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她是剑修)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

佛家,一个讲求因果、前世今生的宗教。而佛法,在佛教本土化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也曾出现过许多带有佛学色彩、影响后世的人物,如"诗佛"王维、苏轼、禅师六祖慧能等。

而今日所说之人,让我们更深了解佛学不仅仅是枯坐静默,它是随处可见,也可借此"内省"。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这个人便是近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仁义师太。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一心向佛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1911年生于吉林富贵人家,自幼学习琴棋书画。家庭富裕,也无需担心衣食住行。

如果不出意外,应是被家族培育为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然后嫁作人妇,生儿育女、相夫教子,那样的话她便只会是芸芸众生罢了。

但是她从小亲近佛家,自遇到佛学第一天起,便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家中附近多有寺庙,在某天年幼的姜素敏经过寺庙,听到那诵经声、木鱼敲打声,看见那香烟缭缭、众多佛像百态。

年幼的姜素敏被其吸引,心底莫名地欢喜起来。之后,当地寺庙的某个角落里,总是能看见一个小女孩学着和尚们有模有样地念经、打禅、作佛礼。

虽然佛家经典却是晦涩难懂 ,但是因兴趣使然,久而久之,佛家经典里的《心经》、《大悲咒》便朗朗上口。

怕是庙内和尚们也惊奇这小姑娘对佛学的兴趣之深吧。夜深人静,小姑娘姜素敏总是会在睡前轻轻念几回佛经,孜孜不倦,越发欣喜。

在佛学的耳濡目染下,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等的观念让她日益理解人生疾苦,同时也坚定了她本性的善良。

当寺庙缺粮,她便悄悄从家中拿些粮食接济寺庙;走在小路旁见有人落魄受苦,她会伸出援手。当时是封建时代,一个年幼女子做出这些行径不可不说是"大逆不道",哪怕是善意的。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可谁又会理会这些事情的对错?姜素敏认定了佛学深处,真善之心,不分老幼男女,这是应该做的。

随着姜素敏一天天地长大,在封建时代,有些事情不可避免,女大当嫁,便是传统观念。家族为她安排了婚姻,即便她一心向佛、不情不愿,但面对"父母之眼,媒妁之约",哪能由得她任性呢?

于是她踏上了夫家之路,这十年里,她并未与丈夫生有一儿半女,自然也不会有令人羡慕的夫唱妇随。

即便如此,在这十年的无爱婚姻里,姜素敏依然没有放弃佛学,依然潜心向佛。在这场婚姻中,姜素敏越发清晰自己的内心,佛学才是归处,她早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十年后,丈夫因病身亡,家族老一辈的亲人也慢慢离世。这次,姜素敏了无牵挂,也终于可以顺遂她的内心。

1940年,在敲打钟声的回响下,在斜阳照耀下,像是王维的诗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姜素敏缓缓走入寺内。

三千发丝亦是三千烦恼,姜素敏削去青丝,从此遁入空门。当时的她心如止水。

姜素敏当上了尼姑,取法号仁义。而后来她的事迹,也应了她的法号,仁慈与正义。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大爱无疆

若只是为了避世而入佛门、把自己独立于世外,仁义师太也不会令世人铭记。

随着当时中国战事的愈演愈烈,在战争中伤亡的人日益增多,人们损失极为惨重。而仁义师太在出家学习过针灸、初通穴位。

她的内心渴望去为这个国家与人们做些什么,于是仁义师太投身于沈阳中医医院学习中医,也开始了她传奇的一生。

参禅打坐的平淡日子自然也不复存在,看似这平淡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仁义师太心里装着的是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与国家。

1950年,战争爆发。仁义师太从沈阳中医院毕业,义无反顾投身于行列当中。战场上,硝烟弥漫,仁义师太看着眼前一个个受伤的人们,有些活下来了,有些走了。哀嚎声一片。

仁义师太看着离去的生命,久久不语,她对战争的残酷深感悲哀,眼泪不自禁流了下来,双手合十,轻念一声"阿弥陀佛。"心中默念《心经》为去世的人们超度。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生命来之不易,仁义师太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置自身安危不顾?但岂可漠视他人的安危。哪怕顶着炮火,哪怕危机四伏。

但佛家不是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吗?难道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让人眼前空无一物便能成佛吗?自然不是!若是放任生命逝去,岂能是本心所在?

仁义师太自然坦然面对生死,但无法眼睁睁看着他人生命逝去。这便是佛学所说的"小我"与"大我"。

为什么仁义师太做此选择,是因为"饥来饭食,困时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顺应本心与自然,也是中医理念的"医者仁心"!

在不知不觉地救死扶伤中,仁义师太历练了自身,时时擦拭心中明镜。亦如佛语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佛学,亦是有血有肉之人的学问!在此时,仁义师太越发坚定自己救死扶伤之心。

三年后,她并未回到寺中安身。国家还在百废待兴,一刻也不能停息,她便先后去了沈阳202军医院和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投入工作。

她在医院中来回穿梭,游走不停,对自己所学知识尽可能传授给其他医师,对病人的病痛竭力救治。

1976年,仁义师太回到辽宁省,虽然身体已逐渐老态,可以重回寺庙安心打坐,但是她的内心深处仍没停歇大爱的想法。于是她开办了自己的诊所,悬壶济世。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肉身菩萨

1983年,年迈的仁义师太回到了九华山,随后游走于众多寺庙静心修行、讲解佛学,忘却红尘。在她游走的路上,广结善缘,施医赠药;拿出所有积蓄,修缮寺庙。

谁能想得到到,在路旁看上去不起眼的尼姑,曾在背后默默付出了这么多?她把她心中的爱,毫不犹豫地赠予这个世界。她的慈悲为怀,何处不在。

1995年4月,仁义师太再次回到了九华山,不久她在通慧禅林于缸中圆寂

三年后弟子打开缸时,惊讶地发现她肉身并未腐烂,正襟危坐、眉目慈祥,身体的性别特征却早已消失,仿佛返璞归真。

弟子们随后双手合十,低头诵经,他们知道这便是肉身成佛了。《心经》中的"菩提沙锤",即是我们所说的"菩萨",意为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传说中的菩萨,并无性别之分,低眉时,便是众生释然。而仁义师太即已为肉身菩萨,得道成果。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圆寂后成肉身菩萨,身上的女人特征消失

后来,寺庙中供奉着仁义师太的肉身,和尚们常与人们提起仁义师太,说道"菩萨低眉,便是如此。"这才谓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得正果矣

她在儿时给予贫困之人的援助,看是叛逆实为打破封建;她在国家的危难当头挺身而出,是道心众生也是心系天下。

她的菩萨心肠、慈悲为怀的精神,如"一月普现一切水"至今在心中纯良之人亦能普现,而每个如仁义师太为社会国家贡献自我的人,应当被铭记

人们看着仁义师太的肉身,听着她的事迹。她是尼姑,却很少静坐于寺庙,在世间随处可见她的身影,处处留下她的故事。

她是医师,救死扶伤,危难当头挺身而出,当得起"医者仁心";她是时代思想的进步者,选择自己的道路,坚定自己的想法,在封建时代的压迫下坚定不移的行走下去。

人们似乎看见了终日在古佛青灯、清风明月下的仁义师太,感受到她随处可见的佛性。此时人们的内心,一片祥和,忽觉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