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故事:花桥庙吴真人(泉州花桥宫)
文/王和声
泉州城内涂山街头十字路口,有一座“花桥庙”,因为古时候这庙内有一道水圳,圳上架着一道石桥,所以用桥名称庙。“花桥庙”里香火很盛,庙前的道路,也叫“花桥亭街”。
这座大庙的建造,在宋代绍兴年间,先是筑造正殿,塑造吴真人像,供人膜拜。因此,也称为“吴真人庙”。庙门石楣,泐有草书“真人所居”四个二尺多见方的大字,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写的。城里居民有“北甲桂花”的谚语,乃指“北山”、“甲第”、“桂坛”和“花桥”这四个地方都崇祀吴真人,惟独花桥一庙的香火特盛。这花桥庙的后殿,设有“花桥药局”,是泉州施药的慈善机构。
吴真人的原名夲,字华基,宋代同安县人,由贡生、举人而授御史大夫,精通医术,药法兼施,活人无算。宋仁宗时,吴夲曾医愈帝后难症,景祐年间,立地仙化。明成祖永历年中,朝廷晋封他为“保生大帝”,现在台湾各地居民,也多崇祀保生大帝的。
吴夲在泉州的时候,有一次,在马路上散步,看到两个殡夫抬着一具薄棺迎面而来,棺材里还滴滴的淌出血水,满地都是,他把那抬棺材的殡夫喊住,问道:“棺材里的人是男的呢,还是女的?”
“是女的!”殡葬夫认识吴夲是有名的医师,又是朝廷命官,不敢怠慢的回答“是生孩子血崩死的。”
“若是血崩,那是可以救活的。”吴夲吩咐那两个抬棺材的说:“烦你们赶快抬回头,到她家里去,我来急救。
那两个抬棺的将信将疑,路人围观的也不少,有的怀疑,有的则冷讥热讽。但因是救人要紧,于是,那口棺材又打回头,抬回丧家。吴夲跟在后面也来到了,就命殡夫劈开那口薄棺,用老姜汤灌进女尸的喉里,一会儿,那女尸竟会呼气了。吴夲再给她一粒药丸服下去,这个已经抬出门要埋葬的产妇竟又活回来了。这一来,消息轰动了全城。有个十分刁皮的年轻捣蛋鬼,诸如今日“不良少年”这一类的人物,他偏不相信吴夲这一套,存心给他难看,要否决他的医术。有一天,少年故意装病,着家人去请吴夲来诊治,自己则睡在床上无病呻吟,虽然尿急也忍住,不敢上便所,深怕吴夲来了让他看出破绽。这年轻人睡在床上,等着吴夲大约有一个多时辰,吴夲来了,替他按了脉搏,忽然皱着眉头直摇着脑袋,对他说:“年轻人呀,你的病情很沉重哩!迟了就无可救药啦!”
那少年听了这些话,哈哈大笑乜着眼,霍地从床上跳了起来,指着吴车的鼻头:“我看,你的招牌要丢到毛坑里去了。吴大夫,我压根儿没有病的,只不过在试试你的本领罢了。如今,你可栽倒在我的手里了,哈,哈,哈!”说罢,拿着一封红包要送给吴夲,意思是在侮辱他。
吴夲不接受他的诊费,那少年说:“我知道你是不敢收取红包的!”
吴夲匆匆的留下一张处方,要那少年的家人赶快去抓药,并给他两颗丹丸,要他立刻先吞服。
“我没有病,为什么要服药呢?”
吴夲说:“你患的病已经很严重了,这是‘小水灌入大肠'的病哩!"说罢,不辞而去。
“你真会吓唬人!”那少年朝着吴夲的背后唾了一口痰,口里还在嘲笑着。
吴夲走后不久,这少年竟然真的一病不起,他的家人急去商请吴夲来诊治,吴夲问明病况,又问有无照他的处方服药?少年的家人说,当时他自以为没有病,因此拒绝服药。
吴夲不肯再去了,他只悲戚的告诉来者:“请赶快回去替他办理后事吧!”家人回去时,那少年已因延误用药而一命呜呼了。