提出的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9世纪初,此宗传到日本,13世纪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莲宗。

华严宗

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

禅宗

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称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随着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其内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形成黄龙派、杨岐派两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后来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

净土宗

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但早期并未成为专门的宗派。

佛法东来,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或“远公白莲社”。成立专修念佛的净土法门是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初始弘传的结果,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随后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土法门的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该宗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其它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大师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其中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大师也被教界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仰承佛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主要经典起初为三经一论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到净土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手里,增加<;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终堪定为净土五经一论。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

847年日僧圆仁入唐求法,把净土法门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净土真宗。

律宗

该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也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唐代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师重振律宗。

密宗

与其他宗派(显宗)不同,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

一般认为汉地的密宗是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来华后正式确立的。

密教有曼荼罗思想,分成胎藏部和金刚界两部。

俱舍宗

俱舍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属小乘说一切有部,以俱舍论为主要经典。与成实宗,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

它的前身为毗昙宗。毗昙宗始于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与竺佛念,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又称《发智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阿毗昙论》,开始有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研习毗昙最著名的则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云;与慧集同时,在北方讲习毗昙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后真谛于南方译出俱舍论,慧恺根据真谛的讲学,又编成《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其后,法泰、智恺、智敷、靖嵩、道岳等人开始宏扬俱舍论,成立俱舍宗,毗昙宗也随之并入。慧恺及道岳为旧译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师也曾跟随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

至玄奘自印度返国,重译《俱舍论》,并整理说一切有部各论书,传于弟子普光、法宝,为新译派俱舍宗。

此时,日本学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先后来华,从玄奘和智周学习《俱舍论》,归国传授,建立日本俱舍宗,虽然多依附于法相宗之下,但历代研习的风气仍然极盛。

反观中国,于唐代之后,因为轻视小乘,俱舍宗传承断绝,也很少有僧侣对俱舍论进行研究。至元世祖时,八思巴造《彰所知论》,这是研究《俱舍》的最后余光。

成实宗

成实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奈良时代南都六宗之一(华严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以研习《成实论》为主的佛教学派。传自鸠摩罗什,被称为小乘空宗,与被称为大乘空宗的三论宗,有很密切的关系。传统上,因为三论宗的影响,成实宗被视为是小乘,但实际上它是属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综合性学派。

成实宗起源于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得僧睿、昙影的帮助,译出《成实论》。其后门人僧导和道亮以宏扬《成实论》为主,遂成成实一宗。僧导,在寿春立寺,着《成实论义疏》,“弟子僧威、僧音等,并善《成实》”,形成后称“寿春系”的成实师。弟子僧嵩在北方传授成实论,传授道渊法师,又授道登、道纪二法师,因居徐州(彭城)白马寺,故成“彭城系”成实师。

南北朝光宅寺法云撰《成实论义疏》。庄严寺僧旻,着《成实论义疏》10卷;开善寺智藏撰《成实论义疏》14卷及《成实论大义记》。此三人,合称梁代三大法师,成实宗也因此成为梁代佛教的主流。

但至于陈代,兴皇法朗大师着《山门玄义》,以三论宗意旨,辩破成实宗,认为成实宗属于小乘,以中观派的看法,并不属究竟。其弟子嘉祥吉藏大师,承继其风,作《三论玄义》。因为三论宗的影响,成实宗在隋代及唐初慢慢的失去影响力,但仍有许多僧侣在研习它,最著名的就是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在中国时,曾经师从赵州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后至印学求学时,在那烂陀寺中又曾经对此经加以研习。回国之后,在慈恩寺讲学。成实宗遂附属于法相宗之下。

后玄奘一系的成实宗,由中土传至日本,而中土之成实宗,却渐归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