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读史

是一种态度

以穿透时空的思维

参悟亘于时之末端的鲜活的灵魂

在书卷徐徐展开之际

与古人的交谈

开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于两汉时期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宗教、学派相互融合、嬗变,不断地本土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中国佛教虽然和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这2000年的过程,不仅是佛教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用五个故事,来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永平求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抵都城洛阳。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一苇渡江

菩提达摩祖师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传说达摩祖师当年来中国传教,渡长江的时候不是用船,而是折一根芦苇而过,现在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空论,二是因果报应 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玄奘西行

玄奘到佛教发祥地印度去游览佛教圣地,更深层次地了解佛法。在印度佛学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玄奘修业数年并用三年的时间游历了五印数十国。玄奘的此次西行历时十八年零五个月,行程五万余里,带回各类佛教经、论、律共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不同形制的佛像十余驱,掀开了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史、文化史、外交史上动人而辉煌的一页。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

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苏轼与佛印

一次,苏轼问佛印:你看看我像什么啊?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1840--1959),十九岁出家,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

小众历史 ‖ 五个故事读懂中国佛教发展史

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

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一些倡导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学者,对佛学理论都有所发挥。并且和新的思潮结合在一起。以上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粗略轮廓和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