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和合”文化助推科技创新(和合文化图片)

韩骐键

创新的灵感来自哪里,好奇心、知识、毅力,都没错,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文化基因。古老的东方用针灸治病,西方用手术刀,不是偶然的发明创造,是一开始就由文化决定的。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互联互通”的复杂世界,不论是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还是物和物之间,大到人类和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割裂和孤立的视角正在被整体和关联所取代,以往的理论和方法不断面临着挑战和变革要求,这个时代需要整体观的方法论指引。

中国文化生于大河的农耕文明,西方文化生于海洋的商业文明。由此造就了中国文化顺应自然、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中庸和平的核心特质,以及西方文化征服自然、征服市场、开拓冒险、个人本位的物我二分、崇力尚争的基本特征。

近代,由于西方文化中天然具有物我二分、征服自然的世界观和理性思维方式,大力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但是,一个世纪前开启的量子力学对传统理论的创新变革,让物理学家们意识到,以往原子论和机械论的科学方法要向更为整体的方法转化,更强调事物之间无可避免的相互联系,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就写道:“我们越是深入微观世界就越体会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多么相似,他们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远运动的各部分构成的系统,而人则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同样,也是由于西方文化中索取式的征服自然的方式,如今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到了必须改变的关键节点。正如中国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述:由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模式必将从“个人本位”回归到“社会本位”上,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将从对自然的精于算计转变为互助共存的态度,由此必然导致“人类文化要有一根本变革”,从“古代的西洋及在近世之复兴”的西方文化转向“古代的中国及其将在最近未来之复兴”的中国文化。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们迫切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再叠加的、有机的而非机械的、物人合一的而非物我二分的方法论去突破创新发展的瓶颈。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思想,表现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二是“中庸”,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还强调了一种“以变应变”持续和谐的动态平衡理念。中国文化所蕴涵的道理都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庸和平、相生相克、和而不同等等,从各个方面描绘了一个整体和动态平衡的统一世界。

通常,人们总是觉得传统文化与科技离得很远,更别说引领科技创新了。但是,古今中外很多领域的大量事例可以证明,在创新最迷茫的时刻更多地要仰仗于背后的文化,因为文化是脉络,是秘籍,是指引。

一、关于“人机交互”——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

“人机交互”在当今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分支方向。但机器最终是要给人用的,所以必然遇到机器和人的整合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为什么人们都在谈论“人机交互”的问题,而没听说过“机机交互”的问题?

我们尝试的创新做法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按照“人机一体”的要求,分析什么位置、什么状态下需要人机交互就设置一个交互点,创新提出遍布全系统、全流程的“离散式人机交互机制”,而非集中在一个交互屏幕上。同时,初始设计时就考虑三种“人机一体”的场景,即:机器组件与安装调试人员构成的系统、机器与使用操作人员系统、机器与检查维修人员系统,因为三种场景下的人机交互需求是不同的,要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应的交互模式和工具。按照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一种现场控制系统,因为找不到一个显示屏幕,同行觉得不理解,但是用户没有感到任何不妥,由于贯穿始终的“人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所以系统整体运行更流畅,更简洁,也更可靠,也越来越感觉到“人机交互”不算是问题了。

二、“自报家门”的活数据——“天人相应”

这项创新的背景是,以往应用系统的软件结构,很难适应需求的灵活变更,修改成本和稳定性风险太高,通常办法是软件版本的彻底升级,相当于重建新系统。我们尝试突破,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最终都要回到老路上,最后按照“天人相应”的理念指引,在社会组织的运行机理中找到了灵感,例如,一位法律顾问去某公司协调业务,对方自然会派出法务部门人员接待,而不会被带到软件研发小组,因为来者会“自报家门”:我是来自某单位的法律顾问,这是一种有效的自协同机制,“天人相应”,计算机系统里的数据组织为什么不能这样构建。

比如。

情景一:一栋大楼,几十个货物加工处理房间,每个房间有一个唯一编号,这时进来一位送货白衣人,身上只有一串编码,其它不详,门卫扫码以后,拿出一大本编码对应表,查对后告诉来着:你要先去135房间把你带来的菠萝去皮,然后送到246房间,135房间在4层东边倒数第2间,......。这大概是现在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机制,对机器来说很严谨不会错,看上去繁琐实际上计算机很快,没问题。但是,如果房间增减了或者合并分拆了,真正的麻烦就来了,那本编码对应表变了会涉及到很多的关联变更,有时候修改还不如重新盖座楼更快、更稳定。

情景二:我们尝试的创新方案,按照天人相应的理念,“人道”、“天道”相通,参照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理,创新地让数据名称自带特征标识,自报家门,不再通过编码和对照表去规定如何处理数据。比如,再参照上述示例,送货人身上挂着清晰的标牌“菠萝-水果-海南”,进门后不再扫码,门卫一看就明白,指向3层水果处理专区,一路上按照指示牌找到写明“菠萝”的房间,送货任务完成。这个方案会有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特点,一是系统架构灵活应变能力很强,比如,3天后那位送货人又来了,门卫看到他身上的标牌后说,对不起刚接到通知,菠萝加工间这几天休息,凡是送菠萝的,不管产地,都改送到地下员工餐厅,如此,因为没有了那本编码对应表,应对任何变更非常灵活;二是,数据处理的功能模块直接复用,就像“游戏卡”或者活字印刷里的“活字”一样,即插即用,随意复制、交换、复用。

事实证明,这项大胆创新很有效,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解决了一连串的疑难杂症。它的最大特征就是,迈出了在西方文化下很难迈出的一步,让数据名称直接标示“大家”都能读懂的特征属性,不仅仅是计算机能懂,设计、使用和维护人员也能直接读懂,信息流从用户需求设计到机器自动运行再到维护人员检修,直接贯通没有转换环节,彻底实现人机融合的一体化系统。这样的方案能够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

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反倒是:人们直觉认为,国外专业大公司都没有这样做,说明一定是哪里有问题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三、“信息孤岛”的解决之道——“和而不同”

西方文化里没有“和而不同”,只有“征服”。当今社会遇到的“信息孤岛”难题以及物联网、大数据挑战等,对西方技术来说,最理想的解决之道就是所有数据“全球统一编码”,包括统一语言、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全部统一,不留死角。这样似乎世界就统一了,但事实上不仅不能实现,也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例如,生产一台机器设备,其中的每个零部件都事先获取一个“全球唯一编码”理论上还可行,但是,人体里有多少个数据?怎样“全球统一编码”?人类社会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完整解释和描述自然的程度,对象不确定,自然“全球统一编码”无法落实。其次,“全球统一编码”反而会掩盖很多个性化信息,通过统一编码先去掉信息的关联特征,再通过各种映射关系去恢复它们的固有特征,显然是低效和无意义的。

合理的解决方案是,第一,任何数据只要在任一层级的子系统内保证唯一即可。比如,某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允许存在两个同名数据,条件是,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子系统内,如果这两个数据要跑出各自的子系统,那么它们俩的名字要在上一层级的系统内保证唯一。如,两个班都各有一名学生叫班长,他们俩要到年级开会,就要分别叫1班班长、2班班长,如去学校开会,他们就要分别叫3年级1班班长、3年级2班班长。第二,任一子系统内的数据处理机制保证统一即可,不需要“全球统一”。如班级有各自的规则,年级有年级的规则,但从班级出来到年级则要符合年级的规则,不需要从上到下完全一致。消除信息孤岛,重要的是语义层面的统一,例如,可以允许两个木匠说不同的语言,因为有翻译,但是就算都讲同一种语言也不能让木匠和厨师在一起对话。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和合+”不是简单的替换,是接力,是延续,如中外学者所预见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作者单位:三和智控(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