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和尚会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道教.jpg

祖师白玉婵有一首诗《道清》,其中有一句:“无瑕的桃李花“这是道士修为状态的最好体现。在大众眼中,道士的形象总是与仙族飘飘的衣裳相连。红尘中的喜怒哀乐,永远不会消失。”扰乱了他们的修为。心。那孤独洒脱,似乎是诸天下界,不仅是有抱负,反而暗自觉得是“不可攀”。

难道是这样修道人真的是冷得没有朋友的存在吗?

重阳真人在《立教十五条》中提到,修行者要有志同道合的道友。”我要助病,你死,我埋,我死,你埋”,道友可以托付性命。

存在道教在实践中,建议与他人交往,这是由道教修炼的特殊条件决定的。 大多数修士并不羡慕荣耀,而只羡慕山野间的自由。

在古代,条件并不发达。 一个人在深山修行,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会冒着财产和生命的危险。 陪伴的第一个意义,就是他们可以互相帮助,是彼此的守护者。

尤其是在炼神离体阶段,一个合格的道友不仅要防止对方受到外界的干扰,还要守护好自己的肉身,为神灵归来做准备。 如果此时稍有不同,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

八仙传中,铁拐李真人被托付给了一个非人,却在四处游荡后被弟子焚尸,无奈之下被送到了瘸腿乞丐的尸体上。 真人就是神,这种经历不过是一场劫难。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修炼者身上,那肯定会有生活上的担忧。

因此,道友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友谊概念,而达到了超越生死的信任。

退一步说,并不是所有修炼者都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即使他们只是询问道教问题,但他们对道友也有要求。

练习.jpg

道家修行以静为真本,以性为本。 他们只爱世外的白云,却无意在世间放烟花。 所以,我们和修行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在讨论世间幸福的志向,而不是世俗的父母。 这并不是说人们不关心世界的冷暖,而是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一个负担。 既然做了什么,就要有勇气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是世界的定理,也是世界的方式。 修道,要修一双明眼,看清世事,不至于被一己之欲蒙蔽了双眼。 心无烦恼,四时无烦恼。 唯有如此清明之心,才能算是修士的伴侣。 正如陶弘景所说,道家之心,只映山白云。 如果你能领会这清净背后的真谛,那你也是修了诚心的道人。

以上两者都是重阳真人所谓的“伴侣”的对象。 他们还提到“先选人再选人。不要先搭档再选人”。

道家修行是终生事业,所以最忌讳“三天钓鱼,两天挂网”。 如果不能和道友合而为一,中间还要换两三个人,那只会让你平静的心变得平凡而琐碎。 打扰不利于练习。 同时,真人告诫后人,即使遇到志趣相投的道友,也不该谈恋爱不谈恋爱。 诚然,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在身心上不应依附于对方。 如果相爱,就会有羁绊; 如果不相爱,就会彼此分离。 如果你束缚了你的心,你就不能达到宁静和没有思想; 如果你离开你的头脑,就会有很多差距。 怎么讲同修的道理呢? 爱与非爱的选择,也是道家修心的过程。 “以人为镜,知得失。” 道的真正伴侣,其实是道自身的反映。 如何选择道友,其实就是如何判断自己。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和谐的人首先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

只有当你能帮助别人时,你才能帮助自己。 以上都是修真意义上的道友。

道教.jpg

修行的事情不仅是道家的事,如果普通大众对道有心,也可以称为修行者。 但因为每个人的奥秘不同,所以修炼出来的道果,难免会有层次上的差异。

重阳真人也怕后生只执着于道伴,而忽视道的真实性,所以强调选择道伴的三个原则:不随人情,不随波逐流。取相貌,只选智者,不能去佛法。 .

世上的人都是用双眼看世界,所以总是关注外界; 修行者用心看世界,想看到表象背后的本质。 只有不被五色玷污,才能站在道的高处,淡然看繁华的云彩。 所谓的“悟”,强调的是要有超越人类世界视野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世界的因缘之后,还要有慈悲心。 道士虽出世,也不会因此而厌恶俗世,而是将悟道的本源还给一切人和物,从万物中得到悟道,从真道中证悟自然的道理。世界。

看世界就是了解自己。 所以,对于一个真正得道的人来说,道的真伴并不一定是指一个特定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为他的自我反省对象。

你以慈心救度众生,世间必报答你。 真正的“聪明”,不是与人的修为比拼到更高的层次,而是无论是面对修为还是在世俗面前,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心无异,天下不扰万千情,天下为友,游历天下。

苏子增曾说:“鱼虾是麋鹿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