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和合文化的起源和释义(台州和合文化起源)

和合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可知其源远流长。

《易经》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意思是,人情、时势、世事、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变化,都会遵循各自特有的规律开展,有始有终有过程,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互相作用,达到最佳境界的和合、和谐,就是一种吉祥嘉善的美好状态。而这种恰到好处的和合的力量,将会使所有邦国得到稳定和安宁。

和合文化的起源和释义

跳跃商人的合成图像

“和合”二字联用,构成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汇,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商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五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加以和合施行,使百姓安身立命。

比老子、孔子更早的周代思想家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认为,以一事物融入另一种事物就叫和,和能使万物丰富生长而有所收成。如果仅以同一事物的不断累加,则无法有所获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讲“和”的力量能生成万物,“同”的力量不能可持续发展,而只能止步不前。意指事物之间,实现了和谐,就能繁衍发展,如果完全一致,就无法获得新的生长壮大。和,是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对矛盾的协调解决;同,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回避了矛盾,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无益于事物的发展。

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讲万物的生长,都抱持阴阳两种相反的物质,在难以觉察的形态下进行融合生长。

战国子思的《中庸》提出了“致中和”的观点。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是因为人心中没有受到外事外物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心态是平和公正的,不偏不倚不增不减,“叩其两端而执中”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当各种事情发生后,人在应对这些事情时,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合乎法度、礼仪、环境,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能使万物通达发展。抵达中和的境界,则天地万物各行其道,各归其位,各自发展,各自精彩。

后世者,多有对和与和进行研究并阐述的。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说:“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