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提起道家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太极拳。太极拳确实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其一招一式,还是拳理拳意的形成,都深深受到了老庄思想的浸染。

首先,\"太极\"之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仙翁(左慈)和葛公(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后学葛洪接受、整理乃至承传。

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给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之大成,熔人体医学、力学、内丹学于一炉,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编创\"太极十三势\"、总结太极丹道体系,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其次,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十三势\"中最基本的棚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棚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而只是作为拳技,可以有攻防之用的心理活动或形架作技击之变。高功作法可有另一种存想的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还如一些像\"白鹤晾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果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还有,主要的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这些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于太极拳功法拳理中。\"柔弱胜刚强\",\"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太极拳理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道德经》中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曰\"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在\"太极拳经\"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物壮则老\"与\"无过不及,以及太极拳推手的法则“随曲就伸”。太极拳中所讲究的中、正、松、柔、圆、活、平、灵等等特色风格,均在道教义理中能找到丰富的实证和最恰当的解释。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太极拳内功还与道教养生术——内丹术的动功及操炼过程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太极拳内功与内丹术是道源一脉,只是在目标上和层次上略有分歧。作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极拳,重在技击发人,用意用力于四肢,力显在外;而内丹术作为修道成仙的长生之术,则在更高的内炼和升华上,重在结成金丹,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道教功法 | 太极拳与道文化,二者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如果讲起太极拳渊源之创造,还会列举一些像许宣平、李道子等道教人物;谈起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一定会归宗到老子\"清静无为\"的道教义理上;说起太极拳形架拳势,也可以形容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道教特色。

总之,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