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

上虞古县城(今丰惠)西南有一座小山,特立旷野,玉水环绕,古木参天,景色雅致。从城中心往西南门街向前,过登仙桥,跨玉带溪,抬眼能见。此山与后面的长者山相呼应,就像是八卦图中的一只鱼眼,虽高不过三丈,广无非数十亩,却有画龙点睛之功。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山上曾出过一位仙人,一直仙气氤氲,气场极盛,历史上赫赫有名,在道教中地位极高。

然时至今日,因年久代湮,世事变迁,此山如珍珠蒙尘,埋没荒野,曾经的盛况已鲜为人知。

作者史济荣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发掘史料,追溯过往。2016年,他撰写了章回小说《金罍山演义》,对金罍山的往事、魏真人的不平凡人生和历史功绩有详尽的描述。近闻有关方面正在推动金罍观的恢复、再现金罍山的辉煌,于是把此文拿出来,在“悠悠丰惠”上连载。

《金罍山演义》

第一回 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诗曰:

神仙杳然去,金罍埋古井。

井底流丹泉,芬芳复清冷。

此诗为清代诗人王振纲(上虞梁湖人)所作,“金罍埋古井”是载之于史的真实事件,容在下慢慢道来。

上虞古县城西南有一座小山,山之东南侧,有一眼古井,口圆腹宽,深及丈余,井沿因磨砺而光滑,石壁缘岁古而生藓。话说晋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的一天,因长年累月,污泥淤积,邻近居民相约疏浚此井。众人齐心协力,舀干井水,把沉积多年的泥沙铲进竹筐,吊上井口。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

▲八卦井

忽然,井底挖出一个圆溜溜、黑乎乎、沉甸甸的家伙,用铁铲轻敲,则铮铮有韵,为金属撞击之声。众人深感诧异,小心地将它打捞上来,洗去泥垢一看,乃是一只青铜器。

此物有啥来历呢?众皆疑惑,为首的马上喊人去把当地的老学究请来。那老学究闻听井中起出了宝物,便兴匆匆赶来。他对着宝物左看右瞧,既是摩挲又是敲打,一阵捣鼓后,指着器物道:“诸位请看,此物外观呈圆形,敛口,广肩,丰腹,底部有圈足,肩部两侧各有一耳,耳作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再看此物之身,遍体都装饰了花纹,瞧,这上面的纹饰叫饕餮纹,下面这些树叶状的花纹,称为蕉叶纹。”

乡民的目光随着老学究的指点而移动,仔细地察看,但见这器物花纹精美,线条流畅,造型完美,做工考究,端的是罕有的宝贝。乡民说:“先生可知这宝物为何年何代所制?又有何用途?”学究道:“此类器物多为商朝晚期至春秋中期所铸,据此算来,差不多有上千年了,留存之今,实属难得。至于用途嘛,古人常用作祭祀时的礼器,也作盛酒之用,当然也能用于盛水。”

众人若有所悟,似乎又雾里看花。一人说道:“搞了半天,我等还不知此物的名字呢?”老学究捋一捋山羊胡须,缓缓地说:“此物有个响亮的名字,唤作‘金罍’。”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

▲金罍

“哦,金罍!”众人频频点头,这名字好听,都记住了。打那以后,这古井就被称为金罍井,也称丹井、八卦井,这山也因此被唤作金罍山,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尚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鱼骨鲠在众人之喉,不得不问:这金罍怎么会来到此山,遗落此井?

老学究道:“诸位请随我看,此处之西南为坤位,有长者山,山脉延绵,如龙之尾,与祖龙四明山相接;再看东南方巽位,有百云山(即百楼山、南山),山上有仙姑洞,终日彩霞飘渺,紫气隐隐;再看东、北两面,有溪流环绕,水流向北汇入运河,东流入海。是故,我们脚下的山脉虽不甚高大,却大有来历,断断不可小觑。此山乃是龙脉前的宝珠,脉象旺盛,生气盎然,实为洞天福地,自古便是神人出没之所。”

众人道:“先生之意,这山上曾经出过高人?”

“正是!一百多年前,山上有位旷世奇才,在此修道炼丹,著书立说。吾辈生得太晚,与仙翁缘悭一面,然我曾听祖父说过,他老人家当年亲见其仙风道骨,这山上的屋宇就是仙翁的故宅,而此井乃是他炼丹的水源,这金罍就是他用过的器物,或许是汲水之时失落于井中。”

“我也曾耳闻,原来果真如此。”一人说道,“敢问先生,这仙人莫非就是?”

学究点头称善,“想必足下也有所耳闻,这位仙人便是鼎鼎有名的……”

那学究所说何人,在下暂且卖个关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END-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

作者简介:史济荣,丰惠中学老师。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乡土文化研究,曾创作《丰情惠韵》等小说,主编《丰惠老台门探秘》等书,在网络播音平台上播讲《史说上虞》和《听史老师讲上虞民间故事》。系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上虞古县城文史研究会会长。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

《金罍山演义》第一回:浚古井 赫然见宝物 ▏作者史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