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佛教的蕅益大师,竟这么赞叹儒家的王阳明先生(世界佛教李杰大师)

佛教的蕅益大师,竟这么赞叹儒家的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因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称为阳明先生,一般称其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先生生而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天生有特殊的气质,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异僧经过,对王亚明的祖父说到:‘是儿勿以名泄之。’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正如,明末清初的查继佐,在《王守仁传》中说到:“守仁母岑夫人,娠守仁十四月,梦神人乘五色云手授之。祖天叙因呼之曰云。五岁不能言,有异僧对天叙曰:‘是儿勿以名泄之。’天叙为改名守仁,辄读书敏记。”

关于王阳明一生的事迹本文不多说,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我特别要提到的是,王阳明临终时的那份洒脱。

据资料记载,王阳明平乱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享年57岁。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这在《王守仁传》中说到:“守仁年五十有八,疾革,南安推官入问疾,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榇行,士民拥哭者载道。至越,越中市儿巷妇无不嗟叹。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赐葬。予祭诰词,推为明元勋圣学。子正亿,得嗣世伯爵。万历初,从祀孔子庙廷。”

而同为明末清初,佛教净土宗的第9代祖师的蕅益大师,对王阳明先生的直悟孔子颜回的心法,有一段很深刻的解释:“王阳明奋二千年后,居夷三载,顿悟良知,一洗汉宋诸儒陋习,直接孔颜心学之传。予年二十时所悟,与阳明同,但阳明境上炼得,力大而用广,予看书时解得,力微而用弱。由此悟门,方得为佛法阶渐。

蕅益大师赞叹王阳明在二千年后,顿悟儒家的良知,洗去汉宋诸儒的陋习,直接孔颜心学的传承。蕅益大师在二十岁时所悟,与王阳明先生相同,但王阳明是境上炼得,力量大而用处广。而蕅益大师自谦的认为,他是看书时解得孔颜心法,力量微小而用处弱。由悟得孔子颜回的心法,才能得以为佛法的阶梯。

由之可见儒释二教,本来就是可以和谐共处,彼此融通,互相扶持的。与许多明末佛教高僧一样,蕅益大师也提倡儒佛并用,甚至主张以儒扶佛。正如大师在《灵峰宗论•示石耕》中说:“佛法之盛衰,由儒学之隆替。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以真儒心行而学佛,则不学世之假佛。”

有些人可能在看《王阳明全集》的时候,见到王阳明也有辟佛言论,便错误的以为王阳明排斥佛教,其实这是很不对的。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示石耕》中说:“孰谓世间大儒,非出世白茅哉?或病阳明有时辟佛,疑其未忘门庭。盖未论其世,未设身处其地耳。呜呼,继阳明起诸大儒,无不醉心佛乘。夫非炼酥为酒之功也哉。

并且,蕅益大师还深深感叹到,可惜他出生的晚,如果能够跟王阳明生在同一个时代,那他学儒一定要去亲近王阳明先生。正如大师在《赠石淙掩关礼忏占轮相序》中说到:“近代传孔颜心法者,惟阳明先生一人;传佛祖心法者,惟紫柏大师一人。旭生也晚,习儒时,不得亲炙阳明;后学佛,不得躬承紫柏。”

但可惜王阳明先生儒佛合谐融通,彼此共存扶持的思想,也在儒家内部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

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便在《正蒙注序论》中批评王阳明先生为: “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刑戮之民、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事理’之狂妄。”

他认为王阳明表面上弘扬儒家,而私底下是在护持佛教,所主张的观点违背朱熹等先儒的说法。因为王阳明认为,朱熹等宋儒有不少的说法是有违孔子言教的。而王阳明直接孔颜的心法,就能纠正了宋儒的陋习。所以,明末清初教育家黄宗羲便对王阳明评价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曾国藩也指出:“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虽然朱熹在有些观点上是不对的,特别是在以儒家观点来排斥佛教,这显然是很不恰当的。但是作为学佛的人,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一点,便过去批评儒家朱熹。朱熹之所以出现较为明显的排斥佛教,那是因为他对佛教没有真正的了解。

正如,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尚直尚理编)中言到:“国初空谷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极谈儒释之际,其间力辨晦庵先生暗用佛法而明排之。愚意晦庵恐无此心,或是见解未到耳。何以知之?记少年曾看朱子语类,自云:‘昔于某老先生坐中,听一僧议论,心悦之。后进场屋,便写入卷中。试官被某哄动,遂中式。及见延平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以是知晦庵之学佛,不过如今人用资文笔而已,原不曾得佛深理。其排佛,是见解未到。空谷责之,似为太过。”

莲池大师这话是说,明朝空谷景隆禅师著有《尚直》、《尚理》两篇著作,特别谈到儒佛的关系,其中着力辩驳宋朝理学家朱熹暗用佛法而表面排斥。我认为朱熹恐怕没有这个意思,或者见解不到吧,怎么知道呢?记得年少时曾经看过《朱子语类》,朱熹自述说:“以前在某位老先生主持的聚会中,听到一位僧人议论佛法,心中很欢喜。后来参加科考,就把僧人的议论写入答卷中,主考官被我的文章哄住了,于是考中。到后来见到了理学大师延平先生,才知道世间有圣贤学问。”所以知道朱熹的佛学水平,就像现在的人,把佛学用来丰富文章而已,实际上不懂得佛法的甚深义理。他排斥佛教,确实是见解未到,空谷指责他,似乎太过激了。

通过莲池大师这一番话,不得不看出莲池大师广博的心境。总之,儒家和佛教,是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应该要互相和谐共处,彼此扶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近代印光大师所说的:“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