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曲阜 贾振涛

芦斗寺位于凤凰山会泉峪西北部,是九仙山风景旅游区有名的佛教胜地,因此处三面环山,状如漏斗而得名。传说芦斗寺始建于隋朝,由隋代著名书法家、得道高僧智永和尚所建。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智永和尚为东晋著名书法家、中国行书第一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他从小笃信佛教,十六岁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世称智永和尚或永禅师。出家后的智永开始边云游四方边练习书法。两年后,他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链镇的永欣寺,在此寺他潜心苦研书法三十年,仅写废的毛笔就装了十簏,成为了名噪天下的书法家。他将这些废笔埋于地下,作为纪念,为世人留下了“退笔成冢”的千古佳话。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书法大成之后的智永和尚并不满足,决定再一次踏上云游天下的征途,他离开永欣寺后,开始了由南向北的游历,四处游览名山大川,寻访得道高僧。他一直北行到泰山脚下,在泰山参佛完毕后返回,改由北向南行进。没几天时间,他就到了大汶河口附近,正赶上隋朝统一北方的战争。隋军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正打得不可开交。智永和尚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看到了双方的将士死伤无数,尸横遍野的情景,看到了战火所到之处,百姓们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惨状。面对人间杀戮,他心痛万分,而自己只是一个出家人,又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僻静之所,专心弘扬佛法,教化人类,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智永和尚就决定暂时停下云游脚步,寻找一处幽静安身之所。一天,他听逃难的百姓说,曲阜城北的凤凰山上仙雾缭绕,水净山幽,是洗脱俗尘,修身养性的最佳场所。他一路寻访到会泉峪,立刻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左前方是巍峨的九仙山神秘飘渺;前面是甘甜的会泉峪流声佩环;右前方传说是凤凰浴火重生的凤凰山;背后是云蒸霞蔚的小东山,此处极像一只巨大的天然漏斗。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他开始在此地居住下来,白天上山采药,研制药方,一边收容治疗因战争而遗留下来的重伤员,一边为附近百姓把脉看病。晚上他就诵读经书,弘扬佛法。他医术高明,加上乐善好施,慕名而来找他寻医问病和学习书法的人络绎不绝。他看到来看病的很多人生活都很贫困,有的甚至衣不蔽体,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所有来看病的穷人一律不收诊费,只要在来的时候能带来一块砖、一块瓦甚至一块木料就能当作诊费。来此看病的越来越多了,没多久,山下就堆积了大量的建筑材料。附近受到恩惠的百姓中有一些工匠,他们就自发地利用这些材料就地建成了三间简陋的寺院,当作智永和尚的行医修行之所,也表示对他的感谢。智永和尚十分开心,看着崭新的僧舍便欣笔写下了“芦斗寺”三个大字悬于门前,这就是最早的芦斗寺。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智永和尚在此处又住了十年,这十年里他一心专注于医学研究,改进了无数的药方,医治了无数百姓,深受百姓的敬重。随着拜访他的人越来越多,芦斗寺的名声越来越大,来寺院修行的僧人也越来越多,规模也不断扩大。等智永和尚离开此地时,芦斗寺已经变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建有重檐大殿一栋,山门一座,僧房十几间。

历史小故事 芦斗寺

后值李唐皇帝笃信佛教,大肆宣扬佛法,芦斗寺香火进一步旺盛。到了宋代,达到最盛,据说那时在此处修行的僧人最多时有五六十人。等到了明清时代,芦斗寺开始衰败,香火渐少。再后来到了民国,芦斗寺因年久失修完全倒塌了,也早就没有僧人居住了。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开始修建山路,把芦斗寺唯一残存的一段墙基也拆除了,自此,芦斗寺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二十世纪末,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九仙山作为曲阜有名的风景旅游区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来此旅游的人日益增多,人们对于芦斗寺的缺失甚是遗憾。为了弥补游人的缺憾,当地佛教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在古芦斗寺的遗址上恢复了它的原貌,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芦斗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