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诗云: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又诗云:

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

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

再诗云: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这三首诗大有禅意!第一首,是鲁迅的诗;第二首,是观音菩萨的诗;第三首,是纯阳道人的诗。

当然,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首诗,境界与这三首又有所不同,姑且称之为“反禅诗”。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1.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这首诗居然在《西游记》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菩萨去大唐寻找取经人,路过五行山,看到被压在底下的孙悟空。大家一交谈,孙悟空说,弟子愿意皈依佛门。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起因就是孙悟空的“起心动念”。起了慈悲心,动了善良念。

当然,此刻的孙悟空其实是急于要出去,因为被压了500多年了,感觉太憋屈了。也不妨说是他此刻的权宜之计。可即便如此,也属于善念一动,实则弥足珍贵。

正如菩萨所说,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只要你能出善言,就已经非常不易。

之后,孙悟空一直都在修善修慈。开始时候他还毛躁得很,唐僧刚说了他两句,他马上就跑了。到了后来,唐僧念紧箍咒都撵不走他。这就是修行心渐增之中。

一般说,一首诗在一部书中很少重复出现,而这首诗就是个例外。居然出现了两次。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第二次出现是在凤仙郡。

这个事件基本是家喻户晓了。凤仙郡郡守给玉帝上供的时候,突然推翻了供桌,结果贡品都被狗吃了。作为惩罚,玉帝让凤仙郡连年干旱不下雨。

热心肠的孙悟空帮助凤仙郡去请雨,知晓了事情原委。最后凤仙郡守带领全郡百姓一起念佛,书中这样写道:这一声善念,果然惊动上天。正是那古诗云: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这就是这首诗两次出现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一首看似不起眼的诗,要着重强调。是要告诉读者什么事情呢?这样,咱们先说两件事。

一件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事情,一件是骊山老母指点对付蜈蚣精的事情。

看似两件除妖事件好似不搭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中的妖精主角都死了。

白骨精是被孙悟空三打而死。蜈蚣精是被毗蓝婆菩萨杀死。

我们说,西游记中出场的妖怪众多,但死的却不多。其中就包括:白骨精、蜈蚣精、蝎子精、蜘蛛精。

大家知道,唐僧经常劝诫悟空不要杀生。他的理由就是:即使这些人该死,但也不该由你打杀。

唐僧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个人有个人的劫数,你强行介入,就等于介入了他的劫数之中。那么这个劫数必定会对你形成反噬。所以我们看,通常情况下,佛祖是很少直接杀生的。佛祖曾经打败孔雀而不杀,打败大鹏而不杀,打败悟空而不杀。佛祖杀掉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六耳猕猴。至于这件事,咱们回头单独行文探讨。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所以说,唐僧苦口婆心劝说孙悟空的原因,其实就是不愿意让他造下因果之劫。

那么在开始时候,孙悟空还是一个愣头青,也就是那首偈子中说得“三棱子”。他觉得是妖怪就要打杀,于是强行打死了白骨精。那么他也因此被咒了三次,贬走一次,也算走了一场劫数。其实唐僧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去消除悟空的因果。

而另外两组妖怪被杀的时候,相关人物都是提前进行因果抵消的。

一个就是在杀玄英洞三犀的时候,四值功曹提前在山坡赶着三只羊,高呼“开泰”。一方面是以“三阳开泰”的吉祥意来破解唐僧本次的厄劫。另一方面是以“三羊”来替代“三犀”,暗示“三犀”正在劫中,需要应劫而死。

还有一个事件就是骊山老母。当时,孙悟空斗不过蜈蚣精,骊山老母装扮成一个戴孝的寡妇,一是为了以自己丧夫之名救唐僧一命,同时又以丧夫之名暗示终结蜈蚣精的性命。之后,毗蓝婆菩萨杀死蜈蚣精之后,相关因果骊山老母就已经提前替她解了。本来,两人关系似乎不好,为什么骊山老母要主动担当这个责任呢?因为是她指点孙悟空去找毗蓝婆菩萨的。她是始作俑者,自然要善始善终。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2.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疑惑了。按照你的说法,孙悟空打白骨精,还打错了呗。难道应该让白骨精把唐僧吃了?或者大家绕过去?这肯定是不现实呀。

当然,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唐僧的意思其实就是,孙悟空你不是执法者,所以不能随便杀人甚至杀妖。这些人或妖犯罪了,自然有管理他们的有司衙门。

所以我们看,除了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孙悟空表现得非常执着,那么之后孙悟空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

遇到妖怪,他能看出来,但不急于去打去杀。采取的方法更加“有礼有节有智慧”了。

就比如说在号山。他跟红孩儿玩了一波“宫心斗”。

红孩儿也很有心眼。他其实很厉害,强取拿下师徒四人也不在话下。可是这孩子懒得用力,就想来个智取得了。于是他把自己吊在树上,高呼“救命”。那唐长老心一软,不就把他救下了吗?

果然,唐僧听到“救命”声了。结果,孙悟空开始给唐僧讲故事了。

悟空说:师父呀,听到有人喊救命,千万别答应呀。因为那倚草附木之说,是物都可以成精。他若在草科里,或山凹中,叫人一声,人不答应还可;若答应一声,他就把人元神绰去,当夜跟来,断然伤人性命。

悟空的这番话非常管用,唐僧本来就挺胆小的。一听这话,咱赶紧走吧。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为了让唐僧彻底听不见红孩儿的救命声,孙悟空还玩了一手非常高大上的绝活——卯酉星法。

这个法术简直太厉害了!其实就是“移山缩地” 之法,又称为“缩千山”。

孙悟空一念咒,用手一指,就把怪物与唐僧之间的距离拉开了百十公里。这样,红孩儿再怎么叫唤,唐僧肯定是听不到了。

为什么说这项功夫很厉害呢。首先说,“缩千山”的功夫是孙悟空大哥通臂猿猴的看门绝技。记得当时孙悟空跟猪八戒讨论过把唐僧背到灵山的事情,当时猪八戒说,唐僧肉体凡胎都背不过去的。但是,如果用孙悟空的“缩千山”呢?不就很快就能到灵山了吗?所以说,速达灵山的办法肯定是有的,但绝对不能用,因为这是作弊。

在《西游记》中,小弊怡情,大弊伤身。孙悟空用这手缩千山把唐僧往前推几十里,目的就是戏耍一下红孩儿。

红孩儿还在那“救命、救命”玩的正嗨呢,怎么唐僧也不过来呢?他定睛一看:好嘛,人全跑没影了。红孩儿这个气呀,好你个泼猴,敢这样耍我。没关系,咱不生气。

这次,红孩儿学精了,他直接到了唐僧前面几步,把自己吊上,然后大呼“救命”。果然,孙悟空再想用“移山缩地”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唐僧就被红孩儿接到洞里去了。

一首不起眼的诗在西游记中两次出现,骊山老母说出其中的深意

我们说,如果你不把唐僧接到洞里去,观音菩萨怎么来收伏红孩儿。不收伏红孩儿,那么谁来当这个善财童子呀!

要是都像孙悟空那样,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来个三打白骨精,本来后面还有精彩的局呢,怎么做呀。所以说,不是孙悟空不该打白骨精,而是说什么时候打,什么样的方式打,都需要思考。

没有思考和顿挫的人生,经常会失去人生的精彩。正因为孙悟空没有跟红孩儿上来就干,虽然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成就了一段善果佳缘。正应了鲁迅开场那句诗: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风林秀

参考文献:《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