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敬亭山广教寺住持)

作者:吴海萍

《宣城历史文文化研究》第664期

摘要:苏轼写《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石刻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教寺双塔上。双塔二层内壁各有石刻一幅,东塔石刻文字已经无法辨别,西塔石刻文字尚能识读,内容是《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的咒语,有苏轼写经落款和刻石题跋,弥足珍贵。双塔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珍贵的历史、科研价值,于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结合方志材料、金石类文献资料及佛教文献资料,对广教寺双塔石刻内容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以期再现宝刹灵姿。

关键词:广教寺 双塔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

宣城广教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城北敬亭山南麓。该寺历史久远,唐末会昌法难后由宣州刺史裴休重建于大中己巳(849)年,建刹千间,佛殿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并掘有金鸡井。之后又屡有扩建,经过百余年发展,于北宋时发展至顶峰。僧人惟真建御书阁贮藏宋太宗所赐御书,又有里人郝允李为祝母寿建观音殿。元初设御讲僧,获赐紫金袈裟,座下数百人,可惜元末毁于兵火。明朝洪武年间,有僧人于故址创庵,并于洪武辛未(1391)立为丛林。明末广教寺再次被毁,此后未再复建。至乾嘉时期,大殿又废,仅存石佛殿二进,而且很快圮废,现仅存双塔和金鸡井。广教寺经元明两次兵燹,已成废墟,但“两浮屠犹峙于山门之前”,亦称双塔寺。[1]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广教寺双塔分东塔和西塔,学界依据西塔石刻跋文,定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2] 双塔兼具唐塔方形楼阁式外观形式和宋塔砖木混用的内部结构,既沿袭了唐代的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宋代建筑特征,是一组较为独特的古建筑。嵌于塔上的苏轼写经石刻尤为难得。双塔具有珍贵的艺术、科研、历史价值,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先后多次对广教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双塔进行修缮保护。笔者有幸参与2014年的考古发掘,并得同事诸多帮助,登上西塔勘察苏轼写经石刻。本文以此为基础,着意对苏轼写经石刻的内容、时间等进行考证,以期窥知原貌。

一、关于广教寺双塔石刻内容的考证

1、西塔石刻

经实地考察,现存广教寺西塔石刻位于塔内第二层西面壁门上方,横向嵌入,四周镶砖框。石刻高约32.5厘米,宽约46.7厘米。刻石文字为阴刻正楷书体,文字尚且可辨,主要内容包括《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咒语部分、苏轼落款及刻石跋文。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西塔石刻《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咒语文字是: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曰:/南谟佛驼耶南谟达摩耶南谟僧伽耶/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姪他 唵 斫羯啰伐底 震多末尼/摩诃钵蹬谜 噜噜噜噜底瑟咤 篅入声/啰 阿羯利沙也 吽 泼莎诃此名根本呪 唵/钵蹋摩震多末尼 篅啰 吽此名大心呪 唵/跋剌陀 钵亶谜 吽此名随心呪/

苏轼落款是: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模上人。刻石跋文是:绍圣三年六月旦日宛陵乾明寺楞严/讲院童行徐怀义摹刊于石普劝受持/同增善果。后附咒音注释:呪音/蹬徒亘谜莫计咤陟加篅市悦/泼普活蹋徒合剌耶达亶多辛

西塔现存石刻资料在《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中亦有收录。该书记录广教寺第一则拓片资料是:“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 在宣城县北门外广教寺塔上,拓本高一尺二寸,广一尺五寸二分,十六行,行字不等,正书。”[3] 并录有原文。经与实物比对,此则拓片在内容、尺寸、行数、字数、字体、文字书写等方面,与现存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确实拓于西塔石刻。

另有三种文字记载没有收录苏轼写经具体内容,但在石刻位置、写经时间、刻石时间等方面与现存实物有明显差别。《两浙金石别录》依据道光咸丰年间“浙江海宁僧六舟拓本”,记载刻石时间是“绍圣三年六月”,但没有明确石刻位置。[4] 而嘉庆《宁国府志》 [5]和《安徽金石略》[6] 则称“塔经火毁,石亦腐不可拓”,依据传抄拓本记载石刻位置在“塔颠”或“塔顶”,刻石时间是“绍圣四年五月朔”。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两浙金石别录》依据的“浙江海宁僧六舟拓本”是六舟和尚从西塔上拓得,而嘉庆《宁国府志》和《安徽金石略》所依据的传抄拓本很有可能拓于现在已经完全无法识读的东塔石刻。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2、东塔石刻

经实地勘察, 东塔石刻位于塔内第二层西面,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识读个别文字,与嘉庆《宁国府志》和《安徽金石略》中“塔经火毁,石亦腐不可拓”的记载相符合。东塔拓片以《如意轮陀罗尼经》之名收录于《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四十册,说明如下:“北宋绍圣四年(1097)五月一日刻。石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塔上,况夔笙旧藏。拓片高40厘米,宽80厘米。苏轼正书。”[7] 与实物相符,可以确定出于广教寺东塔。

东塔拓片内容包括苏轼写经正文、苏轼落款、刻石跋文。正文如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有大陀/罗尼明呪所谓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第一希有能于一切所求之事/随心饶益皆得成就世尊大慈听我说者/我当承佛威力施与众生乃至世尊赞菩/萨言如是如是汝能慈愍诸有情类我加/护汝菩萨既蒙佛许悲愿盈怀即于佛/前而说呪曰/南谟佛驼耶南谟达摩耶南谟僧伽耶/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怛姪他 唵 斫羯啰伐底 震多末尼 摩/诃钵蹬谜 噜噜噜噜底瑟咤 篅入声啰/阿羯利沙也 吽 泼莎诃此名根本呪 唵 钵蹋/摩震多末尼 篅啰 吽此名大心呪 唵 跋剌陀/钵亶谜 吽此名随心呪/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是大轮陀罗尼已大/地六种震动天龙药叉犍闼婆等诸有/宮殿亦皆旋转迷惑所依一切恶魔为障/碍者见自宮殿皆悉焰起无不惊怖乃至/于地域中受苦众生皆悉离苦得生天上/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

苏轼落款是: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模上人

刻石跋文是:绍圣四年五月朔宛陵郡人孙汪遵昱施财上石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综合上文对广教寺西塔现存石刻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收录拓片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梳理出苏轼写经及两次刻石的的逻辑顺序:元丰四年(1081)苏轼写《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赠给宣城广教院景模上人[8];绍圣三年(1096)六月旦日,“宛陵乾明寺楞严讲院童行徐怀义”刻石,摹刻了苏轼写经中的咒文部分,石刻后被嵌于广教寺西塔上,现存实物目前尚能识读;绍圣四年(1097)五月朔日,“宛陵郡人孙汪遵昱”施财刻石,摹刻了苏轼写经的全部内容,石刻后被嵌于广教寺东塔上,现存实物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已经“腐不可拓”。

二、关于苏轼书写《如意轮陀罗尼经》的考证

首先,从内容上看,苏轼写《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依据的是《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并非流通译本。

历史上《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有四个流通译本,都产生于唐代,分别是菩提流志译本[9] 、义净译本 [10]、实叉难陀译本 [11]和宝思惟译本[12],以义净译本最为通行。经比对,发现广教寺双塔上苏轼写经依据的是,北宋天台宗僧人净觉仁岳法师参考义净译本改编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下文简称《课法》)。

据仁岳法师自序推测其编修《课法》的经过,大致如下:仁岳法师“于讲习之暇,务求课念之益,因发经藏,得如意轮咒”,并认为如意轮咒“凡四本,详其文,实同出而异译也”;杭州天竺寺遵式法师“常观此经,知利物之要,特爱义净所译,咒辞易诵,乃镂板模印,诒厥四辈。”仁岳认为,义净译本“颇略所说法式,但云摄心口诵,至于事仪观想,曾未点示受持之际。”因此“辄采诸文,为之补助原始,自末总成七科。一法式,二观想,三礼赞,四持诵,五忏愿,六证验,七释疑。”[13] 遂成《课法》,其中第四部分“持诵”是对义净译本的缩写(下文简称仁岳改本)。根据现存广教寺西塔石刻实物资料和《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所收录的广教寺东塔苏轼写经拓片资料,可以确定苏轼写经之正文(下文简称苏轼写本)正是根据仁岳改本依经录文。下面即对义净译本、仁岳改本和苏轼写本进行简单比较。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三个版本都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起因缘分,义净译本“如是我闻……即于佛前以大悲心而说咒曰”段,计约340字;仁岳改本“经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即于佛前而说咒曰”段,计约116字,略去了义净译本的场景描写,保留了对受持大陀罗尼明咒殊胜功德的称颂,缩写了世尊称赞观自在菩萨的言论;苏轼写本同于仁岳改本。

第二部分是咒文,三本正文相同,均是85字,区别体现在咒语命名、个别字注音及写法上。义净译本咒语第一段无命名,第二段命名为“大心咒”,第三段命名为“随心咒”;仁岳改本则将咒语第一段命名为“根本咒”,第二、三两段命名同于义净译本;苏轼写本同于仁岳改本。义净译本注“篅”为“入声”;仁岳改本注“侘”为“丑家切”、注“篅”为“市传切”、注“亶”为“多旱切”;广教寺东塔上苏轼写本注“篅”为“入声”,西塔上苏轼写本注“蹬”为“徒亘”、注“谜”为“莫计”、注“咤”为“陟加”、注“篅”为“市悦”、注“泼”为“普活”、“蹋”为“徒合”、注“剌”为“耶达”、注“亶”为“多辛”。在个别字写法上也有差别,如“谟/摩/莫”、“他/侘/咤”、“攞/啰/啰”、“痾/阿/阿”、“发/发/泼”、“莎/沙/莎”、“菴/唵/唵”、“踏/蹋/蹋”和“剌/喇/剌”。

第三部分是法化流通分,义净译本“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大众皆悉欢喜信受奉行”段,计约1100字;仁岳改本“尔时观自在菩萨……受苦众生皆悉离苦得生天上”段,计约77字,仅是对义净译本这一部分开头几句的缩写,略去义净译本中赞叹法化、咐嘱流通的大段内容;苏轼写本基本同于仁岳改本,只是将仁岳改本的“陀罗尼”改为“大轮陀罗尼”,计约79字。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确定,苏轼写本在经文内容、咒语命名等方面基本同于仁岳改本,只是略去了仁岳改本中这一部分的前后按语,可以确定是据此而写。二者仅在咒音注释和个别字写法上略有别,但并不影响文义理解。

敬亭山广教寺双塔: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其次,苏轼据《课法》写经,在时间和人物关系上可以成立。

仁岳法师没有明确交代其编修《课法》的具体时间,据其自序可以推测大概。仁岳称“先天竺法师讳遵式”[14],说明《课法》编修于遵式法师示寂之后。据《佛祖统纪》记载,遵式法师示寂于明道元年十月八日[15],即1032年,仁岳法师示寂于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五日[16],即1064年。可以确定,《课法》成书于明道元年(103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据此写经,在时间逻辑上完全可以成立。

从相关人物关系看,即便《课法》在其编成后没有普及,苏轼也极有可能看到该书。仁岳有弟子七人,分别是吴兴子昉法师、钱塘可久法师、钱塘惠勤法师、霅川梵慈法师、永嘉乃仁法师、超果灵照法师、枢密胡宿(胡则之子)。[17] 苏轼于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时,曾与仁岳弟子可久、惠勤为师友。[18] 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太守时,复信可久称:“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19] 据此可知,苏轼与可久禅师交往密切,苏轼诗作《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20]亦可证。苏轼完全有可能从仁岳法师弟子那里见到《课法》,并于元丰四年(1081)据此写经。

综合全文所述,本文结论是:第一、通过对《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内容的分析,结合对相关时间及人物关系的考察,可以确定苏轼写《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依据的是仁岳法师修订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第二、通过对现存广教寺西塔石刻实物资料和相关拓片资料的互证可以明确,苏轼写经曾被两次摹刻,第一次由宛陵乾明寺童行徐怀义摹刻于“绍圣三年六月旦日”,第二次由宛陵郡人汪遵昱施财摹刻于“绍圣四年五月朔”。近人施蛰存在《北山集古录》中说,“宋崇宁初,禁苏门文字,东坡书迹石刻,划凿殆尽。近世传拓,皆后人复刻。惟安徽宣城之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明咒,……是宋时原刻也。”并作诗盛赞:“东坡墨妙总消磨,幸有遗珠逸网罗。应是慈悲无障碍,大轮明咒辟群魔。” [21]

注释:

[1] 【清】鲁铨、钟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嘉庆宁国府志(一)》,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据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氏宁郡清华斋影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安徽府县志辑4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卷14,页464。

[2] 笔者以为,广教寺西塔现存石刻资料和相关文献记载均没有提及双塔,不能据此确定双塔的建造时间。北宋郭祥正(1035-1113)于熙宁元年(1068)至熙宁三年(1070)之间曾与宣州知州余良肱、宣州盐税蒋之奇游宣城广教寺,作诗《游石盆寺呈蒋殿院兼简余光禄》,其中写到“山僧构亭又高绝,群峰叶叶如青莲。崔巍宝塔挂落日,沆砀冰壶撑钓船。”据此可以推测,至迟在北宋熙宁三年,宣城广教寺已经建塔。【宋】郭祥正撰:《游石盆寺呈蒋殿院兼简余光禄》,见《青山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巻15。傅璇琮主编、祝尚书本卷主编:《宋才子传笺证 北宋前期卷》,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年,页855。

[3]【民国】徐乃昌修纂:《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3辑,第11册,页417。

[4] 顾燮光著:《两浙金石别录》,《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10册,下卷,页462。

[5] 嘉庆《宁国府志》记载:“苏东坡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石刻 在郡北门外十里广教寺塔颠,塔经火毁,石亦腐不可拓,仅向收藏家借得一阅,今录书刻月日摩勒姓名于右。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缺一字)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模上人。绍圣四年五月朔宛陵郡人汪遵昱施财上石乾明寺楞严讲院行者徐怀义谨劝摹刊。”【清】鲁铨、钟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嘉庆宁国府志(二)》,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据民国八年(1919)泾县翟氏宁郡清华斋影印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安徽府县志辑44》,卷20,页42。另有嘉庆《宣城县志》和光绪《宣城县志》也有记载,其文记载苏轼写经时间是绍熙四年(南宋,1193),刻石时间是绍圣四年(北宋,1097),文内互相矛盾,明显错误,不予采信。

[6]《安徽金石略》记载:“宋苏轼书陀罗石刻 绍圣四年,在宣城,存。石在宁国府城北门外十里广教寺塔顶。塔经火毁,石亦腐不可拓,仅庂故家借得一本。今录其书赠月日及摹刊姓名,《陀罗尼》世多有,故不录。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书以赠广教模上人。绍圣四年五月朔宛陵郡人汪遵昱施财上石乾明寺楞严讲院行者徐义谨劝募刊。”【清】赵绍祖著:《安徽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6册,第3卷,页11680。

[7]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0册•北宋),第14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8] 《嘉庆宁国府志》记载,模上人是宣城广教院文鉴继真禅师弟子景模,为古隐蕴聪禅师法孙。文鉴继真禅师,字希道,工于诗,与梅尧臣引与酬唱。弟子景模集其遗诗,李公择(李常)为之作序,张尚英、滕达道(滕元发)为之作跋。就笔者所见,尚没有发现资料能证明苏轼与宣城广教院有直接关系。但景模集其师遗诗,请李公择、张尚英、滕达道等人作序写跋,而这些人均是苏轼好友,以此推测景模与苏轼可能发生联系,从逻辑上可以成立。【清】鲁铨、钟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嘉庆宁国府志(二)》,卷31,页322。

[9]【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 1080,台北市:白马书局,2003年。

[10] 【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 1081。

[11] 【唐】实叉难陀译:《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 1082。

[12] 【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No. 1083。

[13] 【宋】仁岳撰:《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乾隆大藏经》,第139册,No.1571,彰化市:宝印佛经流通处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年。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并没有注明《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为仁岳所撰,收录内容不及《乾隆大藏经》完整。《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No. 1952。

[14]【宋】仁岳撰:《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乾隆大藏经》,第139册,No.1571,页213。

[15]【宋】志磐撰:《佛祖统纪》,《新编卍续藏经》,第131册,No.1491,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卷10,页161。

[16]【宋】志磐撰:《佛祖统纪》,《新编卍续藏经》,第131册,No.1491,卷22,页227-228。注:《释氏稽古略》记载仁岳法师圆寂于三月二十四日。【明】觉岸撰:《释氏稽古略》,《新编卍续藏经》,第132册,No.1496,卷4,页113。

[17]【宋】志磐撰:《佛祖统纪》,《新编卍续藏经》,第131册,No.1491,卷25,页259。

[18]【宋】志磐撰:《佛祖统纪》,《新编卍续藏经》,第131册,No.1491,卷22,页229。

[19]【宋】苏轼:《北游帖》(又称《致坐主久上人尺牍》),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北京:荣宝斋,1991年,第33卷《辽宋金编•苏轼卷一》,页124-125。

[20]【清】査慎行:《苏诗补注》,《钦定四库全书•集部》,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第9卷,页6。

[21] 施蛰存著:《北山金石录》,上海:华东师范大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