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丹道之“道”

对生命的渴望,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问,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先秦时期,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与道文化便是这种本能的外在诉求。仙文化期盼人类寿命无限延长,具有超能力,通过寻求并服食不死药以期达到目的,如著名传说“嫦娥奔月”。而道文化认为肉体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归宿和动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无始无终的,因此他们追求以各种方法令有限的肉身回归无限的大道,如广成子教导黄帝的“守一处和”之说。

经过秦皇汉武的推波助澜,仙文化在古代中国很具影响力,但对不死之药的寻求却如竹篮打水。追求生命永恒的人们并未放弃,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的豪言壮语,并依据“服金如金,服玉如玉”的理论和药金技术,开创了冶炼金丹之术,试图通过科技手段改造生命,虽然仍未实现“长生不死”的目的,但却在医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作出了贡献,并对中国古代物理、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理论与术语也对其他修养方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早在战国时,庄子始在仙文化中注入了道的内核,又描绘了令人向往的藐姑射山神人形象,使仙文化与鬼神文化合流,成为“方仙道”。秦汉以来,仙文化进一步吸收诸如导引、食气、合气、精思等各种养生术,并逐渐吸收道文化精髓,仙、道初步合流,称为黄老道,再演变成晋唐的道教道教便成为以虚无大道为根本(实质),以神仙崇拜为表征(现象),以道术为手段,以济度为功德,以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

道教发展道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成仙。至唐代时,论说仙的实质,阐释道教的梦想,不再是受佛教影响的道性之神,也不是肉体长生,而是以道气为根据,期盼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如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中说:“人怀道,形骸以之永固。资熏日久,变质同神,炼形入微,与道冥一。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智照无边,形超靡极,总色空而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其惟道德。”这种形道合一的理念便成为道教的最高梦想。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何为“丹道”?

汉唐诸道术中,以炼丹最有影响,“丹”成为整合各种养生修炼方术的概念,进而成为证道之术,即我们说的“丹道”。

丹,原意为赤色石头,指丹砂这种矿石。后来泛指以火或水炼制各种矿物、植物等而形成的丹药。丹道,是金丹道的略称(金丹,是金液与还丹合成一词后的省称),指仿效宇宙天地造化,于鼎炉中炼成用以服食金丹的理论和方法。从历史来看,丹道有狭义、广义的不同。广义的丹道是指通过“内丹”修行(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炼成者,内视可见其形,所谓“大如弹丸黄如橘”“圆陀陀,光烁烁”)、“外丹”修炼(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以之为载体,用有招无,把阴捉阳,做成长生不死金丹的方法)而与道合真的理论与方法,即是炼丹以证道的体系。狭义的丹道指内丹道,或指人们常说的炼丹之理法。

“道”的概念源自先秦道家。依老庄之言,道指生命、社会、神灵乃至宇宙的本源与归宿——吴筠称其作“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是生命、社会、神灵乃至宇宙的根本动力。道体至虚至无,却能化生万物。汉代以后,通常称道为元气或道气。

《参同契》构建的外丹理论,在唐代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便寻求道气为根据,于是元阳子提出“有质不堪为伴侣,无质生质是还丹”的著名论说。唐末五代,在以钟离权、吕洞宾、谭峭、陈抟等为代表的高道影响下,内丹术也成为修道证道的工具——钟离权整合《参同契》中阴阳五行和合、消长理论和《坐忘枢翼》中炼形为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的三炼理论。谭峭用“通塞”统合大道万物,用“忘”字诀统合阴阳交媾及三炼之论。而陈抟用《参同契》理论并援引了佛教的空论丰富道论。至此初步完成了由术至道的工作,勾画了丹道的基本框架。

一般说来,内丹道有三大流派,其一是以钟吕为代表的,以真息命气为重,再炼气成神的“先命后性(神)”一派,其二是以陈抟、谭峭和全真道南北宗为代表的,以心性为主,以命气为从,“先性后命”或“以性兼命”一派,这两派属于清修。还有从男女阴道合气演变而成的丹派,或称阴阳双修,或称彼家丹法。其上乘者为离形神气之交,由北宋高象先传出,后因张伯端的《悟真篇》而形成巨大影响,所谓的丹道东西派都是其流变(其下乘者演变为采补泥水丹法,受到正统丹家批判),这是其三。而外丹道,明清以来主要是天元神丹之说。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丹道与中国文化

丹道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自身发展整合的结果。它以“丹”来统合传统仙术,并归宗于“大道”,将道教的义理教义、道法仙术、神仙信仰整合,成为道教新的形态。当全真道南北宗建立丹道教团后,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影响至今。

丹道不仅在道教内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医家产生了影响。元代名医王珪将丹家与医家结合,并提出新理论——“两肾中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箸头,鼓舞变化,开合周身”的命门新说,并依据此研制了新的药物——他自制的“礞石滚痰丸”疗治痰症效果卓著,人称“神仙”。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重要中医学流派“火神派”也是基于命门火的发挥。外丹方面,近世张觉人的《外科十三方考》《中国炼丹术与丹药》等所记外丹方,至今在临床上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明清以来,丹道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也得到相当广泛的传播,并影响到戏曲、小说等的创作,如名医兰茂有《性天风月》之曲,《西游记》也大量运用丹道术语与意象。丹书在明清的大量传播,使丹道几乎成为公共知识,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在当代,丹道等道教修炼功夫也应用于医学养生保健等领域,如修习内丹需静坐功夫,以涵养精气神,增进身心健康。加之道教强调内功外行——不仅要在身心修炼上达成一定的目标,还要行善积德、回报社会,让社会健康成为身心健康的延续。

“万物作焉而弗为始”“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教的世界观,源于其修行境中的特殊感悟,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对生命终极意义思考和宇宙本质追寻的一种向度。而丹道等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修炼,也对现代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世界观和生命健康理念,继而在助力新时代提倡的“健康中国”建设,乃至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面起到了助益之用。

(作者汪登伟,原文发表于中国宗教网站,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