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真实一九四二:农民在夜幕掩护中吃死人肉(电影一九四二真实吗)

 【引子】

  有关饥饿的故事

  本报记者 施晨露

  1942年,太平洋战争[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偷袭美国设于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所在地,同时轰炸英、美军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和英国对日宣战。]进入第二年,亦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作为抗战前线的河南省,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连续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灾难导致饿死者、冻死者、病死者不计其数。这便是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

  1993年,作家刘震云完成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动笔前,他并不知自己是灾民的后代,回河南老家调查才震惊发现,1942年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似乎都已“遗忘”了这场灾难。同年,彼时还未拍过一部电影的冯小刚在王朔推荐下读到小说,萌生将它搬上银幕的念头。

  2012年,从小说到电影,三起三落,第四度启动后,这个有关饥饿的故事,终于开映……

  【1942,从上至下都是“灾民”】

  冯小刚:1942这一年,下到饥寒交迫的灾民,上到国家统治者[注: 统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 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都在扮演灾民的角色。灾民沿街乞讨是为活下去,国民政府也在向世界列强乞讨,乞讨他们能够伸出援手。

  几千万人从河南向陕西逃荒,途中,几百万人饿死。这是什么概念?年轻人可能对二战中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有所了解,通过好莱坞电影的表现,它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让很多德国人开始反省这段历史。1942呢?正式上映前,我们做过一些试映,挑选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每次60人,里面可能有20%或30%是年轻人。通过几次试映,我发现,对电影触动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非常吃惊,完全不能想象这是70年前中国人的生活。

  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让观众通过影片对民族发生的灾难,以及人们在灾难中的表现有所了解,这是我觉得电影一定要拍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2,小说如何变成电影】

  刘震云:那是1993年夏天,特别热。小刚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十几个人也许在别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但在这个问题上无比统一地说“不可能”。会开完以后,我记得外头有棵槐树,我那时还抽烟,就和小刚蹲在槐树下抽烟。我说,弄不弄?他说,弄!我说,大家说的没有一句是不对的,电影的元素一个没有,到哪弄去?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我们再找一帮人,在宾馆开一些房间,我们来设置这个故事、细节、人物、跌宕起伏和结构。但这个方式做不了,那是聪明人做的。我们俩端详了彼此的脑袋,都没那么聪明,只好选择笨办法。笨办法就是上路。

  我们从北京出发,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用了将近20天。所有的人物不是在宾馆想出来的,而是在1942年逃荒的路上遇见的。有的是1942年幸存下来的,有的是遇到了他们的灵魂。这是1993年。2011年是第四次启动这个项目。开拍前因为要选景,我跟小刚又去过三趟这些地方。

  冯小刚:我们觉得应该采取一个最笨的方法来创作改编剧本,就是不要偷懒,沿着灾民逃荒的路、沿着所有线索发生的地方都去走一遍。只有在路上通过采访,深入不断地了解,你才能知道这个是接近事实真相的。这些不是坐在屋子里可以想出来的。

  【一】

  诚如冯小刚所言,“只有在路上通过采访,深入不断地了解,才能接近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怎样?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让我们一同回溯当时中外记者突破重重封锁所报道的“一九四二”——

  比如美国《时代》周刊驻亚洲特派记者白修德,1942年10月发表 《十万火急大逃亡》,1943年3月刊载实地考察报道《等待收成》,晚年回忆录中称“在我所有的记忆中,河南大灾荒是最为刻骨铭心的”;

  又如重庆《大公报》时任河南战地记者的张高峰,1943年2月1日发表通讯 《豫灾实录》(原名《饥饿的河南》),社长王芸生[注: 王芸生(l901一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王芸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区,早年家贫,曾在天津当学徒。]次日发表社评《看重庆,念中原!》,旋即《大公报》被勒令停刊3天,张高峰被以“共党嫌疑”逮捕;

  再如河南南阳有 “小公报”之誉的民营小报《前锋报》,以惊人胆识于1943年接连发表了10多篇灾区系列通讯和约百篇呼吁救灾的社评、时评,涉及范围更广,报道时间更长,并在当年5月将该系列通讯汇集成册为《豫灾剪影》出版,社长李静之作序称出书目的是“使远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灾情的实相,并替国家保存几片段史料”。

  除此,几乎再无新闻记录。

  【二】

  宋致新的母亲宋映雪今年100岁,对往日记忆最不模糊的,当属“一九四二”。这段她亲身见证的历史,她反复说,说了不知多少遍。

  宋致新的兄长赵致真为科普作家、武汉电视台原台长,现今流传国内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豫灾报道,均由他翻译成中文。

  宋致新,湖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她倾尽心力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于2005年出版,搜集了白修德、《大公报》、《前锋报》几乎所有相关文章,该书增补版下个月将问世。

来源:中国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