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最实用的老年手机)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名老人因不会扫描健康码被公交拒载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段时间以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新闻。早前,一位大连老人同样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与地铁口的工作人员发生争吵。当技术给一些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正在为老年人设下门槛和障碍。两起事件引发网友一片唏嘘,老年人如何适应技术的问题也再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事实上,技术问题只是老年人生活的冰山一角。比起“数字化的生活窘境”,他们还有更多被忽视的处境,譬如,面对衰老与死亡,老年人要如何与这个世界郑重告别?

我有着怎样的一生和家庭?我有哪些财产和投资项目?生活费用状况如何?我有何重病?又希望何人照护?我的遗留物品如何处理?我希望选择何种形式的葬礼?想要通知何人参加葬礼?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被旅日学者宗泽亚记录下来,写成了《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一书。在本书出版之际,新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本书作者宗泽亚,和他聊一聊关于老年人要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的话题。这个话题听起来也许稍显沉重,但正如宗泽亚所说:“我们无法预料生命何时结束,但可以提前做好规划。”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宗泽亚著,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0年7月。

采写 | 何安安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宗泽亚,作家,旅日华侨,化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曾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工作。多年专注日本近代史及民间风俗文化的研究。代表作有《清日战争》《明治维新的国度》《清日甲午战争写真集》《日本近世性文化》等。

冲破死亡禁忌:如何迎接死亡是一门新学问

新京报:为什么想要专门为老年人写一本书?而且这本书看上去并不那么像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记事本,一个备忘录,一份人生总结……

宗泽亚:2019年,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报道中的数字提醒我们,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

十年前,当中国人靠着人口红利,高速发展经济沾沾自喜的时候,社会和媒体似乎没有足够关注到人口老化问题。近年来无数小家庭的长辈们,突然发现他们不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正在迫使他们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口老化,各地养老院雨后春笋地出现,老人旅游团、老人广场舞、老人养生法、老人保健品,不管正规与否、真假与否都铺天盖地而来,老人成为被收剪羊毛攻城略地的又一个主战场。老人们焦躁不安地担心着自己接下来的事情,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养老问题。

我由于生活在日本,对日本和未来中国的养老问题比较关注。2014年我从日本会社辞职,进入日本养老福祉学校学习,取得了两项养老工作的职业资格。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有机会向中国传授日本的养老技术和经验,之后我应聘回到了故乡。

过程中,我注意到老人是最接近自然死亡的脆弱群体。面对“终老”,他们畏惧死亡,更加纠结于那些舍不掉、断不了、离不开、放不下的念想。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怎样才能不留下人生的遗憾,成为老人最关心的大事。作为一种人文关怀,我决意写一本冲破死亡禁忌、缓和死亡情绪的作品,帮助老人得到物资上的照护和心理上的抚慰,成为我有勇气写这样一部涉及死亡的书的初衷。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图片出处:《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

新京报:书中有不少例子都来自邻国日本,整体设计似乎也很接近日本比较流行的老人终末笔记。对于如何看待生死这件事,我们和日本有哪些不同呢?在你看来,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宗泽亚:日本是一个岛国,地质构造支离破碎,火山、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涝干旱、低温冻害,给岛民带来了超过他国的高风险死亡威胁。一个不适宜舒适居住的岛国,成为历史上日本人对周边国家发动侵略的重要原因。在死亡高风险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与在死亡低风险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不同的。这和中国内陆贫困山区生存的人与沿海城市小康社会生存的人,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解上的不同非常相似。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宗泽亚在日本亲身体验入棺,并进行死亡冥想。图中棺木是日本当地为平民提供的榻榻米式简易棺材。

因此,面对高几率的死亡,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比较是坦然的,他们也更开放地讨论死亡问题。2013年10月,日本各地开始流行“终活”,以老年人为主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

“终活”指的是人到老年,如何迎接死亡、谢幕人生的活动。活动中,有专人负责教导参与者怎样处理财产、如何撰写遗嘱、怎样面对死亡等临终前需要准备的事情。日本国家电视台NHK首当其中,宣讲“终活”的意义,推进“终活”的展开和普及。随着“终活”人群的扩大,日本许多旅行社推出了“终活旅行团”,参观火葬场、学习写遗嘱、学习拍遗照,甚至踊跃地躺入棺材内,亲身体验入棺的心境。

如今,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了解“终活”,上终活私塾,写终活笔记。甚至小学生也参入其中,饶有兴致地了解死亡。学校组织大家参观墓地、火葬场、聆听和尚对死者的超度。“终活”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门新学问, 很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日本大学生自发组织模拟的送葬仪式。

尊严死与临终关怀:有尊严地死亡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新京报:近些年来,有关“尊严死”的探讨越来越多。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人格权编第100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旋即引发了公众对“尊严死”这一概念的关注。如何尊严地死去,是一个让人想起会唏嘘不已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死亡也并不是一件取决于自己的事情。我注意到你在书中的“生前预嘱”部分特别提到了尊严死宣言,可以聊聊这方面的内容吗?

宗泽亚:近些年,选择“尊严死”的日本民众日益增多。以自己愿望的形式迎接死亡,被视为日本人的一种权利,被认为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事情。

尊严死是指预立医疗指示,让患者在临终前提前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在未能确认是否为本人意愿的情况下就开始延命治疗,不仅会造成本人的痛苦与家人的负担,停止治疗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日本的尊严死做法,有提前在公证处制作“尊严死宣言公证证书”,也有书写广为人知的“生前预嘱”的留言。个人实现尊严死的目的,一是不希望自己死的太痛苦;二是不希望活着的人太为难。由于尊严死的解释和手续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临终时刻的定义也因人而异,最终还要由医生判断为准。

人的死亡要不要有尊严?

大多数老人在弥留之际,肯定还是希望保留人格和形象的尊严。遗憾的是,他们的子女在“孝道”观念影响下,常常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哪怕是延长一分一秒的生命。很多临终患者在ICU病房,被切开气管,插上呼吸机,浑身上下布满了管子,每天抢救费用高达上万元。但亲人们仍然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尽到了责任。

最新的研究显示,看上去无知觉的患者,仍然有意识,也能感到疼痛,但他们无法表达。打个比方,当你的身体无法自然进食,还要忍受褥疮煎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醒来,你会为了维持一口气,花费着子女的钱吗?如果尊严死预嘱得到推广,人们就不会在死亡面前活受罪,可以带着自我的尊严赴死。

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网站“选择与尊严”。这是一个由民间发起的推广终末预嘱的网站,它正在为社会倡导的尊严死做着有益的事情。但是民间的力量毕竟有限,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尊严死为何物,或者与安乐死混为一谈。因此全社会应该加速普及对尊严死的理解和认知。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选择与尊严网站首页截图。

新京报:可以具体谈谈安乐死和尊严死两者的区别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担心尊严死被滥用,也有人会担心,自己即便签署了生前预嘱,也无法保证最终的使用。

宗泽亚:“安乐死”和“尊严死”存在本质区别,简单地说,实现“安乐死”的前提是国家必须立法,而“尊严死”并无相关法律规定。

在我国,有很多所谓的“尊严死”案例。但它们基本都是在金钱穷尽,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状况下,被迫拔管放弃救命,这和尊严死必须有本人意愿的基本理念并不相同。目前在我国期待“安乐死”立法是不现实的,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壁障,世界上也只有一两个国家有相关立法。

担心尊严死被滥用,担心即便签署了生前预嘱也无法保证被使用。我认为“担心”也是个人应有的权利,很多人面临纠结的时候都会勉励自己,舍掉吧、断了吧、离开吧、放下这些念想吧,可是仍然无法做到。

对于这些担心,建议你郑重写下预嘱,如果仍然不放心,可以公证你的预嘱,并且与你的主治医生取得认定,同时,你必须与家属交代清楚自己的意愿,这是最重要的步骤。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图片出处:《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

新京报:临终关怀和安宁守护呢?近年来,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罗点点一直在推广生前预嘱和安宁疗护。你在书中的“终末监护人”和“终末的预嘱”部分也罗列了临终关怀医疗的选项。可以谈谈这方面的现状吗?

宗泽亚:临终关怀和安宁守护在我国已经广泛展开,许多的养护院实质上就是做着临终关怀和安宁守护的事。我的老母亲最后几年就是在这样的养护院度过的,但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国应该学习外国的临终关怀和安宁守护经验,尤其是在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数上下功夫。临终关怀,又叫安宁疗护、舒缓疗护,它的理念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让人生的最后阶段过得安宁、平静、有尊严。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一般是病情严重的癌症晚期患者以及受病痛困扰的老年人,他们普遍疼痛感剧烈,进食受阻,更严重的是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医护人员能做的,是从医学角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痛苦,护工会按时给患者换药、翻身、按摩,让每一个生命在临终时都能有尊严地离开。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图片出处:《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在当前的护理教育中,还没有临终关怀的专门课程和师资认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已成为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但现有机构和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在去世时不让两个女儿为难,我在7年前做好了下面的事情:1.制作了与日常支出表联动的最新资产内容表;2.集中整理了银行和保险账户;3.处理了大量多余的衣物、家具、书籍等;4.制作了去世后需要办理的水电、信用卡、保险手续一览表;5.写好了遗产分割;6.嘱托不要联系朋友送葬,只要家人参加;7.和女儿们商量选择墓地。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打开我的手册,都可以找到答案。”

养老需要技术:“归纳人生”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程

新京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我看到介绍,你在多年前,就已经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妥当。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归纳人生可能是一件不愿意做,或者说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宗泽亚:我国的老人不仅经历了共和国的诞生以及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也经历了国家与社会的沧桑变化。他们有太多故事想写。按照1%的老人人口比例推测,想归纳自己人生的老人最少有200万人。

遗憾的是,国内出版界很少有向老年读者提供记录生平的出版物,涉及死亡题材的出版物更被视为禁区。老人归纳自己的人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是一桩细致的工程。他们需要合理的引导和帮助,需要了解合理归纳人生的方式和方法。我设计这本书时,也充分考虑了这点,想要写出适合中国老人使用的笔记式图书。

新京报:书中的表格是你自己设计的吗?我注意到这些表格非常细致,甚至包括了宠物过继嘱托、出门携带物品表等。但也有一些读者认为,大部分内容和“死亡”有关,过于沉重。同时,涉及到“生”的部分也不那么多,比如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和娱乐等。这样的设计有哪些考量?

宗泽亚:我是理工科工程师,设计表格是我的强项。书中表格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本人所做。不过因为排版篇幅有限,有些重要选项不得不放弃。也考虑到国人对死亡的忌惮,许多选项我也不敢直接写明。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图片出处:《老年实用手册:如何归纳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的立项就是说“死”,自然很少涉及“生”的话题——怎样养生、怎样锻炼、怎样吃喝、怎样跳广场舞。但是从生死哲学的视角来说,谈死的过程就是论生,“生”和“死”本来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宿命鸳鸯。表格虽然很少涉及“生”的话题,但是书中插入了大量实用性小知识,也就是涉及到了“生”的部分。例如宠物过继嘱托、出门携带物品表等这样接地气的设计,都是为老人怎样更好地终末生活所设计的。

新型遗产:如何处理数字遗产将是未来重要的社会课题

新京报:在谈论死亡话题时,遗产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部分。近年来,数字遗产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遗产类型,引发了许多探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数字遗产呢?

宗泽亚:我经常在想,当我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留在手机、电脑里的珍贵资料该怎么办?我的网站、博客、微信、信箱,难道会永远地浮游在网络中吗?很多会用手机、电脑的老师都有这个困惑。再想想年轻人,当他们老了,会有多少数量的数字遗产,他们又怎样处理呢?

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每一篇微信文章、数字资料、数码图片和影音文件,都具备最基本的产权性质,即“数字产权”。说到底个人用户的数字物品还是一种所有权,无论是网站,还是其他任何机构都不得侵犯,都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话|《老年实用手册》作者:无法预料的生命,可提前的规划

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2018)剧照。

就现状而言,我们国家对数字遗产这个概念还很生疏。在很多欧美国家,已有专门的公司帮助人们处理死后的数字资产。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开始对逝者留存的博客、账号、软件等虚拟遗产的归属和继承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博客主投资巨大钱财和精力打造的游戏号、网店号身价百万,这些虚拟财产都是重要的个人财产。可是博主一旦去世,这些数字虚拟财产如何继承?处置不当就有可能陷入巨大的纠纷中。我在书中列出了许多数字遗产明细,但究竟要如何处理,还需要专业的法律意见。

采写 | 何安安

编辑 | 罗东

校对 | 李世辉

题图为电影《入殓师》(2008)剧照。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