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日本人为什么要剖腹谢罪)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日本武士最典型的动作,可能就是拔刀砍人或者是回刀自杀。

日本武士凶起来那就是浪人,动辄拔刀杀人。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而他们对自己也狠,也是动不动就剖腹自杀。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剖腹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以至于有很多大人物,诸如阿南惟几大将、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等人,都纷纷踏上了这条道路。

日本人在剖腹之后,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即无人帮助他们加速死亡进程)的话,剖腹者最少能活6小时,多的甚至长达三天三夜。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可以想见,剖腹自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事情。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这么痛苦,这些日本人为何还醉心于此道呢?

可以说,这与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日本剖腹曾是一种风尚

多年来,日本人的自杀率稳居世界第一,几乎是全球平均自杀率的2倍。

而在所有的自杀方式里,剖腹自杀又是他们最为推崇的,甚至由此还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仪式,不禁让世人瞠目结舌。

日本历史上正式记载的剖腹自杀者是一名大盗,这是一个很有特殊意味的起源。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989年,一名叫作滕原保辅的强盗在被捕前,自己将腹部一字剖开,第二天才在狱中身亡。

武士剖腹的记录,开始于公元1156年的“保元之乱”。

著名的武将源为朝幼弟天王被敌人斩首,守护官内记严太抱着天王的尸体剖腹自杀,这就是“追腹”的肇始。

1170年4月,源为朝在伊豆大岛击沉朝廷兵船之后,背靠柱子站立着剖腹自杀了,这也就是所谓“立腹”的开始。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然而要说到剖腹最具代表性的先驱者,当属佐藤忠信。

而伊贺判官光季也是实行的十字型剖腹,他还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替年仅14岁的儿子剖腹,随后自裁,据说这是“侍腹”的起源。

日本有一个剧目叫《忠臣藏》,已经上演数百年,日本人趋之若鹜,这个剧目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1701年,赤穗藩领主浅野受到当时的幕府司仪官吉良的侮辱,不堪受辱的他拔剑砍伤吉良。

然而日本当时的法律规定,在幕府内拔剑是死罪,于是浅野只能剖腹自杀。

他手下的47名武士决心为他复仇,2年后攻入仇人的宅院,将吉良的人头砍下,再到主公浅野墓前祭拜,然后集体剖腹自杀。

这种行为被日本人记入史册,并称为“忠的史诗”,予以大肆歌颂。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不光是日本男人喜欢剖腹,日本女性剖腹者也不鲜见。

1372年,武田信满的女儿听说丈夫上杉禅秀战败自杀的消息,十字型剖腹后投水自尽。

据统计,仅明治维新以来一百多年间,女性剖腹的记录就超过了200例。

日本室町朝代的《太平纪》一书中记录了2640名自杀死亡的武士,其中以剖腹方式自杀的达到2159人。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日本历史上,剖腹而死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

1333年,保卫光严天皇的北条仲时率432人同时切腹自杀,据说当时血流漂杵。

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时,在日俄战争后被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大将夫妇,在明治遗像前双双剖腹殉死。

1945年日本投降的前一天,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大将同样以“十字型”剖腹。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1970年11月25日,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和其同道森田必胜,在东京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内,面对一千多名官兵演讲后当众剖腹,并由其助手斩下头颅。

而三岛由纪夫的切腹,因为各方的报道和演绎,居然被誉为“日本最纯粹的审美主义行为的显示”,这种审美,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

2001年7月12日,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东京银座商业区演讲时,听众中一名男子突然高呼口号并拔刀剖腹。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这个场面实在是让人震撼,因为那时已经很少有人剖腹自杀了。

同年9月28日,日本前东京奥运会柔道重量级冠军猪熊功,因为公司财政损失巨大,作为公司执行总裁剖腹自杀,他是已知的最后一位剖腹自杀的日本人。

由此可见,剖腹自杀在日本的历史上曾是如何的受欢迎。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血腥的剖腹竟仪式感满满

据日本有关记载,若无“介错人”帮忙,剖腹的人最快毙命也需6小时以上,长的则达72小时才能血尽而死。

这足以说明,日本人把剖腹并非单纯作为死亡为目的的自杀,而是一种仪式行为。

这种剖腹在最兴盛时期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不求速死,而求痛苦;不求简单,而求仪式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剖腹自杀逐渐演化成血腥的固定格式,按体位区分为“立腹”和“坐腹”。

根据刀法,有“一字”、“真一字”、“横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左十字”、“右十字”、“钥匙十字”、“纵横十字”等,各种名堂很多。

这种自杀方式由于太痛苦,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

于是一般都要由“介错人”来“帮忙”,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痛苦。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介错人”多为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江户时期的介错有“三段法”、“四段法”、“九段法”,说的都是下刀的时机。

要点就是出其不意,能够让剖腹者在还没有体会到死亡的痛苦前就砍下头来,才是介错人中的高手。

也是在江户时代,剖腹的繁琐规范和礼仪已经趋于完备了,当时和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剖腹规范文献。

主要有伊势贞丈的《凶礼式》、山岗俊明的《切腹考》、工藤行广的《自杀录》,星野常富的《武学拾粹》。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通过这些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到,剖腹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

凡被上级处分的都属于被动型,表现就是“赐死”时允许剖腹。

从江户时代起,就被封建幕府作为对高级武士死刑的一种方式固定下来。

1870年明治维新后,出台的《新律纲要》规定,对士族的死刑可实施自裁的剖腹刑。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日本人还总结出一部《剖腹口诀》,号称九段剖腹法,就是在肚子上用刀切,怎么威风怎怎么来。

而且剖腹者还不能出一声,临死时要保持意识清醒、意志坚强,按规定仪式循序渐进:

尸体不能歪斜,只许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仪。

腹上刀痕不许有皱折,双膝须合拢,为保持仪态,女性剖腹者会绑起自己的双腿。

自杀用的刀具也得放置妥当,不能散乱。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到后来剖腹的程序有所简化,甚至有了“扇子腹”。

即用扇子模拟刀在腹部划一下,“水腹”用手指沾水在腹部划一下等象征性的“拟腹”仪式,实际是由“介错人”执行斩首仪式。

日本人的自杀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以至于日语中的自杀词汇之多,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无法比拟的。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大量的自杀用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自古以来对自杀行为的道德评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自杀现象的源远流长。

据统计,目前日本仍在使用的自杀专用词汇还有六十多个。

按动机分类的有:“自刃”、“自裁”,“引责”、“牺牲”、“谏死”、“名誉”、“殉死”、“供腹”等。

日语汉文体还使用“屠”“切”“割”“剖”“断”“划”“溃”“决”等词汇来表示剖腹一事。

由此可知,日本人对于剖腹这么一个用刀切自己肚子的动作、最终是自杀的行为,研究得是如何的入迷、入魔,让人叹为观止。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奇特的“死亡观”

历史上的日本人醉心于剖腹,现代的日本人同样喜欢自杀,这是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

首先,剖腹是武士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十八世纪初,日本出现一本专门研究武士道的经典书籍《叶隐》。书中有一句话被常常引用: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

它表现的是武士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以生命为主尽忠,在需要的时候不畏惧死亡,毫不犹疑、毅然决然地死。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当然,这都是“私忠”,而非“公忠”。

武士道坚决摈弃对生的留恋,而是认为人的一生中,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唯有死亡方可永恒。

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剑士之一冢原卜传曾言:“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

作为一名武士,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武士道和死亡的感悟。

因此可以说,武士的哲学就是死亡哲学。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武士道”一直为日本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明治以后,剖腹被认为是“大和魂”的中心。1882年颁布的《军人赖喻》中,第一项就是规定军人必要时必须自杀。

由此,剖腹自杀被当作武士的义务而坚决执行。

军国主义时代的大战犯东条英机推崇“生不受虏囚之苦,死不留罪过之污名”。

他更是鼓吹和渲染: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的所谓“武士道”真谛。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其次,日本人信奉死者成佛。

日本是一个宗教信仰极为普遍的国家,许多人会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这其中,一般都会包括神道和佛教。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较大的是佛教,佛教宣称:“诸行无常,盛极必衰。”、“无生无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如一”,特别是日本佛教净土宗主张“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这些信仰使日本人希望能离开这污秽的现实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另外,佛教还认为人生漫长充满了痛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甚至生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一切都使日本人感到生命无常,生死有命,因而常对死亡抱有豁达超脱的态度。

他们认为生与死没有距离,从生到死只是自然的轮回

因而他们的心理建设目标就是:不惧死亡,以死为美,死是解脱,对生死大彻大悟。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其三,樱花情节的极致化。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当春季樱花盛开,日本人都会呼朋引伴在樱花树下唱歌喝酒,赏樱行乐。

樱花盛开的时间很短,不过四五日。

刚开始含苞待放,星星点点缀满枝头。

随着气温升高,会一夜之间盛放,人们争先恐后追樱赏樱,所以才有了日本特有的“樱前线”。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樱花盛开之后的凋零更有美感,随着春风,满树的樱花就像雪一般飘飘洒洒奔向大地。

落樱缤纷,地上就像铺了一层地毯。

日本人喜欢樱花盛开时的绚烂美丽,更喜欢樱花在短暂的盛开之后骤然的凋零。

樱花这种在极致绚烂时突然凋零的特点,与武士道追求的以死为美的道德标准,竟然出现了一定的耦合。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于是,“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成为日本传诵的格言。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一夜之间迅速凋零散尽的壮烈,犹如战死或剖腹的武士,是最可歌可泣的。

而凋落的樱花依然纤尘不染,干干净净,死亡在这里更意味着“清洁、超脱”,像樱花一样死去是很多日本人的理想。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无论是日本的军人、亦或是文人,他们在审美取向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崇尚毁灭之美、寂灭之美的价值倾向。

三日飘零的樱花、随风而逝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以及拔刀自杀的武士,常常是他们赞美的对象。

剖腹自杀这一令人觉得血腥可怕的独特自杀行为,却被日本人与樱花捆绑在一起,并赋予其极为复杂的内涵,这也可以说是绝倒众生了。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最后,名人偶像的示范引导。

日本有很多近代文学家都选择了自杀,成为了日本文坛的一大怪现象。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曾经各领风骚的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田中英光、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人相继自杀。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而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三年也选择了自杀,一时间震惊文坛。

这些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讴歌死亡,将它描绘成一种神圣永恒的事情,把死亡视为人生的完美谢幕。

并且他们还身体力行地去自杀,这样的诱导性对日本青年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这些文人的自杀方式是各异的。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但在这些人的著作里,他们把死亡看作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最高形式,就像樱花盛开后在最灿烂的时刻凋落的凄美。

作家渡边淳一虽然没有自杀,但是他的作品《失乐园》却描述一对婚外恋人,选择在爱情最美好的时候“情死”,认为这样他们的爱情将会变成一种永恒的存在。

渡边淳一以这两个人的口中,表达了自己坚信“以死而生”的生死观,希望今生的殉情可以得到来生的圆满爱情。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切的是“腹”而不是别的部位,那是由于在日本人的认知里,“腹”可以说是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

它既是女性繁衍和体现性感美感的重要部位,又代表着心、思想、情感、勇气、意志等精神的所在。

日本古人坚信“灵魂在腹中”,因此,只有剖开“腹”,才能表明自己的忠诚与勇敢,昭示生者,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自己的精神以求永生。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看不破的哲学命题。

在中国,死亡象征着恐怖、丑恶、惩罚,当然也有极乐世界。

在西方,死亡则是回归天堂,只有上帝才能决定人的生死。

日本人剖腹之后,无外力介入最少能活6小时,他们为何醉心此道?

然而在日本人看来,死亡却是展示出如同樱花一般独特的宁静美丽,他们欣赏死亡,甚至是追求死亡。

在他们的心里,把生与死作为相邻的两个阶段,从生到死不过是另一个存在形式罢了。

正是这种生死观,才使他们会很轻易的放弃生命,并且还将死亡演绎得充满仪式感,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2010(6);

[2]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世界民族,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