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浅析道家思想与养生(浅析《黑暗的左手》中道家思想)

浅析道家思想与养生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为

其主要代表,所以又称老庄思想,在当时黄老之学盛

行时曾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中医史上最伟大

的著作《黄帝内经》就是当时应运而生的篇章。由此

发展而来的后世养生学就是其辉煌体现。中医养生

就是以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

和四季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等,对人体进行怡养

和调摄,用来保持生命健康和活力。道家养生强调人

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之修养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

气候,进行自我调整,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阴平阳秘

的状态),以保养生命的最佳状态。

1 无为而治的清静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基

本方法之一 。无为而治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

子认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

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

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

实现无治无不治。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

道德经》问世以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靠万民的

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这一

点我们可以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黄老道

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曰: “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

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证明了其说法证

明。中医养生重视无为而治,黄帝内经与道家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 [1-2] 《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真

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

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

之能,从于快志之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苍天之气,

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这皆是“无思想之患”没有贪求和妄想的清静安闲的

无为众为思想。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以自宾”, “孰能损有余

补不足,唯有道者”所以要按照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办

事,遵守法律法规。庄子进一步指出,大道复杂多变,

很难认识清楚,所以不乱干预是最好的治国方法。黄

老道家主张的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其自然。 [3] “为

学日增为道日损”, “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损之又

损以至于无为”,为道者到最后,自然没有什么可损

的,自然达到老子“夫莫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

高境界,即水的境界。

2 返朴归真的自然思想

老子贵无而贱有,主张“出世”。就是说要去掉外

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也就是归真返朴。

道家主张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

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家称之为“返

朴归真”。道家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

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

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

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

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

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

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

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黄帝内

经》质朴养生观由来已久 [4]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

民故曰朴”,皆能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

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

经》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即

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

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

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

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

合。如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

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 “阴平阳

秘”,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

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在返

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为后世

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 “挟怀朴

素,不乐权荣”( 《周易参同契·魏真人自序》)而专心

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

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

朴,守真正之源”( 《抱朴子·内篇》卷十) 。晋代嵇康好

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幽愤诗

》嵇康)为修行宗旨。这些,都为后世的养生学提供了

天然的素材。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进一步

发扬返朴归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以达

到“我无欲而民自朴”的至高境界。

3 形神兼养的治未病思想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

存”。《素问·上古天真论》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

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也就是

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

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以静养神,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精神

训》: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

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

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

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

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十数分钟,对精神

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养心安神, “心藏

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

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

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

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

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

过度会耗精伤神。如《灵枢·本神》指出: “怵惕思虑者

则伤神”,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恐惧者,神惮散

而不收”。 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养生专篇说: “喜

怒过多,神不归室”。 皆说明形神共养的治未病思

想在中医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 崇阴的贵柔思想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原则。

《说文解字》 “负,恃也。从人守备,有所恃也。一曰受

货不偿”。说明“负”有守护不使丢失之意,也就是守

护在内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

也”。正是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以“阴”之贵而不宜

有失的意思。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

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黄帝内经也一再

强调阴精的重要。《素问·五常政大论》 “阴精所奉其

人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也”,《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

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这些都说明人若能保住

自身的阴气,也就可能长寿。《吕氏春秋·不二》载:

“老聃贵柔”。所谓贵柔,即以柔为人的根本美德。老

子认为“弱也者,道之用也”。把柔弱视为生之道,而

把刚强看作死亡之路。老子还以水为例,说明柔能胜

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这都是道家的崇阴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

构建,发展奠定了后世的医学理论,

[5] 对后世的医家

重肾、重元阴真阴、重元精等养生理论起着启蒙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历史长河的源头

活水。中医学就是其流长中的一朵璀璨浪花,道家思

想主张有为而“无为”和“出世”,淡看名利地位,强调

趋于自然的返朴归真,认为形以养神、神形兼备是养

生的基础,并且特别重视人体真阴,着重在养生中培

护阴液。总之,道家思想所重视之“道”是对自然规律

的理解和诠释,以返璞归真的真谛“养形”来“养生”,

保养身体、促进健康长寿,对后世的中医养生具有重

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