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北京无极堂书画院推荐-微信(WJThuayuan)

法身就是道身,我们把道炁纳到自己身中,我们返本复原了,我们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这就是真性,这就是法身。

法身者,无形之象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道家修行 借假修真

这一论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祖师也强调过,道家求长生,这长生不是肉身,而是法身,肉身是一个假的东西。我们后面会学习,年后会学习《邱祖忏悔文》,身体是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鼻吸往来之气,体内的这些,正一天师就认为这些都是浮尘聚沫幻化而成,不求这些东西。

只不过在道家修行上,认为在成道之前,我们需要借假修真,就像一个主人,在他没有躲避抵抗外在自然气侯的情况底下,他需要一个房子。但是要知道,那是房子,是一个工具,不是累赘,我们才是真主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很多的研究者还有很多的一些道教的学者就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道教求的是肉身的长生,那如此而论的话,我们在《立教十五论》的第一节课已经说过了,那重阳祖师在世只有五十八年,有的祖师又在世千年。不在年龄长短,他的心愿已了,成道之后度化七真,他在世间的愿望了了,就往上走了,有些住世的时间长一点,那是因为他心愿没有了。并不在于这个躯体上是长是短,是活多少年。因此道家才有一个基本的禁忌,就是“道不言寿”,跟年龄没有什么关系。

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祖师紧接着来描述这个法身,“不空不有”,不能视其为空,也不能认为它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依照这样的一个语序,其实后面还可以说很多,比如不垢不净、不动不静等等,都是对这个法身的一个描述。法身就是道身,我们把道炁纳到自己身中,我们返本复原了,我们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这就是真性,这就是法身,也就是我们万万祖师求的东西,我们参、我们悟、我们法、我们修,修的东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

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个修为很高的人,“昏默无迹”,处在尘俗之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人。无论从相貌、衣着,各方面,看不出他有什么能耐,而他恰恰能扭转乾坤,能妙夺阴阳,能超离三界。看不出来的,可静可动。当动的时候,看到有灾难,看到老百姓遇到了困苦,看到了善人遇到磨难,一旦用的话就是法。法不离道、道不离法。法是显道的,道是寂静的、无痕迹的,无可言表的。在用的时候,我们能体验得到的,就已经不是道了,就是法。

道的本质是什么

祖师很多很多的经典,大部分都在谈修道,对于道的本质,只有《道德经》八十一章论述得比较多一点,其它的经卷几乎不论述。对于法这一块,大部分的经典不论述,原因很简单,我们其实也强调过,就跟走路一样,到了就到了,没到赶紧走,说那么多有什么用。所以祖师大部分的经典,像一个纲领一样,像一个篱笆墙一样,像一个火把一样,像一个指南针一样,像一个船一样,像一个拐杖一样,像一个灯塔一样,只是告诉你怎么走路,如何能够减少一些损失,一些遇到的磨难。得了是你自己得了,你自己了了,你自己明了,对于别人而言,他仍然不知、不晓、不了。

养够德,自有仙真来接引你

祖师说:“若得此道,正可养之”。我们现在很多的出家人,出家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有很多的一部分,他的信仰其实并不是说是一开始过很坚定,或者就很明确,往往是在依照祖师的法修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验证了。

如果去通过研究,通过看书,通过百度,通过很多的一些资料、视频,永远都是镜花水月,真的会害了你一生,绝对是害大于利。依照祖师的法,依照祖师的留下来的这样的一个法船,依照一个次第,依照一个正教,依照一个正法去修行,你自然境界就变了。

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正信,原来真的是这个样子。若想描述,描述不出来,心里知道了。如果发现验证了,走得就会更精进一点,更勤勉一点,也会更加地如如不动一点,因为它验证了。所以如果你验证了,就要“养”。

所谓“养”,就是说认定这样一个道路,还有把已经得到的成果进行巩固。方法对了,猜想的,我是不是这样地修,我师父说的意思是不是这个,我理解的对不对,当你验证之后发现是对的,那就要去蓄养它。这个才是祖师所说的“德”。道是在宇宙之中,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人身之中对于道的体现就是“德”。德养之多,那就你的功多,你养之少,功就少。一些短暂的东西,养不住,幻化的,今天有,明天无。今天社会有一个热点,过几天之后这个就out了。这个“德”是亘古以来永远不变,蓄养它。养多少,你就有多少的德性,有多少的道行。当你养够了的话,那自然一日登真,那仙籍上就有你的名字了,自然有仙真来接引你。

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

祖师又强调,“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所谓愿归就是希求于“出离三界”,希求于得道成真。一种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发的这样的妄念,起这样的一个妄想,而不把功夫落在实际的修行中。还有一种是已经功夫很深了,很高了,说我这儿该走了吧,我再加把劲。一切自然,断就像瓜熟蒂落一般,就像秋天的时候风吹动落叶一般,落叶不要着急,说冬天来了,我得落一切自然。落就落,在就在。在也好像落了,落了也好像在。不挂念,这是真境界。

同时祖师又说“不可恋世”。这个世间真好,我现在去住自然,三灾八难不能波及,我的法身无所不在,既可以在这儿,也可以在那儿,世间好多的一些美景,好多的一些新鲜事物我还没看够,这就产生了“恋世”。但是大家要区分的就是和某些成道祖师的发愿要区分开来。有些祖师成道之后没有马上离开是因为有愿力。

道教的一个宗旨就是自度和度人,自度之后就是要度人,要建功立业,要代替元始天尊来宣行道法,所以他必须得发愿,完成这样一个度世的过程,但是不等于恋世,那是一个没有了的愿,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是需要面对的一个东西。

至于说“去住自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也是给大众的一个强调,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要“去住自然”,包括我们对于烦恼,也以这样的态度。我们不要拒绝烦恼,我们不要拒绝一些我们所谓认为恶的东西,一切都让它自然。来就来,走就走,有就有,没就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去纠结,当你去纠结、去判断的时候,你自己又陷进去了。就像一个球一样,或者我们一再强调的,像一个茶壶盖一样。

本来你在那个中心,结果你走到茶壶盖的边缘了,也在那个圆圈上打转转了。那么你认为自己是在扶持正义,其实你与那些陷入矛盾中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说他是在扶正,其实恰恰是别人的同谋。最好的东西就是看淡,不理会它,当它没有,当它不存在。有烦恼,正面去面对,让它产生,找它的根源,我们釜底抽薪,我们功夫得下到。功夫不到得有个过程,冷静对待,自然自然一日一日功夫就长进了。而不要去刻意,我跟它作对,我要跟它打仗,我要跟他去抗衡。你这一抗衡,你这抗衡的心本身就是烦恼,那怎么办呢?而且未必有效果,而且只能让这个水缸更加地混乱,更加地污浊。弄到最后修来修去,大家没发现你清静,还发现你修得还不如不修行。

北京无极堂书画院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掘书画艺术的精髓。画院整合了众多当代艺术家、收藏家、道学研究者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您呈现国画、书法、篆刻、诗词、太极、道家养生与自疗法等....

作品推荐----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大吉图(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绿云满湖(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细雨秋韵(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荷花图(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雄鹰作品 (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梅花图(微信:zhaoxu2011512)

道家养生养法身 借假修真去往自然

画家刘文顺荷花图(微信:zhaoxu20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